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产业市场竞争力分析——以甘肃镇原县为例
2015-05-17姚翻翻刘养卉
姚翻翻,刘养卉
(甘肃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杏产业属于我国第一大产业里种植业中的水果产业。水果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蔬菜后的第三大产业。[1]在2004年的12月,镇原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 “中国杏乡”。杏子在镇原得到长足发展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事。随着植树造林运动的广泛开展,20世纪50年代,各乡镇就地育苗,广植杏树,逐步形成许多杏树洼、杏树沟、杏树山等成片杏林。[2]200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 “农业产业化”的新理念,具体有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希望利用地方资源优势,把杏子产业作为镇原县富民强县的一大特色支柱产业来抓。目前对镇原的杏产业发展调研的学者很多,但是单纯的关于市场竞争力的调研很是缺失,为了弥补这种空缺,文章主要运用了文献法,从 《甘肃发展年鉴》和 《甘肃农产品加工业年鉴》中提取需要数据资料,采用市场竞争力的SWOT分析方法对镇原县杏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系统准确的分析。主要目的是在全面把握当前该地区杏产业内部优劣势与外部环境的机会和挑战的基础上,对镇原杏产业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客观的评价,以便在其发展建设过程中能更好地发挥优势,克服不足,利用机会,迎接挑战。
一、镇原杏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生产现状
2012年,镇原县总土地面积35万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13.47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万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45万公顷;优质杏基地0.787万公顷,同时,利用退耕还林区域栽植杏树1.16万公顷。2011年底统计数据显示,全县杏树总面积达到1.76万公顷,2221.3万株,其中挂果杏树0.38万公顷,924万株,年产鲜杏2.6万吨,建成优质杏园基地0.42万公顷,378万株,其中新栽优质杏树0.2万公顷,180万株,杏树改良0.22万公顷,198万株,在退耕还林区域内栽植杏树0.26万公顷,370.71万株。据统计,2006年镇原县年产杏干204万公斤,杏核255万公斤,杏产量仅次于拥有大片野生杏林的新疆沙河县,名列全国第二,全省第一。到2012年镇原县杏子年产量115 634吨。[3]目前县内基本上形成了以四条河流域的辐射乡镇为主,以品质改良为牵线,优化粗放生产结构,扩大退耕还林区域栽植优质杏树面积,最终建设临泾新一代杏园和镇原中街新千年杏园为示范基地,从而为县内的杏制品企业提供丰富的杏子原材料。
表1 镇原县水果产量的分布情况 (单位:吨)
(二)加工现状
据统计,到2012年全县杏产品加工企业曾发展到110家,从业人员达到5400人,经过企业重组,目前共有杏产品加工企业26家,其中集体1家,个体25家,从业人员1092人,杏制品除杏核坚果和杏肉甘草杏两大系列,还有一些扩展的新研制加工产品,比如坚果的杏核有杏仁露、八宝粥、杏核制品和药品制作等;杏肉相关的有甘草杏、杏脯、果丹皮和鲜杏汁等十多个系列制品。[4]目前,镇原县杏制品企业不断开拓创新,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引进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其中镇原县新星果品有限责任公司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镇原县新星果品有限责任公司位于镇原县屯子镇东街,总投资700万元,解决就业人员120人,有高级技术人员5名,年产各类产品1800吨,实现了1亿元的产值。该公司生产的 “天然果”牌甘草杏2003年在全国首届李杏加工品评选会上被评为 “优质产品奖”,赢得了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三)销售现状
目前,全县年产杏干5100吨,20%经过企业加工销售,80%直接以原料销售。年产杏核4600吨,基本全部以原料销往外地。营销网点遍布东北、华北、西北等多个省、市、区,并远销到东南亚,独联体和港、澳、台等10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镇原县的形象产品。杏产业作为镇原县经济发展的特色支柱产业,2010年,全县杏产业总产值达3936万元,总收入2558.4万元,人均从杏果产业开发中获得收入52.22元,占全县林果业收入的35.2%,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7%,人均年收入增加200元以上。而且,全县有相当一部分城乡劳动力在从事杏制品生产经营,年务工收入300多万元。镇原传统加工的杏产品都是通过批发商、代理商和零售商三种渠道进行销售,但是销售业绩不理想。随着信息的发达和时代的冲击,目前,已经采取一些新型的分销渠道,如连锁经营、订单农业、生产企业自营销售组织和网上直销等,特别是订单农业和网上直销影响颇大,创下很大的利益空间和生产总值。例如网络平台“庆阳114食品网”、“庆阳114农业网”等都有专门的杏产品销售。
表2 2010年镇原县杏产业情况 (单位:万)
二、镇原县杏产业市场竞争力的分析
