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性唇炎一例
2015-05-18李宗辉
李宗辉,陈 军,杜 雪,邓 琳,桑 红
临床资料
患者,男,65岁。主因右下唇反复红肿、脱屑、破溃4年,加重1年,于2014年2月就诊。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唇出现红肿、脱屑、皲裂,曾于外院治疗,外用糠酸莫米松霜等药物。开始时皮损可愈合,但仍反复发作,且愈合时间逐渐延长。近1年来皮损逐渐加重、持续不愈,外用药物无效。患者长期从事室外工作,且皮损严重程度与光照强度正相关。既往体健,否认有局部外伤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患者一般情况良好,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下唇弥漫性红肿、脱屑,下唇中央部可见2个小指甲盖大小斑块,稍隆起于皮肤,质韧,边界较清,上附黄色痂皮,基底破溃、渗液,并可见粉红色肉芽组织(图1a)。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正常。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可提取Sm抗体等自身抗体阴性,直接免疫荧光检查阴性。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肥厚明显,部分上皮样细胞有轻度异形,真皮血管扩张,淋巴细胞浸润,真皮结缔组织嗜碱性变性(图2)。诊断:光线性唇炎。治疗:唇部皮损分2次行局部切除治疗(图1b)。术后愈合良好,未见新发皮损,现随访中。
讨论
图1 光线性唇炎患者唇部皮损
图2 光线性唇炎患者皮损组织病理(HE染色)
光线性唇炎是指对光线过敏所致的一种唇部炎症反应,其症状轻重与日光照射时间长短成正比。本病多见于室外工作者,男性为主,皮损通常仅累及下唇。根据其临床表现和经过分为急性光线性唇炎和慢性光线性唇炎。光线性唇炎是一种慢性癌前期病变,皮损可能恶变成鳞状细胞癌,恶变率高达16.9%,且这种情况下所形成的鳞状细胞癌的转移率是下唇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的4倍[1,2]。临床上,对于患处形成溃疡、皮损表面粗糙形成浸润性乳白色斑块或持久性肥厚区域,均应及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防鳞状细胞癌的可能。本例患者病情迁延,皮损局限,表面粗糙、破溃,局部增生明显,虽然组织病理尚不构成鳞状细胞癌的诊断,但我们认为也应尽早局部切除治疗,以避免恶变的可能。本病临床需与肉芽肿性唇炎、过敏性接触性唇炎、唇部慢性盘状红斑狼疮、扁平苔藓等多种疾病鉴别[3]。其中,慢性盘状红斑狼疮表现为局限性病变,境界清楚,边缘浸润,中央萎缩有鳞屑附着,但除发生于唇部外,鼻背、颊部、耳郭也常见到典型皮损,因而可以区别。扁平苔藓发生以颊黏膜为主,为多角形扁平丘疹,可相互融合成斑块[4],本例患者的组织病理特点可以排除该病。
[1]Levi A, Wulf HC, Enk CD. Two cases of actinic cheilitis responsive to daylight-activated photodynamic therapy (DA-PDT)[J].Photodermatol Photoimmunol Photomed, 2013, 29(5):268-271.
[2]李冰菲, 卢桂玲. 慢性光线性唇炎一例 [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4, 13(2):120-121.
[3]肖尹, 关杨, 纪华安, 等. 光线性唇炎1例 [J]. 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 32(12):732.
[4]赵辨. 中国临床皮肤病学 [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309-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