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的智慧
2015-05-14孙开元
孙开元
上一次你在电影上看到一位大侠在战斗中途退出是什么时候?想象一下,詹姆斯·邦德放弃了他的任务,或者《唐顿庄园》中的格兰瑟姆伯爵夫人在口舌之争中退缩——从没有过这种时候。究其原因,我们在内心深处相信放弃是失败的代名词,是软弱无能的一个象征。
但是如果我说放弃真的能给你带来更多的成就感,你相信吗?与他人合作完成一项事业比自己单枪匹马风险更小,如果你为了减少风险放弃了单干而加入一个团队,是不是更明智?如果和一个曾经最好的朋友分手会让你更快乐,你会怎样选择?或者,也许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应该何时走开?
“很多人视放弃等同于失败,但这是一个要么完全肯定、要么完全否定的极端看法,”英国生活顾问贾斯汀·瓦德尔说,“相反,我们可以把放弃看作是抛下阻碍前行的一个重担。有时候按部就班地做事确有其价值所在,但是还有一些时候,放弃是更好的选择。智慧在于,你要知道‘放弃或者‘继续前行是你为自己、为更远大的目标做出的必要改变。”
《赫芬顿邮报》联合创办人阿里安娜·赫芬顿把她的“放弃”定义为通往幸福生活的路途中迈出的一个脚印。她建议说:“一天的生活结束后,思考一下不再对你有意义的事情,然后放弃它。”为了做好这件事,你首先应认识到自己哪一方面的做法出了问题,并且设想改变之策。比如,放弃一段难受的爱情或者一个难以实现的个人目标,常常会被认为是“没长性”,这会让你觉得所有的放弃都是一种耻辱。但是作为“正确”之事,戒烟之类的放弃是全社会都鼓励和支持的。一旦事物被冠之以好或坏、对或错,我们做决定时就容易产生困惑。正因如此,改变萦绕在我们脑子里那个先入为主的声音就非常关键,然后就是最困难的一步:决定何时放弃。
当我们感到生活中的某些事情不再对自己有益,反问自己下面几个问题,我们就可以明智地判断出是否需要将其放弃、继续前行。
1.我的坚持是否只是为了迎得赞许?
我们不喜欢让自己失望,常常是更不喜欢让别人失望。但如果你觉得自己一直做着于己无益的某件事情,那你就需要反思一下其中原因了。如果我们发现正在做的某件事情意义不大,也没意思,比如学习一项新技能甚至是挣钱,就不要执着下去。贾斯汀说:“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弃旧图新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都极容易按固有观念行事,甚至以牺牲自己的幸福为代价也在所不惜。别人的喜好似乎比我们自己的更重要——我们不想让他们失望或者受到违拗。”在这种时候,你需要以坚忍不拔之势面对自己真正的热情:你这样看重别人的喜好,想从中获得什么?别人的赞赏?自我欣赏?还是真的有益于他人?明白了所做之事意义是大是小,你就能真诚地决定是否应该放弃它。
2.是否仍然有趣?
这一点很简单,但也经常被我们忽略。你能够真正地在所做的事情中获得乐趣,这一点很重要,有热情、有乐趣,你才能充分发挥创造性。当你为放弃与否犹豫不决时,思考一个问题:“是否还有我更愿意做的别的事情?”答案如果是肯定的,那么你就可以考虑放弃现在所从事的事情。
3.我是否在原地打转?
尽了一切努力,却无论如何也没能有个令自己满意的进展,你是否有过这种感觉?《何时放弃》一书作者希思·戈汀称这样的情形为钻进死胡同:“你努力、努力、努力,但成效甚微,如果觉得再也无路可行,就试着不再强求。艰苦的努力和奉献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4.远景是否光明?
一件事情如果从长远来看对你没有益处,那么短期的小利小益就不值得你为之付出。想一想,你的成就感是否是昙花一现。反之,看待眼前的辛苦时,也要做如是思考。“只要你做的事情有着美好前景,眼前的压力即使大一些,也永远不要放弃。”希思说。
5.我是否耽于安乐窝?
假如我们永不离开舒服的安乐窝,怎能知道自己的真正潜力?舍不得熟悉的环境,此乃人之常情,但是机会那么多,却只在安乐窝之外等待着我们。所以,我们最需要放弃的是对舒适生活的依赖。“有时候,放弃不像你想象得那么可怕。譬如,你抓着一块壁石不敢撒手,可是当你松开手时,发现离地面只有几厘米高。”贾斯汀说。
6.我是不是因为投入很多,所以恋恋不舍?
我们对某事难以放下,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为其投入了时间和努力。你的这种付出在经济学上叫“沉没成本”,也就是你付出了代价却永远捞不回来。“想象一下,你为一次对你来说意义重大的比赛训练了好几个月,但是有一天你的身体受伤了,疼痛难忍,而无法参加比赛的想法让你更感痛苦。于是,虽然身体状态显示你需要放弃,你仍然硬撑。”贾斯汀说。但是这样的情况你确实不必承受双重痛苦,不管你曾经为比赛付出多少辛苦。
放弃会带给你自由和成就感,是你迈向成功的坚实一步,而不是你失败的标志。你所需要的,只是有勇气问一问自己以上几个触动心灵的问题,并且诚实地回答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