(一)SWTO分析法
1.比较优势分析
(1)有利的环境优势
镇原县地处陕甘宁交界,海拔在1011米至1767米之间,平均海拔1500米,形成了独特的沟谷区和沟壑区,年平均温度9℃左右,年降雨量平均在450 mm到580 mm之间,日照充足,雨量适中,山多川少,无论是生态环境还是气候条件,都比较适宜杏树生长。[5]近年来,全县完成优质杏基地建设7866.76公顷,在退耕还林区域栽植杏树11 600.14公顷,镇原县杏子年产量也达到115 634吨,为本地发展杏子产业的多样化、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和发展空间。
(2)资源优势明显
一方面本地的杏子资源丰富。近些年由于当地的政策引导和地方农民的积极栽植,促使杏子产量大幅度提升,年产量已经达到12万吨,远远超过庆阳市的其他县、区,在原材料资料上有很大的优势,这样镇原发展杏产业可以就地取材,大大节省资源成本。另一方面人力资源比较充沛。镇原县的农业人口比重占总人口94%,是典型的农业县,所以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有廉价的劳动力50多万。杏产业加工需要充足的劳动力,故此,该县的农业人口为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提供了方便。
(3)宏观政策优势
从1999年开始,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紧紧抓住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大好机遇,采取有偿与无偿资金相结合、贷款贴息、财政补助等资金投入方式,围绕苹果、杏子、瓜菜、小杂粮、中药材等具有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扶持发展了一批国家、省、市认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15年来,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共投资41 834.38万元,扶持了西峰华兴土特产、宁县兴旺牧业、镇原澳恺食品、庆城恒盛果汁、合水古象奶业、正宁澳神洲果业等92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
(4)从业人员有信心,感兴趣,热情高
徐特立曾说过: “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但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镇原从事杏产业的人员有着农民固有的善良、淳朴和勤劳。他们也很有信心把杏子产业发扬光大。在走访中,采访了镇原县新星果品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有二十年工龄的基层员工,关于对当前镇原县杏产业发展前景的看法,他答道:“目前我们县杏子制品在制造中没有问题,无论是技术还是质检都是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的,只是销路中存在一点障碍,就是交通不便利。但是,场子的员工大多是多年从事该行业的老员工,对杏子有着深厚的情感,有信心把大山里的杏子送到全国各地。”
(5)市场领导地位被广泛认可
杏子对土壤要求不严,抗干旱、寒冷的能力强,在杏子适生区的大部分地区均可栽培,河南、河北、北京、天津、陕西、山西、山东、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江苏、湖北、湖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和广东等省 (市、区)大部及甘肃、宁夏、青海、吉林、新疆、辽宁等省 (区)的部分地区均为杏子的适生区域。[6]这些地区的杏子产业,真正的打响品牌的很少。相比较而言,甘肃镇原县目前知名的杏产业领导品牌有:“新一代”、“新千年”、“春雨”、“大鹏”、“西街”和 “天然果”等。很多品牌都曾获国际和国内多项大奖,且行销吉尔吉斯斯坦、白俄罗斯、法国、加拿大等国家及全国20多个省、市,其市场地位得到广泛的认可。
2.发展劣势分析
(1)杏产品初级加工程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虽然镇原县是著名的 “中国杏乡”,但是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技术水平低下,且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差。一方面贮存保鲜技术落后,同时该地杏子当熟之际,正值农忙时节,大多农户只能等到杏子熟透,将杏子就地摇落,利用日光,自然晒制成杏干和杏核。由于村民农忙没有时间照料,被晒的杏干受到风雨的破坏,加之遭受尘土的污染,使得杏干皮质光泽欠佳,卫生安全没有保证。另一方面由于加工技术落后,没有系统的生产加工链条,交通运输不便,致使鲜杏在当地加工较少。目前,存在的一些如 “镇原县新星果品有限责任公司”和 “新一代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小企业,他们只加工少量的杏脯,而且杏干的年加工量不足产量的20%,每年大量杏干只能以原料或初级产品的形式卖给外地客商,本地企业的竞争力较差。
(2)生产企业规模小,竞争无序
生产企业规模小,品种单一,无序竞争,抗市场风险能力低。该区杏子果脯蜜饯生产以传统的手工生产为主。县域内多数杏制品生产企业创新能力差,资金匮乏,管理落后,人才稀缺,跑了外部市场,丢了内部管理,借回了资金,又走了员工,往往是顾此失彼,力不从心。在原料采购上,你争我抢,抬高市价;市场销售上,你来我走,相互倾轧。而从县域外部看,后起之秀的兰州部分杏制品生产企业蓬勃发展,已有一定规模;宁县、环县的杏制品生产企业,发展势头也不小,加之当地政府又准备在西峰新建一个万吨杏制品生产项目,这对镇原杏制品生产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近些年来,县政府为加强杏制品企业生产管理,由杏办牵头,成立了红杏集团,但由于集团内部各自为阵,走上了无序竞争的道路。
