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中国文化产业创新升级之路

2015-05-14范周杨剑飞

前线 2015年1期
关键词:实验区文化产业建设

范周 杨剑飞

我国首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于2014年12月正式揭牌。根据文化部批文,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将以北京CBD-定福庄国际传媒产业走廊约78平方公里的空间作为核心承载区进行文化创新。这是国家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为“十三五”乃至更久远的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探索新道路,提供新经验。

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的缘起

当前,北京CBD-定福庄国际传媒产业走廊区域集中了16000余家文化传媒类企业。2013年,该区域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实现收入约1600亿元,占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约70%,占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1/7,规模以上企业的从业人员达到20万,是全国首个文化创意企业年收入过亿元的文化功能区。但是,由于缺少完善的顶层设计,使得该区域的文化潜力还不能得到完全的释放,对周边的辐射能力还没有充分发挥。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明确要求北京应“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就文化中心而言,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历史的悠久和文化遗产的丰富,已经不能成为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唯一理由,要形成北京新时代的文化特色,就不能只停留在历史传承上,而应该在国家文化体制改革中,不断进行文化创新,为国家和其他区域进行文化发展进行道路探索和率先示范。

近年来,北京市提出了文化与科技双轮驱动发展的产业格局。在产业发展中,北部的中关村傲然崛起时,东部的CBD-定福庄国际传媒产业走廊也渐成规模。在这条走廊上,坐落有中国传媒教育的最高学府,密密麻麻聚集着上万家传媒公司,也创造着丰富的产业利润,但是由于长期处于散兵游勇、各自为战的状态,严重削弱了区域整体的文化竞争力和市场效力。CBD-定福庄区域能否为北京的“文化科技双轮驱动”格局建设打造东部文化极成为区域有志之士思考的重要问题。

在此背景下,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的构想逐渐成熟。在文化部、北京市、朝阳区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中国传媒大学集全校相关学科之力,组建了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对“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的可行性和实施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学理、政策等多个方面研究实验区的可行性和发展规划。2014年6月份正式向国家文化部提交申请并得到文化部批准:以CBD-定福庄区域为核心,建立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以文化产业改革探索区、文化经济政策先行区和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为建设目标,探索中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升级之路。

实验区的创新思路

“实验区”是贯彻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加强中国软实力建设和文化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载体。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在大时代背景下,实验区将以新媒体创意与国际传播为主要特色,充分依托CBD地区国内外一流传媒机构,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极力打造新型传媒集团,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传媒航母,促进我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建设,极大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实验区”是我国文化领域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重要实验田。国家文化产业大发展战略对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北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中华文化的集中代表,首都北京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精彩璀璨,文化建设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但在管与办、政府与市场、事业与产业、政策与服务等方面也面临着一系列制约文化繁荣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体制机制约束上。要突破桎梏,就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规划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深化改革、加强创新,从而突破瓶颈、提升发展。综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无论是所处区位的特殊性,还是产业的结构和人口的构成,“实验区”无疑是国家文化产业创新的最佳载体和试验田。

“实验区”是服务北京文化中心建设,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迫切要求。十八大以来,中央进一步突出了首都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强调了北京的全国文化中心战略定位。世界城市的竞争趋势表明:世界城市的竞争必将由经济、科技的“硬实力”竞争,转向文化的“软实力”竞争。纵观全球知名的世界级城市,无论纽约、巴黎还是伦敦,其城市整体文化竞争力的提升都依靠一个全球知名、特色明显、具有强大带动性的大型功能区作为城市文化的极点与引爆核。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在全球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未来的北京,也需要这样一个具有世界声誉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功能区与引爆核。对此而言,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是最佳的落点与选择。

“实验区”是北京和朝阳区实施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以“实验区”建设为主要载体推进文化改革创新,有利于融入北京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工作中,更好地落实北京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战略,加快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充分发挥文化对相关产业的嵌入和渗透作用,显著提升文化发展对城市建设的引领驱动功能,优化首都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实验区”是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的重要抓手。文化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规划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高端功能布局,有利于首都进一步提升文化发展优势,占据价值高端,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加快京津冀文化产业分工合作和协同发展,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和文化圈。

