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领导干部品德考评的改进
2015-05-14萧鸣政
萧鸣政
干部品德被视为做人之道、为官之本,一些学者称之为“官德”。治国理政,不但需要法律与制度的建设,更加需要执政者品德素质的提升。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表明,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法律规定了人们哪些行为不能做,而道德则是规定了人们应该做什么。纪律是约束,品德是典范。因此,组织法制建设与干部品德考评缺一不可,我们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
领导干部的品德可以被考评
领导干部的品德考评在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基础深厚,在新中国不同历史阶段,领导干部的品德考评也有着不同内容。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干部德的衡量以“家庭出身”为基本特征,关注家庭成分、个人历史等客观标准;改革开放以来,则“重在个人表现”,主要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中央保持一致,以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两个方面。应该说“德”的考评内容的演进轨迹体现了我们认识的升华和时代的进步。时代环境的不同,社会对于领导干部品德要求也不同,因此不同时代的官德评价的具体内容各有不同。随着人力资源开发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完全可以对领导干部的品德做出客观有效的评价,并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化任用调配与培养。这就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在进行干部管理机构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基础上,正视当前领导干部品德考评面临的困境,努力把考核性评价转向促进性评价,进而形成一个开放性与动态循环的领导干部品德考评系统。
领导干部的品德考评又是一个人们一直在努力解决却一直没有解决好的难题。从耗散结构理论上来看,内在的品德信念与行为准则一定会外化为我们可以观察的行为,任何客观存在的品德及其行为,都是可以被考评的。干部的品德具有稳定性,在其个人生活与工作的任何空间与时间中都存在;干部的品德还具有行为表现的经常性与一致性,具有行为表现的关键性、场所的有限性与集中性。品德这种表现的有限性、集中性和关键性就给我们进行抽样分析提供了可能,使我们能充分地把握品德的实质。因此,领导干部品德表现的必然性提供了考评的可能性;表现的经常性与一致性,保证了考评的可靠性,表现的关键行为、场所的有限性和集中性保证了考评的可行性。
领导干部品德考评的困境
对于领导干部品德的评价具有考核与促进的双重性。由于目前在领导干部管理实践中,只注意了其考核性忽视了促进性,所以在领导干部品德考评实践中遇到了一些困境。
一是要考评却没有考评。之所以要考评却没有考评,主要是因为品德优劣认定的困难、考评标准的泛化与考评工作的虚化。目前,中央对于领导干部品德评价标准的表述比较抽象,而地方组织部门一般不会或者没有时间与精力对这些标准进一步细化与突破。在地方与基层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中,品德的测评与考评工作,其实是处于虚化的局面。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中业绩是铁的,条件是实的,品德是虚的。品德考评工作可有可无,或者虚有实无。因此,出现品德素质缺乏把关、道德滑坡无从监督的现象。
二是能考评却不去考评。有些地方之所以能考评却不去考评,主要是因为品德考评目前方法操作困难问题与结果失真问题。有些地方为了改变领导干部考评指标抽象与空泛的问题,也进行了分解与细化。这样又出现了指标多,走形式,数据虚的情况。品德考评的困难性与结果的失真性,导致人们认为品德考评考了也白费劲,因此,能考评却不去考评。品德考评工作的缺位将导致官员私欲的膨胀与腐败行为的失范,导致简单与粗暴管理行为的越位。
三是考评了却考不准。之所以目前有些地方进行了领导干部的品德考评却考评不准,问题在于他们认识上存在错误观念。他们认为,既然考评就要把领导干部的品德考评准确,因此指标设计越来越细、越来越全,考评的流程越来越长,考评的方法越来越多,考评的工作量越来越大,考评的成本越来越高。但是,考评的效果越来越差。其实,我们考评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把每个领导干部的品德考准确,考评的目的在于了解他们品德素质的状况,为管理提供参考,在于通过考评,引导并且促进他们品德素质的提高,进而促进领导力的提升与政绩的提高。
基于上面的分析,领导干部的品德是要考评的与可考评的,但是也是难以考评的。我们不要因为难考评就不去考评,考不准就认为考评无用。研究表明,对于领导干部的品德考评比不考评好,更能够促进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与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发展。目前对于领导干部的品德考评虽然不够准确,但是我们每次的考评工作,毕竟是不断在了解其品德、接近于其品德,在引导其品德向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对于领导干部的品德考评,一要不断坚持,二要不断改进。我们的考评工作,要从对领导干部品德面面俱到的考评,转向关键点和区别点品德行为的分析;从追求对领导干部品德的精确评分,考准考实转向对于干部品德素質的促进与改进;从年终对领导干部品德一锤定音的下结论考评,转向平时多敲边鼓的季度的品德考评与促进;从对领导干部品德统一评分,转向共性评分与个性描述的结合;从对领导干部品德的排序评分,转向对品德问题的提示与改进建议;从对领导干部品德的贴标签式考评转向引导性考评。要选用OSL测评方法,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品德考评工作的促进性作用,去实现对他们品德素质与领导力的促进与全面提升目标。
把定性考评转向促进性考评
目前,社会上品德测评的方法很多,笔者认为OSL品德测评法比较适合领导干部。所谓OSL品德测评法,是一种以品德行为测评为基础、以品德素质培养与开发为目的的品德测评方法,实际上它是一种表现为品德测评的素质开发方法,是发挥测评开发作用的一种实体建构模式。这里O即英文单词on(做到)的缩写,S即英文单词short(稍差)的缩写,L即英文单词long(较差或还需努力)的缩写。
