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恒温雷火灸标准操作流程在胃脘痛护理中的规范化研究

2015-05-15黄贵华韦衡秋潘东洪许建文李桂贤陈国忠纪云西彭卓嵛

护理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施灸雷火胃脘

吕 艳,黄贵华,韦衡秋,潘东洪,许建文,李桂贤,陈国忠,纪云西,彭卓嵛

胃脘痛中医辨证多属寒热虚湿瘀夹杂导致脾胃虚寒、气血失和,阴阳平衡失调,病久必瘀、胃失升降及脾失运化等。本病病位在脾胃,与肝肾有关,因多为本虚标实,中药治疗以攻补兼施,但效果不理想。近年来,我们根据中医辨证及补泻原则,采用专利技术——恒温雷火灸优化护理方案规范化治疗寒热虚湿瘀夹杂胃脘痛病人,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脾胃病科2012年9月—2014年8月600例寒热虚湿瘀夹杂胃脘痛住院病人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00例,其中男162例,女138例;年龄 (43.32±12.63)岁;病程(11.00±0.69)年。对照组300例,其中男159例,女141例;年龄(41.20±13.88)岁;病程(12.00±0.88)年。两组在病程、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1],辨证符合寒热虚湿瘀夹杂的病人;年龄18岁~65岁;经内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病人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诊断;②年龄<18岁及>65岁的病人;③患有出血性疾病;④对雷火灸药物过敏者;⑤妊娠或准备妊娠的妇女,哺乳期妇女;⑥伴有心肺功能不全及高热的病人。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专利技术——恒温雷火灸优化护理方案规范化治疗,即根据不同辨证采用恒温雷火灸补泻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雷火灸治疗。

1.2.1.1 恒温雷火灸优化护理方案规范化治疗方法使用材料:雷火灸使用专利技术——恒温灸具(专利号:ZL 2009 2 0141292.5)。采用4孔雷火灸盒1个及单孔雷火灸盒2个。辨证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证型采用补泻原则,从灸温、施灸时间、面色及施灸部位红晕、汗出等来区分。补法:灸温较低,施灸时间20min,施灸距离5cm~6cm,面色及施灸部位稍红晕、微汗。泻法:灸温较高(病人能接受的最高温度,但以舒适、不烫伤为度),施灸时间40min,施灸距离4cm~5cm,面色及施灸部位红晕,局部或全身汗出。腹部、背部穴位:以上脘、中脘、下脘、神厥、关元、中极与脾俞、胃俞、心俞、肾俞、大肠俞、命门、腰阳关等相应脏器背俞及腹穴作为主穴;四肢穴位:以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阴陵泉、涌泉等作为配穴,共6个~8个穴位。脾胃虚寒型穴位选择:腹部及背部穴位取上脘、中脘、下脘、神厥、关元、中极与脾俞、胃俞、心俞、大肠俞、肾俞、命门、腰阳关交替;下肢足三里与涌泉交替。脾胃虚寒夹瘀型穴位选择:腹部及背部取上脘、中脘、下脘、神厥、关元、中极与脾俞、胃俞、肾俞、心俞、大肠俞、命门、腰阳关交替;四肢曲池与足三里交替。脾胃虚寒夹湿型穴位选择:腹部及背部取上脘、中脘、下脘、神厥、关元、中极与脾俞、胃俞、肾俞、心俞、大肠俞、命门、腰阳关交替;下肢三阴交与阴陵泉交替。脾胃虚寒夹湿热型穴位选择:腹部及背部取上脘、中脘、下脘、神厥、关元、中极与脾俞、胃俞、心俞、肾俞、心俞、大肠俞、命门、腰阳关交替;四肢合谷与阳陵泉交替。

1.2.1.2 恒温雷火灸操作及治疗方法 ①采用1个4孔及2个单孔雷火灸盒。先将赵氏雷火灸药点燃放入恒温灸盒并盖上盒盖;②将4孔雷火灸盒放腹部或背部,单孔雷火灸盒放在四肢穴位上施灸,根据不同病症选择穴位;③用一条棉质大浴巾在灸盒的底部围一圈,再用一条棉质大浴巾盖在灸盒顶部并注意用大浴巾密封及固定灸盒,药条距施灸部位4cm~6cm,根据不同辨证采用补泻原则,选择施灸距离进行温和灸法,以病人感到皮肤温热舒适而不灼痛为度;④腹部与背部、四肢穴位交替使用;⑤补法治疗每次施灸20 min,泻法治疗每次施灸40min,每日1次,治疗2周。

1.2.1.3 传统雷火灸治疗方法 取脾俞、胃俞、涌泉(双)与中脘、神阙、足三里(双)两组穴位交替使用,采用赵氏雷火灸条,点燃雷火灸条,在上述穴位距离皮肤2cm~3cm处施温和灸,每穴5min~10min,灸至皮肤发红且病人可忍受为度,每次30min,每日1次,治疗2周。

