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让焦虑成“家族遗传病”

2015-05-15陈彤

现代家长 2015年5期
关键词:情绪家长孩子

焦虑,是中小学生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最常见的情绪障碍,威胁着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值得注意的是,每个焦虑的孩子背后,总有一个替孩子担忧的焦虑的家长。家长的焦虑与孩子的焦虑有没有因果关系?家长如何改变自己从而给孩子减压?本期,我们邀请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师麦红杰女士,与家长朋友一起座谈这个话题。

焦虑症状,千奇百怪

主持人:今天我们来讨论焦虑这个话题,请大家说一说孩子是否焦虑,都有哪些症状,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出来。

刘碧涵(15岁女孩的妈妈):我女儿上初三,正在紧张复习准备迎接中考。前一段时间学校模拟考试比较多,老师对每次考试成绩都进行画线预测,看谁能上重点高中,谁能上普通高中,孩子压力很大。最近我发现,我女儿只要考得不好,就会在家无缘无故地大发脾气,乱摔东西,有时还失眠。有一天晚上,我进她房间,发现她正把试卷一张张撕碎,然后塞在嘴里恶狠狠地嚼。我吓坏了,这孩子不会得了焦虑症吧?孩子经常问我:“我天天都很累,又总是考不好,是不是死了就可以解脱了?”我不知道该怎样给孩子减压。事实上,我自己的压力也很大。中考就这样,那高考呢?

何雪兰(18岁男孩的妈妈):我儿子以前是个很开朗的男孩,但上了高中就变得越来越焦虑了,至于原因,当然是学习压力太大。最近我发现,他在与人说话时特别没耐心,动不动就插嘴,打断别人的话,表达时语速还特别快,别人根本听不懂他在说什么。这是个不好的习惯,我提醒过他很多次,但是无效,他说他控制不住自己。我带他看过心理医生,医生说他是焦虑型人格。请问,为什么人一焦虑就喜欢说话?

陈东阳(14岁女孩的妈妈):我女儿只要心情不好就狂吃零食,见什么吃什么,看着吓人。我心情不好的时候也喜欢乱吃东西,想必这孩子性格随我。

马建明(17岁男孩的爸爸):我儿子考试前总要网购许多东西,运动鞋就买了十多双,羽毛球拍买了五六副,许多都没有开封。我想,这都是孩子内心焦虑的表现吧?

麦红杰(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师):焦虑是一种负面情绪,如果长期被这种负面情绪控制,人就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每个人的性格不同,焦虑时的症状也不同。常见的有失眠、唉声叹气、易怒、自虐等,严重的会出现自残、自杀倾向。人为了寻找心理平衡,更会出现千奇百怪的行为,如吞食试卷、插嘴、狂吃零食、非理性购物等。具体来说,吞食试卷就是一种自虐行为,因为试卷不是食物,孩子这样做是在表达对考试的憎恨,同时也是在惩罚自己。交流时爱插嘴、语速快,而且明知失礼却不能控制自己,是在抢夺话语权,说明孩子长期被焦虑情绪控制,心情紧张、自卑、杞人忧天、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从性质上讲,吃零食行为与自我抚摸行为的心理机制是相同的。吃零食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填饱肚子,而在于对紧张情绪的舒缓和内心冲突的消除。当食物与嘴部皮肤接触时,一方面能够通过皮肤神经将感觉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而产生一种慰藉,使人通过与外界物体的接触而消除内心的孤独;另一方面,当嘴部接触食物并做咀嚼和吞咽运动的时候,可以使人对紧张和焦虑的注意中心转移,在大脑的摄食中枢产生另外一个兴奋区,使紧张情绪得到抑制,最终使身心得以放松。也就是说,孩子是在进行自我心理按摩。疯狂购物也是对焦虑情绪的一种缓解,同时也是对心理压力的一种补偿。

焦虑基因,如此遗传

晏永春(17岁男孩的爸爸):孩子真可怜,小小年龄就承受那么沉重的学业压力。我觉得,只要国家的应试教育体制不变,孩子的焦虑就不可能缓解。所以,这是一道无解的难题,再讨论也没用。

主持人:话不能这样说。没有中考、高考,孩子凭什么上重点高中和重点大学呢?考试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也是目前最公平的办法,我们要体谅国家。我们要做的,是如何给孩子减压,尽量减少孩子的焦虑情绪。请问麦博士,孩子焦虑,有家长的原因吗?

