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分工视角的邢台市主导产业评价研究
2015-05-14王军英
王军英
(邢台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河北 邢台 054001)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中原经济区”和“京津冀协作发展”的发展战略,并分别给予了相应的优惠政策,旨在促进中原地区和环京津地区的快速发展。由于独特的地理位臵,邢台市既划入了“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范围,又属于“京津冀协作发展”的规划区域。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区域分工协作,促进邢台市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经济发展活力和持续发展动力,成为了邢台市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和环境保护压力下,邢台市经过对市情的认真分析研究,确定了重点发展的七大主导产业,旨在以此为抓手促进邢台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增强工业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的同时缓解巨大的能源、环境和资源压力。然而,邢台市这七大主导产业“当前发展状况如何?以及未来的应该如何发展?”等问题都尚未得到有效回答。
本文主要借助区位熵和灰色关联系数等方法,基于“中原经济区”和“京津冀协作发展区”各自的区域分工要求,对邢台市提出主导产业分别进行分析评价,进而通过对比分析,提出促进邢台市主导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分析框架
(一)分析思路
邢台市地出河北省南部,距离“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郑州约 269 km,距离“京津冀协作发展区”核心城市北京约 396 km。从地理位臵来看,邢台市位于两大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区的交汇区,但又是边缘地带。双重身份需要邢台市在发展定位、产业选择上可能面临不一致的困境:一方面,“中原经济区”与“京津冀协作发展区”的发展战略定位不同;另一方面,邢台市在“中原经济区”与“京津冀协作发展区”所处经济分工地位亦有不同。基于上述原因,本文提出邢台市的产业评价及发展路径研究思路如下:
首先,基于中原经济区、京津冀协作发展区两个区域维度,分别测算邢台市拟大力发展的七大主导产业中各个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和区域内差异互补性(参与区域内分工程度)。专业化程度利用产业的区位熵指数测度,差异互补性利用各个产业的灰色关联系数测度。
然后,根据各个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和区域内差异互补性测算结果,分别基于“中原经济区”和“京津冀协作发展区”利用产业评价矩阵对其进行归类评价;并且,对两个分工背景下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最后,综合两个分工区域维度下的主导产业评价结果,针对不同分产业特征,分别提出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分析方法
国内对主导产业评价的研究始于上世纪 80 年代,常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是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主要产业进行多目标综合排序,进而选择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有研究将区位熵的概念引入主成分分析法中展开分析。还有学者基于某些特定类型区域的主导产业选择,采用 BP 逻辑模糊神经网络对各产业进行综合评价选择。
结合前人的研究经验和邢台市的实际情况,本拟采用区位熵方法对邢台市主要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进行测算排序;然后,利用灰色关联系数分析法对邢台市主要产业与区域内其它地区相关产业的差异互补性进行测算;最后,基于区位熵和灰色关联系数的测算结果,利用评价矩阵对主要产业进行评价。
1.区位熵
其中,LQik表示在 i区域内邢台市的k产业的区位熵值(i=1,中原经济区;i=2,京津冀协作发展区),LQik值越大则表明该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越高,lk表示邢台市的k产业的工业生产总值,l表示邢台市的工业生产总值,Li表示i区域的工业生产总值,Lk表示i区域中k产业的工业生产总值。
一般认为,LQik值是以 1为分界点,取值大于1则认为该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在本区域内相比其他产业较高,取值小于1则认为该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在本区域内相比其他产业较低。
2.灰色关联系数
灰色关联分析是一种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它是以各因素的样本数据为依据用灰色联度来描述因素间关系的强弱、大小和次序的。本文通过将分工区域(中原经济区、京津冀协作发展区)内的产业结构与邢台市产业结构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具体处理如下:
(1)以分工区域内产业结构为参考序列,产业结构以各行业(以规模以上企业为统计对象)的总产值占该区域第二产业总产值的比重表示。
(2)以邢台市产业结构为比较序列,产业结构以各行业(以规模以上企业为统计对象)的总产值占邢台市第二产业总产值的比重表示。
(3)将参考序列进行无量纲处理,记Xi(n)(i=1,2,3);将比较序列进行无量纲处理,记X0(n)。
(4)计算邢台市各个产业与区域产业间的灰色关联系数:
其中,χik为邢台市i产业与高一级经济区域k的i产业的灰色关联系数;与σ为分辨系数,在(0,1)内取值,越小越能提高关联系数间的差异,本文将其取值为0.5。
