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应用利多卡因与胺碘酮治疗的效果分析
2015-05-17高文斌陕西省陇县人民医院陕西陇县721200
高文斌 (陕西省陇县人民医院,陕西 陇县 721200)
心肌梗死又名心肌梗死,主要是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造成部分心肌因为持久性严重缺血后发生局部坏死[1]。心肌梗死是医院心血管内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由于该病具有发病突然、病情发展速度快以及死亡率高等特性,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采用有效的治疗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60 例老年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调查分析,采用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 年4 月~2014 年4 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60 例进行调查分析,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 例,年龄为60 ~80 岁,平均为(70.39±9.58)岁,其中男16 例,女14 例,梗死部位分别为:前壁18 例,后壁9例,下壁2 例,前壁合并下壁1 例;观察组30 例,年龄为63 ~85岁,平均为(71.57±8.99)岁,其中男21 例,女9 例,梗死部位分别为:前壁15 例,后壁10 例,下壁3 例,前壁合并下壁2 例。两组患者均伴有心绞痛加重、上腹部疼痛以及胃肠道等症状,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医护人员给予对照组患者静脉注射利多卡因治疗,取利多卡因50 mg,用5%葡萄糖40 ml进行稀释,静脉滴注,并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控制滴速。医护人员给予观察组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取胺碘酮150 mg,用5%葡萄糖40 ml进行稀释,静脉注射10 min 后,再将1 mg/min 胺碘酮泵入,6h 后再进行0.5 mg/min 的微量泵入,静脉注射2 ~3 d 后再给予患者口服胺碘酮治疗,1 片/次,3 次/d。
1.3 疗效判定标准[2]:无效:患者经过治疗后,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等症状没有消失且有加重的趋势;有效:患者经过治疗后,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等症状明显改善,发生率降低50%以上;显效:患者经过治疗后,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等症状基本消失,发生率降低90%以上。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在SPSS17.0 统计学软件上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频数(n)或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经过不同方法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比较[例(%)]
3 讨论
最近几年,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导致人们患上心肌梗死的原因主要有:过劳、暴饮暴食、便秘、吸烟酗酒、激动以及寒冷刺激等[3]。老年人是心肌梗死的高危人群,由于其特殊体质,常常会造成一系列的并发症,如室性心律失常等,因此,采取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老年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调查分析,采用胺碘酮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采用利多卡因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同国内杨恒沛文献报道结果相似[4]。利多卡作为Ib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该药主要通过控制和缓解室性早搏来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但在临床治疗中,利多卡因的作用时间比较短,治疗效果并不十分显著,且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心律失常。胺碘酮作为III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为多通道阻滞剂,对扩张外周动脉和冠状动脉有一定的作用,保证了患者充足的血流量、降低了心肌耗氧和减轻外周阻力;同时,还兼具了Ⅰ、Ⅱ、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作用,能终止各种室上性和室性快速的心律失常。综上所述,应用胺碘酮治疗老年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有着较为显著的效果,降低了患者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几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广泛推广和使用。
[1] 蒋达兴,丁继军.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6):1963.
[2] 宫伟民,吕小宁.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138 例比较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5):665.
[3] 唐 庆,马晓芬.利多卡因联合胺碘酮治疗老年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90 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7):3798.
[4] 杨恒沛.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老年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对比观察[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4,3: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