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电力通信传输网的研究与优化

2015-05-14邵明驰

电力工程技术 2015年4期
关键词:传输网环网电力通信

邵明驰,严 东

(南京供电公司,江苏南京210019)

南京电力通信传输网经过近年来的发展,设备数量不断增加,网络带宽不断提升,已经成为承载电力通信业务的骨干网络。然而,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增,诸多问题也日显突出,例如组网结构不合理,通道资源日趋紧张,管理愈发困难,设备型号陈旧等等。另一方面,智能电网的建设和发展要求电力通信能够承载更大的传输容量,支持更多业务类型,具备更强的抗灾能力[1]。因此,如何对当前的电力通信传输网进行优化完善,解决网络本身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并能够适应未来电力通信业务的发展,成为目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1 通信网现状

按照通信网发展规划,南京市区目前已形成SDH光传输网,包括5个2.5G主环和24个622M/155M支环,其中5个主环按照地域来划分,且分别为东北环、北环、南环、江宁环、江北环,如图1所示。24个622M/155M支环两点接入主环。

图1 南京市区传输网主环拓扑图

目前南京市区传输网基本归并为统一的华为品牌,设备类型以OSN 3500和Metro 3000为主,并逐渐从Metro类型向OSN类型过渡。传输网承载的业务类型包括自动化业务、信息M IS网业务、电视电话业务、视频监控业务、配网自动化业务以及自动化、信息M IS、电话交换的网管通道连接,全面承载南京供电公司营配调基础信息的汇聚和交换。

2 南京市区传输网存在的问题

2.1 环网结构有待优化

5个主环之间存在多个共用节点,这些节点主要为老大楼设备。在新大楼投运之前,老大楼设备作为业务汇聚点,接入多个主环,方便业务落地,有其合理性。然而随着新大楼的投运,老大楼落地业务逐渐向新大楼迁移,串通业务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主环之间仍然共用老大楼设备,不仅无益于简化业务配置,反而增加了单个设备故障导致多个主环开环的隐患点。

目前南京市区主要依据地域划分环网。然而,由于地域之间站点数量不均匀,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当时光缆资源的限制,导致目前主环所带站点数量差异较大。在电力通信中,业务类型以汇聚型为主,环网带宽消耗与所带站点数量基本成正比,站点数量的差异会导致主环之间资源利用率的不平衡。同时,随着南京市区传输网的快速发展,对于某些站点,或者具备了更加捷径的接入路由,或者业务关联与其他环网更加紧密,或者站点在环网中的地位有所变化,都需要随之进行调整。

2.2 设备硬件配置优化

目前南京市区主环上在网运行多台Metro系列设备,设备运行时间长,故障率高;设备型号陈旧,相比较于目前主流的OSN系列,系统平台版本低,对于新型业务的支持能力差,交叉容量小,保护业务配置模式落后;同时由于该类型设备已经停产,备板备件采购困难,无形之中增加了故障隐患。除了设备类型,部分核心站点的板卡配置同样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由于落地业务种类及数量繁多,新大楼内的设备几乎没有空闲的板卡槽位可进行扩展。(2)由于通信和信息的规划有出入,部分站点并没有成为信息M IS网核心,却配置了千兆以太网板,导致资源闲置。(3)主环中的部分设备投运时间较早,使用的交叉处理板仍为E/UXCS甚至SXCS,低阶交叉容量剩余量低,影响到VC12级别的业务配置。

2.3 通道分配有待归整

设计阶段对于通道的使用缺乏整体的可持续的规划,对于通道的分配使用没有书面的标准和说明,导致不同的运行维护人员在业务开通过程中对通道的选择无章可循,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在运行维护过程中,对于更改、回收的空闲通道管理不善,零散的空闲通道缺乏统一的资料管理和再分配机制。同时由于业务侧需求的临时性和随机性,经常出现跨越多环的业务路径,带宽资源浪费严重,不利于管理。

2.4 信息通信传输融合

目前南京市区电力信息网已覆盖新老大楼、各营业部及下属基地、变电站、供电所等所有办公场所。其中汇聚层方面,新大楼与浦口、六合营业部通过江北环主环互联,占用8个VC4;新大楼与江宁营业部通过江宁环主环互联,占用8个VC4。新老大楼与栖霞、城北、城南、雨花4个基地之间使用裸光纤互联,尚未承载在通信传输网上。接入层方面,各站点主要采用单链接入方式,优先接入新大楼设备,如果不具备接入新大楼的条件,就近在附近基地落地。