“实验区”的建设,将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文化市场体系的相关要求,紧密围绕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发展目标,以制度创新为着力点,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中国文化领域改革开放的新模式和新路径,形成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服务全国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需求。

对实验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中国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的发展,不能简单地走传统文化产业园区的老路,需要创新思路,定好位,做好规划,设计出一个创新发展的“合理区间”,形成“政策创新”的新常态:把实验区建设成为文化产业改革探索区、文化经济政策先行区、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促进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努力为全国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提供新的经验。

强化研究工作,做好顶层设计。中国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的发展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针对实际的战略研究和顶层设计尤为必要,其关键在于集聚一批国内外文化产业界的知名专家和文化咨询机构,研究工作需要和实验区发展同步进行。要坚决克服“一次研究解决若干问题”和“一次规划一劳永逸”的短视行为,要随时随地地对实验区发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并给予解决方案,充分发挥研究对于实验区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应仿照自然科学方面的做法,建立以国家文化产业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一系列有国际水准的文化产业实验室,针对新业态、新技术、新经济等进行针对性研究,为园区内文化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

解放思想,先行先试,释放“政策红利”。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旨在通过实验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创新”不是一味的求新,而是在调整生产关系以释放生产力的过程中寻找可变可控元素加以合理引导。因此,要创新实验区相关政策,就必须先用足现有文化政策,用活相关产业政策;用好部市相关优惠政策,借鉴兄弟单位的成功政策,然后结合本地实际,创新出台具有引领性的园区发展特色政策。实验区必须通过试点等多种形式进行创新性突破,真正地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北京特色的文化产业创新之路。

集聚一批高端文化产业的知名企业。国家级文化产业实验区应该站在全球高度思考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采取高端经营、综合发展的大手笔,通过生产要素重组与融合,创新文化产业新业态,打造文化产业领域的“硅谷”,使之成为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风向标。首先,要着力打造本土文化产业航母。其次,要面向全球进行国际招商。作为世界城市中的“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要敞开胸怀,开门发展文化产业。通过大力引进世界500强的文化企业和国际文化机构等入驻园区,实现园区企业的多元化、国际化。第三,要利用好金融杠杆,通过风投、私募等多种形态吸引各类创客带项目入驻,选择具有高成长性的项目进行产业化扶持,大力培育精品中小文化企业,建设世界高端文化企业总部的聚集之区。

强力打造区域文化生态。良好的生态是建设国家级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的必然要求。当前,实验区内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公共文化设施还很欠缺,交通、污染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因此,在下一步发展中,环境建设将是实验区进行基础建设的重要环节。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当地棚户区改造、河道绿化、医院、学校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同时加快区域内诸如街头小品、城市文化景观、雕塑等公共艺术景观的设计与建设;其次,要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场所的建设,将电影院、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纳入朝阳区的建设规划,争取早日落地,从物理设施上打造一个文化空间。同时,还要注重文化活动的涵养作用。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好小剧场、文化演出、文化创业沙龙等形式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总而言之,就是要通过有计划的改造区域环境,形成一个全新的生活生态良好、文化生态浓郁的定福庄,将“在实验区工作”打造成为一种文化身份的象征,使之成为北京文化发展的一个符号。

“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建设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程,需要不断地创新体制机制,根据产业发展随时进行前瞻性的政策实验,探求新经验和新思路。因此,未来建设中,要明确责任单位,善于直面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不断加强相关创新性政策的出台,以政策综合配套为支撑,以综合运营平台建设和重大项目落地为载体,打通京津冀东部走廊,推进一体化发展,切实发挥实验区的“创新实验”作用。

(作者:范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杨剑飞,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谭 丁

猜你喜欢

实验区文化产业建设
寒露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长春:五大实验区建设引领农业跨越发展
2016年国家文创实验区规上文化产业收入近2000亿元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公布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名单的通知
四川命名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
我国高校设立10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