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一个到达延安的专业音乐人

2015-05-14晓霞

前线 2015年11期
关键词:校歌延安革命

晓霞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國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一首曾经唱响抗日大地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再次回到人们的耳旁,拉开2015年“九三阅兵”大幕。

78年前,这首庄严雄壮的战歌激励着无数热血青年奔赴抗战前线;今天,它依然是国防大学的校歌。歌曲的曲作者是中国革命音乐的先驱者之一吕骥,也是第一个到达延安的专业音乐人。

在传唱抗日救亡歌曲中起步

1930年夏,怀揣音乐梦想的吕骥,如愿考上了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但一个学期后,因为交不上新学期的学费而被迫辍学。一年后,他勉强攒够学费,再次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声乐。

然而,此时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宣布停课三天,组织师生成立“音专抗敌救援会”,到民众中去宣传和演唱救亡歌曲。

怀着满腔热血,吕骥听说中国共产党组织发动群众、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于是和同学盛家伦商量,决定寻找中国共产党、寻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以下简称剧联)。1931年底,经盛家伦介绍,吕骥加入了剧联,成为最早的几个音乐盟员之一。

第二年3月,吕骥与盛家伦一起奔赴武汉,组建剧联武汉分盟。后来因为当局破坏,吕骥秘密返回上海。

1934年春,他第三次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不过,这时的吕骥已经不是单纯的学生,而是一边学习、一边参与剧联革命文化活动。当时,剧联组织了音乐小组,新任党团书记田汉直接领导,成员有肖之亮、聂耳、吕骥等,聂耳任组长,小组专门研究如何开展革命音乐工作和音乐创作。

当年5月,因为武汉反帝大同盟负责人的叛变,他遭到了国民党武汉当局的盯梢。在送走同住的张庚、陈荒煤之后,吕骥悄悄从后门走出弄堂、摆脱险境。

尽管不断有危险袭来,但吕骥坚持传播抗日救亡歌曲,不断到工人群众中开展音乐活动,到1935年初同时担任了三所女工夜校的教唱工作。

数年风雨磨砺,吕骥的思想不断升华。1935年2月,经戏剧家谢韵心(即章泯)和张庚介绍,吕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普通的音乐青年华丽转身为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

在创作革命音乐中成长

1935年4月,党组织安排聂耳赴苏联学习,吕骥接替聂耳负责剧联音乐小组工作。

同年5月,坚定了把音乐创作和革命事业紧密结合信念的吕骥,为进步影片《自由神》创作主题歌《自由神之歌》(后改名《自由神》)。这是他第一首独立创作的成功作品。

这时,他的好友沙梅正好从苏州到上海,吕骥便和他商议创办歌咏团体。6月初,由剧联领导的救亡歌咏团体“业余合唱团”宣告成立,团员多达60多人。这个以服务民族、民主革命事业为目的的歌咏团体,一开始就受到了帝国主义势力和国内反动势力的敌视。为了排除白色恐怖的干扰,“业余合唱团”不断变更练唱地点。

经过“业余合唱团”的演唱,《自由神》《救亡进行曲》等许多新创作的抗日救亡歌曲日益在群众中传播开来。许多学生和职业青年纷纷加盟,“业余合唱团”最多时达到数百人。

为了创作出更多的优秀革命歌曲,1936年秋,吕骥发起成立专门研究救亡歌曲创作的“歌曲研究会”。虽然没有经费、没有固守的活动地点,虽然要时时防备国民党和租界内帝国主义当局的政治迫害,但“歌曲研究会”坚持活动到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短暂的活动时期,“歌曲研究地”却创作了《只怕不抵抗》《大刀进行曲》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救亡歌曲,给民众以鼓舞。由吕骥作曲、麦新作词的经典歌曲《保卫马德里》甚至跨越国界,被翻译成世界语、西班牙语、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日语和俄语,在世界多国传播,点燃世界反法西斯的热情。

在革命圣地延安登上创作巅峰

1937年,正随“上海、北平文化界慰问团”赴绥远慰问前线抗日将士的吕骥,再次切身感受到了日趋紧张的政治、军事形势。国民党军队已经不允许他教唱《义勇军进行曲》,有的人还趁他不在搜查他的抽屉。

具有革命警觉性的吕骥立即离开绥远,辗转来到太原,在好友陈明的介绍下参加山西牺盟会,继续开展抗战歌咏救亡活动。

站在抗战前沿阵地五台山上,吕骥用血与火的激情创作了战歌《武装保卫山西》。后来,这首歌传遍全国,每传一地便被改换当地地名,于是出现了多个版本的《武装保卫山西》,即《武装保卫山东》《武装保卫河南》,直至《武装保卫家乡》。

在山西,吕骥开始考虑去哪儿的问题。上海,已经沦陷,是肯定回不去了;山西,也非久留之地。正当左右皆非、前后不知之时,他在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见到了彭雪枫。于是,吕骥大胆提出了“去延安”的请求。

当时的延安,正需要优秀的音乐人才。吕骥的请求很快得到党组织的批准。

9月底,吕骥等人离开太原,经临汾到吉县,向心中的圣地延安前进。10月,吕骥到达延安,成为第一个到达延安的专业音乐人。

11月初,中共中央组织部派吕骥到抗日军政大学任教。为激励抗大学员努力学习、肩负起抗日救国的重任,毛泽东让时任中宣部代部长的凯丰写一首新的抗大校歌。

在吕骥到抗大工作十天左右,中宣部朱光就找到了他,希望他为凯丰代部长新写的抗大校歌作曲。

看到歌词,吕骥热血澎湃,只用了不到两天的时间,就为《抗日军政大学校歌》谱好了曲。

60年后,回忆当年的创作历程,吕骥仍不无自豪地说:“看到歌词精美、内容精深、立足点高和形式完整,我当场就告诉朱光同志,说一两天内就可以写好。”

根据歌词展现的黄河形象,吕骥进行音乐构思。一浪高过一浪、勇往直前,这是黄河的形象,也是红军指战员和爱国青年的英勇气概、革命精神。于是,吕骥在心中迅速形成了革命的音调和果断的节奏。

很快,由朱光作词、吕骥谱曲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在抗大校园里传唱起来。随后,延安、陕甘宁边区……全国各地都在传唱《抗日军政大学校歌》。这是吕骥音乐创作的巅峰,也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经典。

“用音乐凝聚人,为人民而艺术”,是吕骥一生的境界和追求。

责任编辑:叶再春

猜你喜欢

校歌延安革命
延安的故事
淇县老年干部大学校歌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中国的出行革命
高校校歌育人功能浅探①
《延安文学》2017年总目录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
颜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