OSL品德测评,包括测评标准讲解、自我测评、同事相互测评、服务对象测评、上级主管总结等不同环节。通过对于品德测评标准的研究与理解,被测评的领导干部知道组织要求的行为规范标准是什么;通过自我测评,被测评的领导干部知道自己在实际工作中哪些方面符合要求,哪些方面做得不够;通过相互测评与讨论、服务对象的测评以及上级主管的总结讲解,被测评的领导干部能够明白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怎样做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怎样做会得到组织与领导的赞同。
OSL品德测评还能够把品德概念转变为品德行为,把品德测评、品德践行与品德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在品德测评过程中,被测评的领导干部,通过对自己及他人具体品德行为的认识与比较,能够把行为规范由字面上的概念理解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与具体的形象,通过对自己或者他人品德行为测评的贬褒及内心体验,把外在的行为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行为需要。
因此,进行领导干部OSL品德测评,不仅能够推动官员通过对比反省与自我实践提升个人的品德修养,更是作为一种客观与制度化的外部监督方式督促官员恪守社会公德,帮助其牢固地树立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OSL品德测评法的优势在于促进领导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发展过程中进行自适应控制。品德测评的价值分为内外两个方面,内化即通过测评把外部的品德标准转化为领导干部的内在思想行为准则,外化即通过测评引导领导干部把内在的良好品德展现为影响群众的外在行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如此,领导干部通过参与OSL品德测评活动可以使他们在思想上学习、理解、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与内涵,从而内化为领导干部的行为准则;同时内化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OSL品德测评的过程中又会以其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影响社会,也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是自适应控制的过程。
其次,OSL作为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品德测评行为,对领导干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具有调节、指导与反馈的意义。在OSL品德测评中,充分注重发挥了自我评价的作用,通过与评价标准的不断对照比较,结合上级主管领导谈话、同级领导干部互评、基层行政人员评价等多方面互动,提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主体性与自觉性,使领导干部明晰了正确与错误行为的边界,切实认识到自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差距在哪里、怎么做会得到社会与群众的认同、自己每一次改进的成效与不足是什么,为领导干部自我反省、迁善改过提供强大的心理动力。
最后,OSL品德测评,可以使领导干部将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及其精神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通过自己或他人品德行为测评的褒贬与内心体验,领导干部将由文字与图形表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规范形象地转化成鲜活的行为价值与行为需要。相对于传统思想道德教育固定的授课时间、集中的授课方式、全面说教的授课方法,或者当前主推的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会、讲座等一般活动来说,OSL品德测评方法,则是以测评促教育的机制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扎根于领导干部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当中,成为其自觉运用的行为标准与价值守则。
当前,各级党委与政府在促进领导干部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实践中,普遍存在外在宣传学习有余、内在效果评价不足、强调行为践行、信念培养不力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进程。而OSL品德测评作为一种“评价、任用、养成”三位一体的动态测评模式,在具备领导干部评价功能的同时,达到了有力督促领导干部加强自身学习,提升领导干部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思想道德水平的教育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具有风向标的作用,“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并特别指出,“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这进一步阐释了加强领导干部品德考评与测评工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选拔任用原则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测评体系之中,以OSL品德测评,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可以让广大干部在“行为评价—指导修正—品德提升—再评价”的过程中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念,这对于提高品德素质与培养一大批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转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领导力量具有深远意义。
(作者: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高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