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治疗体会

2015-05-16蔡德丰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宜宾644000

吉林医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干扰素白血病骨髓

蔡德丰 (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 宜宾 644000)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多发于中、老年患者,且以男性患者居多,起病及发展较为缓慢,其是一种获得性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是影响血液及骨髓的恶性肿瘤,临床分为慢性期(CP)、加速期(AP)和急变期(BP)[1]。CML 以脾大为主要体征,且在临床上会出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升高。大多数患者(约90%)诊断时处于CP,其中每年约3%~4%的患者进展为AP,1 ~2 年后由AP 发展为BP。约66%的患者最终发展为BP,若未接受治疗其存活时间为3 年左右。BP 患者若不经治疗平均存活期限为3 ~6 个月[2]。临床上治疗该病的药物较多,但各种药物取得的疗效仍存在争议,因此,寻求更为有效、安全的治疗药物一直是临床上坚持不懈的课题之一。本组研究选取8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羟基尿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伊马替尼联合干扰素-α 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研究对象共80 例,均为我院确诊的慢性粒细胞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男50 例,女30例;年龄15 ~60 岁;病程为2 个月~6 年,平均(2.25±0.6)年;白细胞数21.4 ~96.8×109/L,平均(43.68±5.64)×109/L。主要临床表现:贫血、脾脏肿大、胸骨压痛、出血等。临床分期为慢性期46 例,加速期22 例,急变期12 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口服羟基尿进行治疗:0.5 ~2.0 g/d;服药前均禁食2 h,服药后禁食1 h。依照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需酌情减少羟基尿用量或停止用药。

1.2.2 观察组:采用伊马替尼联合干扰素-α 治疗:口服伊马替尼,起始剂量400 mg/d,并逐步加至维持剂量600 mg/d。根据治疗过程中的反应适当调整剂量,若出现严重肝脏毒性宜停药,若出现中性粒细胞或血小板减少时应减量300 mg/d,若中性粒细胞或血小板减少持续1 个月则应停药;同时联合给予肌肉注射重组人干扰素-α,起始剂量为300 U,3 次/周;定期检查血常规和骨髓象指标,当该两项指标有所缓解时,剂量改为200 U,肌内注射,2 次/周。

1.3 疗效判断[3]

1.3.1 血液学缓解标准:根据2011 年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中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疗效评价标准,完全缓解:白血病症状及体征均消失,白细胞计数<10×109/L,无不成熟细胞,血小板<450×109/L;部分缓解:外周血象、骨髓象、临床表现3 项指标中只有1 项或2 项达到完全缓解标准,骨髓中Ph+细胞数占比<35%;未缓解:外周血象、骨髓象、临床表现均未达到完全缓解标准,骨髓中Ph+细胞数占比>35%。

1.3.2 细胞遗传学缓解:①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中期分裂相不见Ph 染色体;②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1%~34%的中期分裂相细胞表达Ph 染色体;③微小细胞遗传学反应:35%~90%的中期分裂相细胞表达Ph 染色体。

表1 两组患者血液学缓解情况比较(例)

1.4 统计学分析:所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3.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血液学缓解情况、细胞学反应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下肢水肿、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2。

表2 两组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缓解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起病缓慢,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往往在体格检查或其他疾病就诊时偶然发现脾肿大或白细胞异常而获得确诊。传统治疗手段是采取如同种异体骨髓移植、干扰素等方法进行治疗,但疗效均不满意。羟基尿属于核苷二磷酸还原酶抑制剂,属于周期特异性抗肿瘤药物。可组织核苷酸还原为脱氧核苷酸,干扰嘌呤及嘧啶碱基生物合成,选择性地阻碍DNA 合成。且该药具有疗效迅速,服用方便,价格便宜等优点,故临床广泛应用于慢粒、真红等的治疗。但其易使患者产生耐药性,使治疗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干扰素-α 是通过合成酶、蛋白激酶的激活来诱导中、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中mRNA 的降解及抑制多肽合成来发挥减少病理性白细胞数目的药理学作用。伊马替尼能特异性地抑制BC-ABL 酪氨酸蛋白激酶药物活性,进而对BCR-ABL 基因(+)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起到负性调节作用。两者联合使用起到的作用更为有效、安全。本研究8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得到观察组的血液学缓解情况、细胞学反应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下肢水肿、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上述内容相符合。

综上所述,应用伊马替尼联合干扰素-α 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其临床疗效确切,患者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1] 段超雄,张志珞,肖爱芹等.干扰素α-2b 联合小剂量阿糖胞苷治疗慢性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10,25(12):125.

[2] 董文清,林静初.尼洛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2,23(11):123.

[3] 江远浩,黄晓军.慢性髓性白血病临床诊疗指南与中国实践[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30(12):32.

猜你喜欢

干扰素白血病骨髓
99mTc-MDP全身骨显像联合18F-FDG PET/CT诊断骨髓纤维化1例
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中骨髓抑制与骨髓照射剂量体积的关系
赞美骨髓
一例蛋鸡白血病继发细菌感染的诊治
骨髓穿刺涂片联合骨髓活检切片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雾化吸入γ干扰素对免疫低下肺炎的疗效观察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干扰素α-1b治疗成人麻疹疗效初步观察
阅读理解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