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留学梦
2015-05-15王毅
王毅
近6年间,美国的中国本科生激增35倍。而语言文化的障碍,却让他们沉溺在交际封闭的华人圈子,这群涌出国门的年轻学子,似乎从未到达彼岸。中国学生把学业看得很重,尽管在美国人眼中,不参加派对的学生就像是“外星人”,但中国学生却感受不到参加名目繁多的社交派对有什么乐趣。
中国留学生美国名校退学率惊人
国际学生蜂拥而至美国大学已经不是什么新闻,其中亚洲学生数量每年都以20%的速度大幅递增。例如,威斯康星大学在过去10年中中国学生已经增长了356%。但巨大的文化差异仍然如坚冰一样存在于外国学生和美国学生之间。外国学生大多很难融入美国文化,这种“适应性疲劳”也导致中国学生有被孤立的感觉。
最近一份报告显示,有高达20%左右就读于常春藤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提前辍学。有分析认为,这些常春藤名校的中国留学生最终会走向辍学的道路,主要原因有三:无法适应海外互动式教学的课堂学习;常春藤学校本身“严进更严出”的招生培养模式使部分中国学生很难完成学业;最为主要的是中国学生难以融入到美国文化中,存在社交障碍。而除去提前辍学的中国留学生,其他顺利从常春藤大学毕业后返回中国的留学生中有1/3被认为社交能力不足。
中国学生为何更愿意说普通话而不是英语?原因很简单,第一是母语的惯性;第二,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主要是应付考试,而口语却较差。因此他们对美国俚语知之甚少,这使得亚洲学生在和美国人聊天时感觉语言不够用。
至于为什么中国学生不热衷参加聚会,大多数的解释是,因为中国学生把学业看得很重。
生活在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世界的夹缝间
来美国前有怎样的期待?大部分中国学生回答:没什么期待,也不知道该有啥期待。但他们却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期待什么,那就是不希望在美国的校园里,遇见这么多中国同学。虽说人在美国,但自己跟老乡待的时间,比跟美国人待的时间还长;说的汉语,比说的英语还多;明明是在美国上大学,但一起上课的几乎全是中国人。
一个英文名叫克莱拉的女孩说,自己来自中国西北部,为获得申请和签证的帮助, 她家里付了2.5万元人民币的中介费。中介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们,到美国后,只需要读3个月的语言课程,就可以上专业课了。
因为英语水平低,尤其是听力和口语太差,几乎所有的中国学生,都需要读英语强化班,它相当于正式开始专业学习前的预备课程。学校根据学生首次托福考试的成绩,将他们分为7个等级,分别安排到对应等级的语言班上课。这意味着,在真正开始大学学习前,他们不得不先在这个语言班里下点功夫。可能是一年,也可能是两年、三年,才能通过这个强化班的重重关卡,不少英语困难户就此诞生。
另外,虽然英语强化班学的是语言培训之类的基础课,但交的却是等价于大学本科的学费,每学期6.5万元人民币。而且强化班的课程并不能为他们赢得学分,在这里一年读下来,一个学分都换不到。
在这种英语班上课的学生,每天在图书馆、宿舍和课堂之间三点一线地周旋着。他们花费了大把时间完成无数个小时的在线听力练习,编排那些情节琐碎且跟自己的现实生活毫无瓜葛的短剧,来阐释美国文化。因为中国学生喜欢待在一起,加上现实中的语言障碍,他们真正接触美国生活的渠道, 可谓少之又少。虽然他们人在美国,却仍是在通过教材了解着美国文化。他们在强化班上课,就像生活在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世界的夹缝间。
克莱拉的口语不错,通过语言考试后已正式开始学习专业课。尽管身边有了很多美国同学,但她依然觉得交流困难,“有些美式笑话,我根本听不懂,就只能跟着笑。”“我想在真正的大学课堂里学习,过上更地道的美式校园生活。但我只是看着美国学生走过,路过,在食堂一起吃饭,我无法体验到那种生活。”克莱拉说。
把留学当作一种阅历,像本地人一样忘我生活
应该说丰富的阅历、宽广的视野、开放的性格,以及那种见过世面,尊重理解每一种文化、每一个现象,不短视不狭隘的气质,是留学能够带给一个人最大的收获。
留学的学生一定要非常“observant”(注意观察的)和“alert”(警醒的)。要能非常主动、警醒地去观察和融入每个场景,每场活动。留学生活,就是把自己充分浸泡在当地的环境中,像一个本地人一样忘我地生活。
大部分中国留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并不达标,这样的学生在出国后,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需要适应当地人的语速,并通过提升自己的语言熟练度和表达广度,来提升自己的语速。只有具备相应的表达广度和语速,才能有效地参与到以当地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小组中。中国留学生在这方面是一个短板,很多学生往往因为语言运用能力的不足而产生表达上的自信心不足,进而只能更多地“混”在由本国学生组成的边缘群体中。
如果海归留学生的英语表达仅仅只是“有效表达自己和有效回答问题”,那么企业管理者会觉得,这样的择业者比起本地毕业生没有任何语言优势,今天在国内完成本科阶段的大学毕业生,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
企业对海归留学生的期待,是更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项能力不仅包括表面上的外语沟通能力,还涉及深层次的民族、宗教和种族等文化交流能力。在国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没有人会因为你的母语不是本地语言就刻意迁就你。因此语言使用不好的人更容易走到一起“抱团”,以寻求慰藉和抵抗尴尬。这不是“更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留学最大的作用之一是熟练掌握第二语言,因此要创造一切机会去练习,去使用,去体会,去观察。
在留学环境下,要学会如何以合宜的沟通和表达来处理人际问题。这样在将来的工作中被委任参与有海外客户或海外同事来访的事务中时,才能比本地候选人更好地进行人际沟通和处理问题。
(摘自《高中时代》2014年第12期,稍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