1.2.2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病人满意度与依从性。疗效判断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判断。临床痊愈:症状基本消失(>90%);显效:症状明显改善(70%~90%);有效:症状有改善(30%~69%);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30%)[2]。病人满意度的判断标准:根据病人对临床疗效、施灸局部皮肤的温热感与舒适感、安全性(担心烫伤)、排烟对人体的刺激感等综合判断分为非常满意、满意、较满意及不满意4个等级。依从性判断标准:根据病人对临床疗效、施灸局部皮肤的温热感与舒适感、安全性(担心烫伤)、排烟对人体的刺激感等综合判断分为完全依从、依从、部分依从及不依从4个等级。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Ridit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病人满意度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满意度比较

2.3 两组病人依从性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依从性比较

3 讨论

胃脘痛是脾胃病的常见病证,胃痛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方面。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与肝、心、肺、肾等有关”[3]。周福生等[4]提出心胃相关理论,强调心神与脾胃功能之间相互影响,并对辨病、辨体质及辨证理论体系与临床应用研究治疗胃脘痛证实三者之间的复杂性会增加治疗的棘手性与难度。因此,治疗护理方案需要综合考虑与个性化的辨证应用。

脾胃虚寒是胃脘痛常见的病症之一,胃脘痛多表现为寒热虚湿瘀夹杂的复杂病症,且寒热虚湿瘀夹杂多因脾胃虚寒慢慢演变的结果,因此,解除脾胃虚寒的致病因素至关重要。脾胃虚寒型胃痛病程较长,且缠绵难愈[5,6],根据《内经》“虚则补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对脾胃虚寒型胃痛以温通补法为宜。灸法为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之一,《医学入门》记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我们根据中医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等治疗原则,针对胃脘痛寒热虚湿淤夹杂病证病人,从中医的辨证补泻原则出发,对雷火灸治疗从施灸穴位、施灸距离与施灸温度(施灸局部皮肤的温热感)控制、时间长短与灸量控制等操作流程、操作方法进行护理方案优化,并进行规范化治疗,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及病人满意度与依从性。目前已在多家医院进行推广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黄臻等[7]利用赵氏雷火灸温热透达特点及温通、温散、温补作用,采用补泻手法治疗心力衰竭、肺部感染、痛风和类风湿关节炎等多个病种病人,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拓宽了其适应证范围并证实辨证治疗的临床效果。根据中医辨证采用不同的补泻原则治疗,选择任督二脉及膀胱经与四肢调脾胃要穴以健脾胃、补气血及达温阳化淤与清热除湿之功效。任督二脉经气交会,督升任降利于脾升胃降功能的发挥,而脾胃功能的失衡根本原因主要为任督二脉经气不充,两脉经气升降交会失衡,脏俞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脉上,为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刺激相应俞穴可直接调整对应脏腑功能、健脾胃、调气血之功。因此,采用雷火灸刺激任督二脉及膀胱经脏俞穴为调节脾胃功能的关键部位[10],并达到扶阳潜阴,协调脏腑的作用[8]。吕艳等[9]比较大面积恒温灸与传统灸法对胃脘痛病人的疗效及节能省力情况。方法:取背部脾俞、胃俞、肝俞、胆俞、肾俞等脏穴施灸,取得良好疗效,且能节省艾条及劳力,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专利技术——恒温灸是通过改良灸具与改进操作方法,采用大浴巾包裹温灸使整个背部或腹部及四肢较大面积温灸,能实现体表解剖穴位、经络与脏腑一体化的施灸,灸药渗透肌肤的热力较传统灸法强,能有效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缺氧[10],并达到恒温舒适、安全有效,无雷火灸燃烧烟雾对病人的刺激,从而提高临床疗效、病人满意度与依从性。该法具有操作简单、节能减排、无需定时刮灰等优势。

[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51-155.

[2] 聂斌,罗仁瀚,陈秀玲,等.雷火灸治疗虚寒型胃痛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1):21-22.

[3] 张声生,杨静.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大有可为[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15(33):3457-3461.

[4] 周福生,程宏辉,祝淑贞.心胃相关理论及临床应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28(2):7-8.

[5] 皮大鸿,潘东洪.中药拔罐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2014,28(10B):3658-3659.

[6] 张淑萍.胃脘痛的辨证施护[J].全科护理,2012,10(5A):1183.

[7] 黄臻,颜芳,徐国峰,等.巧用赵氏雷火灸配合中药治疗急危重症[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4):263-264.

[8] 谢胜,张越,周晓玲,等.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病人任督二脉穴位皮温与胃电节律的影响及其相关性探讨[J].环球中医药,2014,7(3):197-200.

[9] 吕艳,李桂贤,陈国忠,等.中药恒温烫熨联合大面积恒温灸治疗胃脘痛应用观察[J].广西中医药,2012,35(2):23-25.

[10] 吕艳,宁余香,韦衡秋,等.大面积桓温灸及中药湿敷治疗留置针使用3L袋输液致静脉炎的研究[J].全科护理,2011,9(6C):1614-1615.

猜你喜欢

施灸雷火胃脘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雷火灸的临床应用及研究现状
天佑中华·雷火迎春
中暑
沼泽地边的雷火与荠叔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艾灸后那些奇怪的反应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艾灸的烟气对人有害吗?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