(5)计算各个产业的灰色关联系数占比值,即各个产业的灰色关联系数与全部产业灰色关联系数均值之比。
一般认为,灰色关联系数占比值是以1为分界点,取值小于1则认为该产业参与区域内分工程度较高,取值大于1则认为该产业参与区域内分工程度较低。
3.产业评价矩阵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次区域产业较好发展不仅需要较高的专业化水平,而且需要生存空间,即与区域内其他地区的产业间存在分工,非强竞争关系。基于这一评价理念,本文构建了二维度的产业评价矩阵对邢台市各个主导产业进行评价(见表1)。
根据产业评价矩阵,次区域细分产业可以被分为四类:A类产业区位熵>1,灰色关联系数占比值>1,表明在区域范围内专业化程度较高,但与区域内其他地区产业间的分工不太明显;B类产业区位熵<1,灰色关联系数占比值>1,表明在区域范围内专业化程度较低,且与区域内其他地区产业间的分工也不明显;C类产业区位熵>1,灰色关联系数占比值<1,表明不仅在区域范围内专业化程度较高,且与区域内其他地区产业间的分工比较明显;D类产业区位熵<1,灰色关联系数占比值<1,表明在区域范围内专业化程度较低,但与区域内其他地区产业间的分工比较明显。
表1 产业评价矩阵
二、主导产业评价及发展路径选择
(一)数据及初步结果
2012年,邢台市经过对市情的认真分析研究,确定了重点发展的七大主导产业,即装备制造业、煤盐化工产业、新能源产业、钢铁及新型建材、纺织服装、食品医药产业。其中,装备制造业又可以细分为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业可分为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食品医药产业可以细分为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
在上述 14个细分主导产业中,由于煤盐化工业、新能源产业以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数据不可获得,本文基于现有统计数据计算出了其余 11个细分主导产业的区位熵和灰色关联系数占比值(见表2)。数据计算所需原始数据主要来自《邢台统计年鉴》、《河南统计年鉴》、《河北经济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和《北京统计年鉴》等。
1.在中原经济区的分工范围内,邢台市 11个细分主导产业中,有2个产业(钢铁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区位熵值大于1,说明在中原经济区范围内邢台市的钢铁产业和电气设备制造业的专业化生产水平较高,尤其是钢铁产业,这也反映出了邢台市相比与中原经济区其他经济体的重工业城市特点;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建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6个产业的灰色关联系数占比值小于 1,表明邢台市这些产业与中原经济区范围内其他经济体之间的产业发展分工较明显,具有一定的差异互补性。这一结果也表明,尽管河南省是全国的粮食主产区和人口大省,邢台市在食品行业和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仍然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2.在京津冀协作发展区的分工范围内,邢台市11个细分主导产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建材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6个产业的区位熵值大于 1,表明在京津冀协作发展区内,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和独特资源型产业(水泥、玻璃等建材)表现出较高的专业化生产水平;纺织业、建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4个产业的灰色关联系数占比值小于 1,表现出较明显的参与区域分工,纺织业依赖的是邢台市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建材业依托于独特丰富的矿产资源,并且邢台市的通用设备制造业和和交通设备制造业相比京津冀区域内其他经济体,由于机械化水平较低,仍然表现出较高的劳动密集度,属于相对劳动密集型产业。
表2 邢台市主导产业的区位熵和灰色关联系数占比值
(二)产业评价矩阵
根据表 2的区位熵和灰色关联系数占比值结果,可以将邢台市的 11个细分主导产业分为四类,分别填入产业评价矩阵的相应象限,具体结果见表3。
表3 基于不同分工区域维度的邢台市主导产业分类
1.基于中原经济区的产业评价结果
在中原经济区的分工区域内,邢台市的钢铁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属于A类产业,区位熵值大于 1,灰色关联系数占比值大于1,说明这两类产业的专业化生产程度较高,但是在区域内的分工协作不明显,这与整个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发展仍以资源型产业和传统制造业为主有密切关系;B类产业包括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区位熵值大于 1,灰色关联系数占比值小于 1,说明这三类产业不仅专业化程度高,且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区域分工也较为明显,可以作为本区域内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D类产业包括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建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区位熵值小于 1,灰色关联系数占比值小于 1,这类比较特殊,虽然其区域间分工程度较高,但区位熵过低,也即与本区域内其他行业相比,其专业化程度较低。这类行业往往是具有本地特色,但并没有形成规模优势的潜在主导产业,例如水泥、玻璃、自行车等县域经济支柱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邢台市目前 11个主导产业没有属于C类的产业,即不存在不仅专业化水平低,而且参与区域分工较差的产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邢台市主导产业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