(3)杏产业的产品附加值和档次都不高,导致经营战略错位
镇原的杏子原材料本身由于所属地区环境的限制和农民对杏子的晾晒方法多数不得当,致使该地的杏子个小,且品质不佳。再加上没有先进的保藏冷冻技术和设备,销售渠道也很窄,造成大量杏子的堆积。
一方面附加值小,档次较低。当地关于杏产品加工生产方式以手工作坊为主,成型的商品科技含量不高,使得杏产品附加值很低,况且形成独立品牌的企业少之又少,且不注重产品的包装和销售方式的策划,致使产品的档次偏低,市场竞争力弱。
另一方面产业化经营不合理,致使战略错位。镇原的杏产品销售最大特点就是生产成本高,出售价位低,产品附加值过小,利润率低下,所以当地的大多数杏制品企业长期处于微利和亏损状态。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方面镇原杏产业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的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备,生产链条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延伸。例如当地的杏制品一半以上都被销往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东北地区,只有不到20%的杏产品销往西北,而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及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的销售额仅占有12%,可见销售的布局极其不合理。另一方面该地的杏产品企业生产主要为手工做坊式,没有可靠的技术做保障,食品安全监管不到位,产品包装简陋,新产品研制上市缓慢,当地人的销售观念也只停留在出售不经加工的杏干和杏核的原料上。例如当地的杏干年产量有115 634吨,但是加工量不足产量的20%,只有1100吨。
3.发展机会分析
(1)国家产业政策的倾斜
甘肃省政府在推动农产品产业化进程中,从资金和技术上分别给予支持与鼓励。
首先,资金来源上,政府鼓励吸引民间和外资向农产品的产业递进。西峰区农发办看中了杏产品加工产业的带动效益,向北地红公司提供了深加工项目资金100万元,帮助其启动。
其次,技术方面,政策鼓励将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引为中用。甘肃镇原县紧抓国家科技部实施的林果科技支撑杏子推广试验区项目的契机,通过项目的示范推广,带动农民科学管理,还成立了一支 “农技服务小队”,职能就是流动性技术指导,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深化产品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以期得到效益的最大化。
再次,同行竞争能力弱,且愿意合作。县域内多数杏制品生产企业创新能力差,资金匮乏,管理落后和人才稀缺,同行竞争能力不强,都在找寻合作伙伴。充分发挥自身在杏产业发展中的优势,形成互补,促进共同进步,为发展杏产业提供了机遇。
最后,杏产业发展的服务保障良好。2013年以来,镇原县努力落实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大小贷力度,加强创业培训,不断健全服务保障体系,大力支持和鼓励全民创业,现已建成市级创业园区1处,县级创业园区4处,创业孵化基地1处,扶持创业带头人400余人,带动就业1025人,当年新增小额担保贷款基金200万元,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000万元,完成创业培训428人。镇原县就业局在中小企业创业园区、中盛大学生创业基地等都建立了创业指导办公室,采用依托挂靠共建等多种形式创建了镇原县金龙中小企业创业示范园区、开边镇现代农业创业示范园区、中盛农牧产业高校毕业生创业园区、屯字镇苹果产业创业园区、孟坝镇创业园区、镇原县全民创业孵化基地等6处创业园区和创业孵化基地;征集本县工农牧副创业成果80多项,制作各类创业优惠政策展牌18面,创办了镇原县创业成果展厅;制作了 《梦圆热土·创业镇原》专题片,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指导咨询和服务。[7]
4.面临威胁分析
(1)农产品的食品质量安全指标高
当前,镇原县的杏产业生产不规范,技术含量低,杏子品种单一,品质不佳。再加上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很多健康指标都很高。目前,镇原县发展杏产业的杏子有农药的残留,晾晒过程不卫生和生产技术低端。
(2)杏产业产品的加工能力低
目前,杏产业的发展产品都集中在初次加工层面,深加工很少,技术含量低,影响产业的大发展。产品主要以小商贩收购和集市贸易的方式流向市场,不仅商品流通的规模小、周期长、成本高且税收难以控制,流失严重,而且由于杏产品是一家一户面对市场,其最终消费市场的交易环节多,费用高,市场及时回馈信息、技术等资源无法共享,导致杏产品收益极低。
(3)杏产品的商业周期短,受自然限制大
局部多发的农业自然灾害,给当地水果农产品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挑战,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增多,加之镇原的杏子成熟季集中在夏季,天气炎热、多雨,虫害多发、频发,给杏子的晾晒造成诸多不便。杏树喜欢土壤湿度适中和空气相对干燥的环境条件。杏树耐旱但不适合雨涝,所以杏树对于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专家介绍说:“杏树根系的呼吸量较大,进入雨季后,如果降雨量大,土壤空隙被积水占有,使土壤中的含氧量大幅度降低,引起根系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而影响根系的呼吸和输导作用,影响杏树正常的生理活动。”[9]杏子的成熟季只有一个月时间,加之缺乏冷藏设施,所以鲜杏的生产加工周期很短,使得企业的受益不高。
