资政通鉴
2015-05-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系列之“敬业”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敬业的传统。敬业,作为公民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体现的是个体对其工作、职责的态度。具体包括:对职业价值和意义的高度认可,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情感,忠于职守的工作态度,勤业、精业的业务素养。一个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团队事业的成功与组织目标的达成、个人作为与价值的实现,都有赖于此。当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的实质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然而,从梦想到现实,必然是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需要我们努力奋斗、勤奋敬业、拼搏奉献。这就使敬业在这个时代更具特殊意义,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之源。
中国古代的敬业观
“敬”在我国古代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道德规范,《说文解字》记载:“敬,肃也。”即认真严肃的意思,体现了人的一种专注态度。“敬业”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学记》:“三年视敬业乐群。”意思是学生入学三年后,要考察他是否专心于学业,能否和同学和睦相处。可见,“敬业”一词最早指专心致志于学业。这是因为古人非常重视教育事业,曾提出“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认为不重视教育和学习会有亡国的危险,因此,便将学生必须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学业纳入礼制的范畴。后来“敬业”逐渐演变为对事业和工作极端认真负责的态度。
关于“敬业”,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有过许多见解和主张,既具理论性,又具实践性,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敬业观。
儒家创始人孔子强调“敬事”,提出了“敬事而信”“执事敬”“敏于事而慎于言”的主张,要求人们认真严肃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做到诚实无欺,勤劳敏捷,不可夸夸其谈,只说不做。这里的“敬事”在内涵上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敬业”已经非常接近了。孔子本人还是敬业的典范,据《孟子·万章下》和《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孔子年轻时曾担任管理仓库和牛羊的小官,这期间,他工作非常认真负责,把仓库的账目管理得清清楚楚,把牛羊养得肥肥胖胖。
古代敬业观还强调“忠勤”。《论语·颜渊》中记载: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汉代马融《忠经·天地神明》中说:“忠者中也,至公无私。”都是要求对自己的事业忠诚无私、充满诚意、尽心竭力,体现了一种内在的道德自觉性。与“忠”紧密联系的是“勤”。所谓“勤”,是指对工作勤勉奋发、尽职尽责,以求业务上的精益求精。《尚书·周官》记载:“业广惟勤。”唐代文学家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勤”体现的是对外在行为的践行,“忠”只有靠“勤”去实践,才不致于落空。“忠”与“勤”的统一,是我国古代敬业精神的最高境界,尤其在涉及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重大问题上,这种精神往往能够提升为一种真诚而庄重、高尚而热烈的道德义务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励人们为事业孜孜不倦。
重视“自强”,也是敬业的一种表现。它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在气质,还体现了对事业的追求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努力拼搏、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态度。古人将其看作是事业成功的保证。《周易·乾卦》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述而》记载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荀子·劝学》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讲的正是这个道理。这种“自强”的思想,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造就了整个民族自力更生、奋发有为、拼搏不已的敬业传统。
最后,古代敬业观还体现在“甘于奉献”上。《诗经·召南·采薇》中说:“夙夜在公。”楚国诗人屈原说:“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唐代诗人李商隐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体现的都是奉献精神。如果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发挥才智、尽心奉献,就能形成强大的合力,做成事业,实现人生价值。
敬业的意义
那么,为什么要提倡敬业呢?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一文中便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业有什么好敬的呢?为什么可敬呢?”他的回答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 人不仅是为生活而劳动,也是为劳动而生活。劳动、做事就是生命的一部分。第二,无论何种职业,都是神圣的。“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没有高下。”因此,凡是职业都是可敬的。
除梁启超外,很多人对敬业的原因也有过论述,从而彰显了敬业的意义。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个人和国家两个方面。
从个人角度讲,首先,敬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一个人将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投入到事业中,通过努力取得新成绩、创造新成果,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实力和价值就会得到展现和证实。如果缺乏敬业精神,人的才华便得不到充分施展,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无从实现。其次,敬业可以使人的能力不断提高。人的多数能力都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在后天形成的。后天能力的取得主要是通过实践,通过工作。越是敬业的人,实践的程度越深,得到的锻炼机会就越多,能力提升得就越快。对工作敷衍塞责的人表面上看起来是占了便宜,结果却是丧失了提高自我能力的机会,最终将被社会淘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三,敬业可以使人的德行得到完善。一个敬业的人,往往会在工作中反省自己是否做事踏实严谨、有条不紊、明达事理又坚毅刚强。不断地反省和自新,会使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到提高,散发出一种特有的性格魅力。最后,敬业是人生活的需要。无论个人生活品质的提高,还是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都依赖于经济收入。而在按劳分配为主的社会里,每个人获得的收入与其劳动成果直接相关。越是敬业的人,劳动成果越多,对社会的贡献越大,社会给予他的回报自然也越多。可以说,敬业不仅是对事业的一种态度,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态度,更是一种高尚的人生观和价
值观。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国民敬业则社会进步、国家强盛,国民懈怠则社会衰退、国力衰退。敬业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职业道德的核心。随着各国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一个国家和民族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以敬业作为支撑。
当代中国,敬业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为之奋斗的历史伟业。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同样要靠全体中国人的伟大实践。这个伟大事业、伟大实践,是由各个不同的具体行业和职业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通过职业活动来为这个事业服务,这就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勤奋创新、拼搏奉献的精神,使敬业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之源。
新时代赋予敬业新的要求
敬业作为职业道德方面的核心要求,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要求。当前,正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对敬业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爱岗、尽责、专注、钻研和奉献五个方面。
爱岗是敬业的首要因素。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说:“爱而不敬,非真爱也;敬而不爱,非真敬也。”爱是投入的前提,敬是责任的缘起。只有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才会始终保持强烈的责任感,才会在工作中投入自己最大的精力,才会把工作像自己的生命一样去珍惜,并从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做到精益求精。
尽责是敬业的必然选择。尽责就是认真负责,忠于职守,尽心尽力地做好手中的工作,善始善终地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这体现的是一个人的责任感。拥有责任感是敬业的关键,因为责任感越强烈的人对工作和事业付出得就越多,付出得越多,就越能激发他的各种能量,从而取得常人所不能及的成绩。
专注是敬业的核心因素。朱熹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如果一个人能够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把精力投入到事业和工作中,就会提高工作效率,增加自己的职业素养,最终有所成就。北宋政治家王安石说:“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钻研是敬业精神的升华。敬业更要精业。拥有娴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特别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只有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才能掌握本领域内最前沿的知识,并有所创新,成为工作中的行家里手。
奉献是敬业的必然境界。敬业从本质上要求我们不能仅仅为了金钱而工作,而要懂得适当的牺牲和奉献。应当明白,敬业的回报不仅仅是薪水,还包括丰富的经验、卓越的才干和优秀的品格,以及由此而来的成就感与自豪感。谈到奉献,不得不提雷锋精神。雷锋在日记中写道:“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在倡导敬业价值观的今天,更应该把雷锋精神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