总体而言,目前南京地区信息通信传输融合仍处于探索阶段,尚存以下问题:(1)新大楼设备槽位有限,以太网板卡资源紧张。目前新大楼设备承载的以太网业务包括电视电话会议业务、视频监控业务、配网自动化业务及信息业务,其中以信息业务接入站点最多,即便采用汇聚型,仍然无法实现所有站点在新大楼落地。(2)主环带宽不足。2.5G主环既要承载新老大楼与基地之间的核心设备互联,又要担负各站点接入的带宽,带宽资源日益紧张。(3)信息业务的不断发展,对环网拓扑提出了优化改进,将站点的接入方式由单链接入,改为5至6个站点手拉手组环,之后两点汇聚上联,对于通信传输网的带宽开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南京市区传输网的优化建议

3.1 优化传输网架构

梳理目前老大楼设备上现存的业务,列出计划,迁改可以移至新大楼的业务。对于在老大楼落地的业务,依据类型和所在环网,归并业务条目,精简老大楼设备数量,对保留的设备进行型号和交叉处理板升级。将部分东北环与北环在地域上交界的设备,从东北环移至北环;江北环方面,利用新增的过江隧道光缆,拆分江北环网,形成六合、浦口1个主环。核对光缆资源,利用技改、巡视等机会,更新目前的光缆资料,对站点的接入路由进行优化。

3.2 设备硬件配置优化

更新主环上设备的型号,将Metro系列更换为OSN系列。提升主环设备交叉容量;对全网板卡进行梳理,将不作为信息网汇聚点的千兆以太网板卡收回,作为备件入库。增添新大楼内的设备,每台OSN 3500各接入一个主环。

3.3 梳理时隙规划

加强通道使用的管理标准,对当前和未来预期扩展业务进行梳理划分,形成书面标准,在业务开通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对时隙利用情况进行资料登记,对更改、回收的时隙进行归档、分类和再利用,保证整个环网带宽资源的充分利用。

3.4 研究信息通信传输融合的方式

为了解决目前信息通信传输融合面临的问题,实现在目前的通信传输网上,全面承载南京供电公司信息化业务,同时能够适应信息业务的长期发展需求,建议通过以下措施对通信传输网进行优化。

目前所有的622M支环均为两点接入主环,建议在接入点增加622M光板,在基地、接入点和原622M支环之间形成闭环。在此基础上,站点之间通过622M支环完成手拉手组网,上联站点同样通过622M支环,就近接入附近的基地。基地、新老大楼等核心节点之间则通过2.5G主环实现互联。

通过上述优化,将信息业务的接入和汇聚分离。既站点接入不再占用2.5G主环时隙,完全通过622M支环就近接入基地,既减轻了主环的带宽压力,又缓解了新大楼设备以太网板卡资源紧张的现状,其拓扑结构也更加符合信息业务发展的趋势和需求。

4 结束语

南京电力通信传输网作为各厂站信息交换的高速公路,其传输性能的优劣、在网运行的稳定度对于电网运行至关重要。依据上述分析,从环网拓扑、设备硬件配置、运维管理和信息通信传输融合4个方面,对南京电力通信传输网开展全面优化完善,不仅仅有益于提升当前的环网性能、资源利用率,更是为了适应电力通信业务的快速发展,对保障电力通信可靠性,支撑南京地区智能电网长期安全可靠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1]宋来扣.电力通信骨干网优化[J].中国新通信,2013(3):90-91.

猜你喜欢

传输网环网电力通信
基于ODUk Spring方式实现基础网络环网保护的研究
智能电网中电力通信技术的应用探讨
浅析干线传输网升级改造勘察注意事项
无线通信技术在电力通信专网中的应用
高速公路万兆环网建设探析
冷接技术在电力通信的应用
OTN传输网的建设及应用探究
电力通信直流电源及其维护措施探析
基于CAN的冗余控制及其在轨道交通门禁环网中的应用
寿光电力SDH传输网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