(二)波特五力分析法
迈克尔·波特在其经典著作 《竞争战略》中,提出了行业结构分析模型,即所谓的 “五力模型”,他认为:行业现有的竞争状况、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这5大竞争驱动力,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对比这5种力量的作用,来分析镇原杏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表3 镇原县杏产业的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三、提高镇原县杏产业市场竞争力的对策
根据对镇原杏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的SWOT分析所知,其组成的矩阵有S/O矩阵 (利用优势和机会),O/W矩阵 (利用机会,克服弱点),T/S矩阵 (利用内优势,避免外部威胁),以及T/W矩阵 (避免外部威胁,克服内部弱点),所以镇原杏产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可以采取S/O和T/W的矩阵战略。[9]借助环境资源优势和政府的支持,促使镇原的杏产业走向市场化,参与各层次的市场竞争,发展杏产业;最后针对外部威胁和内部弱点,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推进杏产业精深加工,带动结构优化调整,提升竞争力
在当前镇原县的杏产业中,面对杏产品初级加工程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必须全面加强种苗业、种养、加工、储运等产业环节技术的自主研发,加强与国内外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并且致力于利用现代科技,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深化产品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以期得到效益的最大化。
1.杏子的储藏、保鲜方法
杏产品不能得到深加工,很大程度是因为储藏、保鲜的方法不当,成熟期限短暂造成。杏子有其适应的储藏指标和技术方法。
表4 杏子的最佳储藏指标
由表4可以得出,杏子对储藏的指标要求很严格,同时储藏期很短,因此,应该在杏子的储藏、保鲜技术方面加以改善。农民应该积极参加农业技术指导培训活动,认真学习推广农产品储藏、保鲜技术,积极利用现代化设备,努力掌握相关农业技术,科学生产,合理经营,做现代化社会下的新型农民。比如利用挖窑窖的方法,成熟期分次采购,避免过早味不足,过晚软化不易储存;从果实入库到封冻前的贮藏初期,要充分利用夜间低温降低窖温,至0℃为止;中期重点要通风,为了加大窑内土层的厚度,要在不坏杏子、不升温的前提下,打开门和通气孔通风,平时要严密封闭门和通气孔,尽量避免窑外热空气进入窑内,为杏产品的深加工争取时间。
2.改善杏产品加工技术结构,延长加工链条
大力调整农业结构,致力于处理食品安全与结构调整的关系,发挥优势,坚持按照区域化特色、安全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坚定不移、全力推进杏产品加工结构的调整。依托镇原县新星果品有限责任公司、新一代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甘草杏、蜜饯、健脾药品和杏仁汁等产业,延伸杏产品加工链条。依托杏干后续产业,培育并发展杏子制醋和酿酒产业,延伸农副产品加工链条。依托杏仁资源,扩大人工杏仁露加工产业,延伸杏产业的加工链条。
(二)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提倡科学管理和创新经营,保证有序的市场竞争
1.发展地方优势,扩大杏产业生产规模
镇原县的新星果品有限责任公司位于镇原县的屯字镇白马行政村,是当地农业园区所在地,是一家以杏制品加工为主的民营企业。开始建于1995年,总共用地6800平方米,生活区域占地1500平方米,公司研制开发的主要产品有 “天然果”牌杏脯、甘草杏、王中王杏肉、甘草蜜杏、蜜汁红杏和苹果脯,苹果卷等红杏系列两大类18个品种。同时于2003年完成技术改造和扩建工程,拥有生产车间700平方米,库房及其它800平方米。公司目前拥有的生产线生产能力只有2000吨,产量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目前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需要进一步利用本身优势,扩大规模,满足市场需求。
2.发展强化自主创新理念
镇原县杏产业必须加快形成多元化、短周期、多渠道和高效率的市场竞争体系,当地的金融机构应该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拓宽创业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的渠道。建立科学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要支持和引导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产供销一体化建设,促进企业、农户和市场的对接,形成 “龙头企业+基地+协会+农户”和 “企业+协会+农户”等稳定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使市场主体都能获得平均利润,延长产业链条,以确保企业原料供给的稳定性,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保障市场供需平衡,同时也切实保障农户的权益。同时,为了延长杏产品的生产加工链条,企业必须在巩固现有产品基础上,进行产品多元化建设,不断创新,开拓新领域和新产品,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强化杏产业发展的自主创新理念。
