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人听的课未必不是好课
2015-05-14王智勇
知识窗 2015年9期
王智勇
我毕业于一所冀南高校。当时,学校里学问最高的老教授,是从东北某著名高校挖过来的,住在学校专门为他提供的独栋别墅里。据说,他是一级教授,在教授行列里算是顶尖了,他教授我们哲学史课,是门选修课。哲学本来就不易懂,后面又添个史字,同学们更是如坠云雾,不知所云了。于是,听课的人日渐稀少。好在老教授上课从来不点名,爱听不听,来去自由。考试却是极严的,一个班没有几个及格的。他是北大冯友兰的高徒,据他讲冯友兰的哲学史课在北大就没几个人听,上到最后只剩七名同学坚持听讲,遂移师到冯先生客厅上课问学,日后这七名同学个个都成为教授,荣登业内翘楚之列。他有样学样,课堂也搬入自家客厅,不过我没去过。毕业后,我写了篇小文章登在《河北日报》上,算是对一代学人的致敬。
少人听的课,未必不是好课。里三层外三层、外加小板凳的课一时热闹,但终会曲终人散。热闹过后,空留一地鸡毛。去年,有个考上博士的同事回来玩,一起在食堂吃饭时,聊起冯友兰的著作,说是韩国的朴槿惠崇拜得五体投地。他作为中国人,大小也算个知识分子、文化人了,却连一个字都未读过,真是惭愧!他下决心准备买回来那本哲学史,好好潜心研读,补上这拖欠的一课。说真的,那本书我也没看过。去年在老家逛新华书店,热门图书、销量好的都是玄幻类的网络小说,近几年国内作家富豪榜上,排首位的都是此类作者,他们的财富以不可思议的几何级数蹿升,令人瞠目结舌。冯友兰先生的哲学史著作静静地躺在三楼不起眼的角落,与老先生们为伍,书面有微尘折射出细弱的光芒,独守着那份寂寞,耐心等待一双求知若渴的手伸来翻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