麦红杰:孩子焦虑,大环境当然是主因,但家长也难辞其咎。调查显示,每个焦虑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焦虑的家长,因为教育大环境同样对家长的情绪构成影响。更可怕的是,如果孩子的焦虑情绪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适当的矫正,那么他做了父母后,他的焦虑情绪就会影响下一代,正如现在的父母用焦虑情绪影响孩子一样。这便是焦虑情绪的“家族性格遗传链条”。所以,孩子焦虑这道难题,正解是家长从我做起,改变自己的情绪质量,斩断这条性格遗传链条,给孩子幸福的一生。

赵永红(9岁男孩的妈妈):麦博士所言极是!我是独生子女,小时候父母每天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我身上。现在想起来,我成了我妈妈的化身,想的都是怎么让孩子多学一点。有时候白天上班时,我也会独自发呆,同事很奇怪,其实那时我正在想,前一晚给孩子讲解的题目有没有讲清楚?我感觉我越来越像我妈。这大概就是性格遗传吧?

麦红杰:这是典型的家族性格遗传。研究发现,几乎所有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有自己成长的烙印。焦虑,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有类似的代际传递。很多时候,父母是如何把我们抚养长大的,我们也会如何抚养孩子。现在的孩子,祖辈都经历过动荡的年代,缺乏安全感,而缺乏安全感势必会引起焦虑,这种情绪会影响现在的父母,而父母又在影响孩子。

主持人:我采访过许多中小学生,他们都说非常想用好成绩回报父母。这也是他们焦虑的原因吧?

麦红杰:独生子女承载着父母很高的期望,他们都知道父母爱他们,希望用好成绩回报父母。在学校里,孩子们需要面对高焦虑群体之一的老师,显然无法获得心理上的安宁。如果回到家,仍然面对父母的焦虑,那么,这些孩子就会整天生活在激烈竞争和巨大压力的环境中,情绪很难有平复。当负面的信息积压得过多,有些学生可能逃避,他们或沉迷游戏,或采用各种方式逃学,更极端的就是轻生。

改变自己,适应环境

谢春桃(9岁女孩的妈妈):我女儿上学之前就被我逼着报了各种培优班,她整天嚷嚷玩耍的时间太少。原来,我的美好愿望是在给孩子帮倒忙啊!请麦博士快说说,我该怎么调整自己,进而减少孩子的焦虑情绪?

麦红杰:我们无力改变外部环境,唯一能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和孩子。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在孩子上学前应建立孩子强大的内心,这样,即便将来孩子遇到挫折,也能从容面对。在小学阶段,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感受,不要强调成绩,尤其是三年级以前,因为小学阶段是为了让孩子喜欢学习,习惯学校环境,增进孩子和同龄群体的相处能力。而到了中学生阶段,家长要关注孩子如何学得有效,提高效率。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如果孩子遇到问题,家长必须坚持“不求助,不施助”的原则。家长可以对孩子说:“我理解你会遇到很多问题,也允许你犯错,只要你需要,我随时会帮助你。但不会替你承担责任。”其次就是信任、尊重和接纳孩子。

主持人:家长们都在抱怨当下扭曲的教育制度,这样做本身就是在向孩子传达焦虑情绪。家长们应该做的是把家庭营造成国家教育制度缺陷的补偿系统,学校不关注的家长都要关注,这样孩子在学习压力下才不至于产生厌学心理。

柳岩莉(18岁女孩的妈妈):我女儿马上要参加高考了,焦虑得不得了。请问,我该怎么做才能帮孩子减压呢?

麦红杰:以下5点建议,供您参考:

第一,离孩子远一点。高考是孩子的事,不是家长的事,所以,除了照料孩子的日常生活,家长应该恢复自己的正常活动以及休闲安排。这样,孩子才可能屏蔽掉来自家长的干扰,静下心来备考。

第二,欣赏孩子。家长千万不要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和孩子谈论高考。很多家长以为这是一种激励,但从心理效果来说,这是一种对斗志的打击。孩子的心理很脆弱,需要家长的精神支持。父母可以每天发现并欣赏孩子表现好的地方,让孩子保持自信心。这是高考制胜的法宝。

第三,督促孩子劳逸结合。大脑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后,大脑需要一段时间的空白来处理信息。这与“磨刀不误砍柴工”是同样的道理。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每周安排一些体育运动,比如跑步、游泳、打篮球,一方面可以换换环境,给孩子的大脑小憩的时间,一方面也可以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

第四,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高考前,许多家长比考生还要紧张焦虑,反复询问复习情况,频繁找机会进入孩子房间探视情况。这样,只会让孩子更紧张、更焦虑。所以,家长尽可能让自己放松下来,时常在家里哼点小曲,给孩子营造一个放松愉快的生活氛围。

第五,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如果孩子表现出较严重的焦虑,家长应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尽早对孩子进行心理干预。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情绪家长孩子
家长错了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犯错误找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