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坎记者”的“田坎朋友”

2015-05-17罗成友

中国记者 2015年3期
关键词:被淹田坎乡镇干部

□ 文/罗成友

跑了一辈子的农村,也得了一个让我这辈子都引以为豪的称号——“田坎记者”。

作为记者,由于工作的关系,交的朋友肯定不少。但在我这辈子所交的朋友中,有一位是已超出了记者与采访对象范围的“田坎朋友”。

“成友,你有空来我这里,我俩就街道当前的产业转型发展,好好聊一聊。”前不久,重庆市沙坪坝区陈家桥街道(在城镇化进程中由一个农村镇变为的城市街道)党工委书记黎明,以“命令”式的口吻给我打来电话。

“行,我下周就来。”3天后,我按照他的“指示”,按时来到他的办公室里。

那天,我俩就着一杯清茶,足足聊了2个小时。聊天中,我调动起了这些年来在采访中所积累下来的,各地产业转型中的成功做法,根据他所在街道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建议。他也把所思考的转型初步路子拿出来,征求我的看法。

在20多年的交往中,我与他这位“田坎干部”像这样以朋友的方式,进行工作上的交往,已是“家常便饭”。

而这位已在乡镇干部的岗位上干了快一辈子的“田坎干部”,与我这位“田坎记者”,20多年来,可以说是“志趣相投”,心心相通。

一次体验式采访交下一位“一辈子的朋友”

与黎明交往,并成为无话不说的朋友,缘于一次采访。

那是20年前,当时他还在沙坪坝区凤凰镇任副镇长。我到镇里进行分别当一天“党委书记”,一天“驻村干部”,一天“村主任”,一天“村民组长”的体验式采访时,他“全程陪同”。

“这个企业的要求不过分,为了经济的发展,可以支持。”在当“党委书记”的那天,碰上了一位民营企业主找我,要求解决一个问题。我正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在旁边为我“把关”的他,悄悄地“点拨”我。于是,我第一次、也是这辈子唯一的一次,行使了一位镇“党委书记”的权力,当场拍板,解决了这位企业主的问题。

在当“村委会主任”那天,碰上村里的两户村民因承包土地的矛盾纠纷,找我调解。对这样的矛盾,我一时有点束手无策。这时,又是他在旁边为我出主意:先要用政策来解释,然后对双方进行劝解,在不违背政策的前提下,对双方“按包包散”(重庆农村土语,意“和稀泥”)。

根据他的指点,我先用农村土地承包的相关政策对这两户村民的矛盾焦点进行分析,指出其矛盾的问题所在。然后,又劝双方都各自让对方“三尺”,使矛盾顺利解决,最后双方握手言欢。

4天的体验式采访中,黎明这位长期与农民打交道的“田坎干部”,教给我不少农村工作方法,从他身上,我学到很多与农民打交道的方法。这也成为我随后的“田坎记者”生涯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体验式采访结束时,我对他说:“从今以后,我就把你当成朋友了,采访中有啥事,会随时找你的麻烦。”

他握着我的手说:“既然是朋友了,就不要说麻烦两个字,我会尽朋友之责的。”

“淡如水”的朋友之交却心心相通

20年来,我与这位“田坎干部”朋友,可以算得上是“君子之交”,虽然只是一杯清茶,一顿便饭,但却心心相通。他对我的新闻采访和写作,提供了不少的帮助,我也利用自己跑的面宽,信息多的优势,为他的农村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记得那是我到他所在的镇体验式采访后没几年,他向我建议,并为我策划了一次关于乡镇干部的报道。在一次茶叙中他说:“现在社会舆论上对我们这些乡镇干部的认识有偏差,总认为乡镇干部整天就只有喝酒,是所谓的‘喝酒不醉’。其实,哪是这样哟。”

“那你说该如何来扭转社会舆论对你们的看法呢?”我问他。

“你能不能做个调查,把乡镇干部最真实的一面向社会报道。”他说。

“好,我做这个调查,然后写一组报道。”我与他一起,对这组调查性报道进行了策划。

在进行这组关于乡镇干部的调查性报道中,他给予了极大帮助,不仅向我提供采访信息、对象,还冒着得罪自己上级领导的风险,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向我讲述了基层干部在工作中的苦衷,并让我写进稿子里。

那组报道在《重庆日报》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不少乡镇干部给我打来电话说:“你这组报道才算反映了乡镇干部最真实的一面,也是第一次在媒体上为我们说了一句公道话。”

当然,对这位朋友工作中遇到需要媒体帮助的时候,我也会义不容辞。

几年前,他调到陈家桥镇任党委书记,遇到了一件难事——陈家桥几乎年年都会在夏天暴雨时被淹。这事镇里多次向上面反映,都没能得到好的解决。他打电话来说:“你能不能对陈家桥年年都被淹的原因做一次调查?”

□ 本文作者(左)采访老朋友黎明。

在深入调查,并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进行反复分析后,找到了年年被淹的原因;还在征求当地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在场镇上方修分洪渠来解决年年被淹问题的办法。

当我将寻找到的该镇年年被淹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一难题的建议写成一篇参考报道发出后,引起了时任重庆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重视,分别作出批示,要求相关部门对报道里提出的建议,进行调查研究。

在重庆市、区两级政府的重视下,修分洪渠分洪的建议被采纳,并很快动工建设。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这项投资近3亿元的工程就完工投入使用。从此,陈家桥这个几乎年年都要被淹的城镇,就再也没有被淹过了。作为陈家桥镇党委书记的朋友,也算是为当地的老百姓做了一件有益的事。

在这20余年里,我与这位“田坎朋友”的交往,最多的就是这种工作上的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他为我的“田坎记者”生涯不断地增添“精彩”,我也尽可能地为他的“田坎干部”工作,提供舆论和信息上的帮助。

志趣相投是增进朋友友谊的基础

由于我与这位“田坎干部”成了真诚的朋友,所以,渐渐地,我们之间的相互称呼也变了。我在任何场合下,都直呼他的名字黎明,他也不再称我罗记者了,而是亲切地称成友。而我们之间这种友谊的牢固,是以志趣相投为基础的。

由于长期跑农村,我对“三农”有一种不舍的情感,始终舍不得离开“田坎”。因而,这么多年来,我坚持在农村记者的岗位上,从没离开过跑“田坎”的采访报道,一直跑到60岁也舍不得离开我最喜欢的“田坎”。当然,我这种“田坎”情结,也与这位“田坎朋友”有关。

而我这位朋友,更是对“田坎”有一种不舍的情结。他从副镇长,到镇长、镇党委书记,干的都是“田坎”工作。当中有几年被调到区农水局当局长,虽然干的工作还是没离开“田坎”,但他觉得没有天天与农民和基层群众打交道,好像与“田坎”隔了一道 “坎”,于是,主动向区领导要求,又回到镇里,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田坎干部”。

正是这种对“田坎”的共同志趣,对“田坎”有着共同的不舍情结,20多年来,我们的“田坎友谊”越结越深,友情的基础也越来越牢固。

猜你喜欢

被淹田坎乡镇干部
Typhoon Risk Perception:A Case Study of Typhoon Lekima in China
乡镇干部如何摆脱“身份迷茫”?
田地被淹蔬菜减产 排水不当赔款六千
“田坎玉米”喜获丰收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
乡镇干部
请您抽空盖个章!
托比
托比
沂蒙山区土坎梯田田坎防护补偿评价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