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的“格局”
2015-05-14游宇明
游宇明
有人说:民国时代,中国有两个最好的大学校长,一个是北京大学的蔡元培,一个是浙江大学的竺可桢。这两个人都有民主作风,都能做到珍视人才。竺可桢甚至因此被称为“浙大保姆”。
抗战爆发后,浙江大学被迫内迁,学校先到建德后来又迁到广西宜山。任教于这所大学的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因担心家属拖累,将妻儿从建德送回老家温州。当浙大再迁到贵州遵义终于稳定下来时,校长竺可桢建议苏步青将家眷接去。苏步青担心费用不菲,竺可桢当即给了他两千元,并找到当时的浙江省主席朱家骅,请他写一份手谕:“沿途军警不得盘查,一律放行。”苏步青的妻子是日本人,竺可桢担心万一在途中被人发现,很可能被中国老百姓打死。有了竺可桢的细心关照,苏步青的妻儿终于平安到达贵州。
竺可桢对国学大师马一浮的礼遇更被传为佳话。马一浮为人孤傲耿介,蔡元培做北京大学校长时,曾多次礼聘他都被其拒绝 。后来由于日寇不断内侵,马一浮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他于1938年写信给当时在江西的浙大校长竺可桢,委婉表达了想来浙江大学任教的心愿。竺可桢不计前嫌,将其聘为“国学讲座”。浙大给他安排了当地最好的房子,而且不要求他跟其他教授一样讲课,只需每周给全校师生开两三次讲座,另外,单独给一些资质很高的学生指导一两次就行。当时浙江大学只有两辆黄包车,却为马一浮随时待命,假若路途远一点,校长的汽车可随时为之服务。
竺可桢不仅能做到无微不至地关心、尊重教师,还能充分包容那些反对自己的人。政治学教授费巩很有才华,某段时间对竺可桢非常不满,开教务会时,冷嘲热讽:“我们的竺校长是学气象的,只会看天,不会看人。”竺可桢微笑不语。后来,学校需要提拔一名训导长,竺可桢不顾民国政府“只有党员才能担任训导长”的规定,认为费巩“资格极好,于学问、道德、才能为学生钦仰而能教课”,坚持让其做训导长。
竺可桢如此善待学者,原因很多,比如当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时候,为国家培育人才,是竺可桢的重要信念,而要培养出杰出的人才,首先就必须要有优秀的师资;再比如,竺可桢自己是杰出的气象学家,他懂得知识对于社会的重要性,而知识往往是杰出学者创造的。不过,最根本的还在于竺可桢有一种做人的大格局。正是这种大格局,使他做出了一般人不想做、不敢做的事。
一个人有没有格局,为人处事大不一样。没有格局,做事就只想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有了格局,会意识到自己对社会、对国家担负的责任,为人处事就会经常想一想: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对得起社会的嘱托,是否违背自己内心的良知。就像竺可桢,他当年那么礼遇苏步青、马一浮、费巩,人们并不会认为这个人无能,而会认为他像高山、海洋一样大气,值得后人深切怀念。
做人的格局,许多时候决定了一个人生命的格局。
【原载2014年12月23日《联谊报·钱塘听潮》】
题图 人生在于选择 张砚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