(三)突出镇原杏产品形象的包装
1.积极扶持果品龙头企业,发展绿色品牌
加大工业开发。镇原县的杏子制品开发,实现由低档向高档、由内销向外销、由大路货向紧销货、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由传统工艺向现代工艺转变。对现有加工企业挖潜改造,更新设备,引进资金技术,加强横向联合,扩大对外交流,开发新型产品。新一代果品有限公司、新千年食品有限公司、新星果品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骨干企业要实现资本扩张,实行资产的整合和重组,力争尽早开发出杏酒、杏汁、杏子可乐等软件或硬件包装饮料,以名优特新产品占领国内外市场。杏仁系列开发,可利用其药用价值,将红杏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或引进易拉罐生产线,生产杏仁罐头和杏仁露等食品、饮料,生产杏子相关的化妆品,以便投放市场,打响品牌。
2.特殊包装处理
对鲜杏要进行分级处理,特殊包装,气调冷藏来缓解鲜杏成熟期集中带来的不便和损失。新一代果品有限公司和新千年食品有限公司要尽快开发新的红杏产品项目,对镇原杏子原料基地进行充分加工利用。临泾、太平、城关现已建成的优质杏园,争取资金,分期包装,采用先进的包装盒,一方面可以精美包装,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化学纸盒包装减少杏子受伤。保证镇原杏产业的采收、包装、贮藏和市场销售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四)政府加强杏产业链的安全监督与管理
1.建立农产品安全监督机制
镇原县政府积极支持、鼓励、引导各杏加工企业面向市场,发挥群体优势,创出规模化效益。应该严格把关,以杏产品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大型龙头企业为主体,在整个杏产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环节中,必须对进入市场交易的销售经营主体资格及其进入市场待交易的杏子相关产品质量合格情况进行确认,保证杏子从农户到市场的全程透明化,公开化,执行分类检查、质量检测、包装标识条例,建立健全农产品的安全监督机制。
2.促使杏产业产供销过程的一体化,保证统一管理
注重加强商品加工、贮藏保鲜、运输养护等产后环节服务,健全销售网络体系,面向国内市场建立营销窗口,架起果农与客商、产地与销地之间的沟通桥梁,提高服务质量,探索产供销服务模式,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互利,共创市场的股份合作体系,以市场为中心,规范行为准则,加强服务,为营销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快 “企业+基地+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的建立。
(五)农户应该合理规避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镇原县当地的农户多以家庭为单位种植杏树,应该采取必要措施,加强田间管理措施。具体在每年春寒时节冻花严重的现象可以采取晚霜来临之前灌水,推迟花期,花期遇到低温天气应采取烟熏或化学预防措施,如喷高脂膜等,以增强花期的抗冻能力。[10]对于退耕还林的荒地以及缓坡地区要科学规划,实行品种区域化种植。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坚持栽植新品种,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最后农户要了解当地县情,因地制宜,用市场经营的眼光,把镇原的杏产业推向市场,创造利益,受益自己。
[1]颜伟.中国水果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7.
[2]张绪勇,李宏岳.红杏枝头吐新韵——镇原县发展红杏产业采撷 [J].飞天,2008(3):74.
[3]甘肃省统计局.甘肃发展年鉴 [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4]甘肃省统计局.甘肃农产品加工业年鉴 [Z].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5]张凡,李淑玲,胡祥娟.固原市杏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J].现代农业科技,2011(23):387.
[6]张凡,李树战,杨绍斌,等.水果骄子——杏李 [J].中国水土保持,2004(2):39.
[7]张少华.“四轮驱动”助推全民创业 [EB/OL].(2014-08-28)[2014-11-15].http://www.clssn.com/html1/report/10/4700-1.htm.
[8]王善波.鲜食杏新品种生物学特性观察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0.
[9]张静.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SWTO分析 [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5):86.
[10]胡秀丽.杏树保花、保果技术 [J].乡村科技,20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