2.基于京津冀协作发展区的产业评价结果
在京津冀协作发展区的分工区域内,邢台市的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属于A类产业,区位熵值大于 1,灰色关联系数占比值大于 1,说明这两类产业的专业化生产程度较高,但是在区域内的分工协作不明显,主要是由于与河北省内其他市的产业布局比较接近;B类产业包括医药制造业、钢铁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区位熵值大于 1,灰色关联系数占比值小于 1,说明该产业不仅专业化程度高,且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区域分工也较为明显,可以作为本区域内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尤其是医药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C类产业包括纺织业和建材制造业,区位熵值小于1,灰色关联系数占比值大于 1,说明这类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在中原经济区内不高,且其他区域之间的分工水平也较低,也就是说这类行业已经存在重复建设和产业同构的倾向了,尤其是水泥等建材制造业;D类产业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区位熵值小于 1,灰色关联系数占比值小于 1,这两类比较特殊,虽然其区域间分工程度较高,但区位熵过低,也即与本区域内其他行业相比,其专业化程度较低。这类行业往往是具有本地特色,但是由于该类产业的县域经济背景并没有形成规模优势的潜在主导产业,例如平乡县自行车产业、清河县的摩托车制造业以及临西县的轴承制造业。
3.基于两个分工区域的对比分析
正如前文所言,邢台市位于两大经济区交汇地带,因而对于各个产业的评价应该综合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分析邢台市 11个主导产业在两个分工区域的表现状态,发现邢台市融入两大经济区时的产业发展并非完全矛盾,存在一定的一致性。
具体来看,邢台市的钢铁制造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无论在哪个经济区内都表现出“参与区域内分工不明显”的问题,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在两个区域都表现出较高的专业化生产水平,但是在区域内的分工协作不明显,因而该类产业的发展方向是在继续提升专业化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重点挖掘细分市场,走差异化路线;医药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在两个区域都即表现出较高的专业化生产水平,又在区域内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互补性,因而应该作为邢台市重点扶持的产业方向之一;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两个区域都表现出参与区域分工程度较高,只是其专业化生产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因而该类产业应该从扶持龙头企业、搭建公共技术研发平台等方面入手提升其专业化水平,以此推动县域内产业的产业聚集效应,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分别基于中原经济区和京津冀协作发展区的分工区域,对邢台市提出的七大主导产业的 11个细分产业利用区位熵和灰色关联系数进行了测算评价,并以此结果提出了各类产业的发展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是基于中原经济区还是京津冀协作发展区,邢台市的很多产业的状态表现都具有一致性。例如,钢铁制造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无论在哪个经济区内都表现出“参与区域内分工不明显”的问题,医药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在两个区域都即表现出较高的专业化生产水平,又在区域内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互补性;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两个区域都表现出参与区域分工程度较高,只是其专业化生产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2)由于两大分工区域发展水平及定位间的差异,邢台市各个产业在两个分工区域内的表现亦有所不同。例如,邢台市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在中原经济区内表现出较低的专业化生产水平和较高的区域分工参与度,而在京津冀协作发展区内则表现出较高的专业化生产水平和较低的区域分工参与度。
这一研究结论具有较强的政策涵义。对于钢铁制造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以及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存在的“参与区域内分工不明显”的问题,需要通过非核心业务外包等方式积极参与区域分工;对于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专业化程度不高的本地特色产业,可以通过政府扶持、龙头带动等方式提升其专业化生产能力;对于纺织业和建材制造业等专业化程度不高且参与分工不明显的产业,一方面要避免重复投资,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挖掘细分市场,做精做细才有生存空间;医药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在两个区域都即表现出较高的专业化生产水平,又在区域内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互补性,因而应该作为邢台市重点扶持的产业方向之一。
通过对各个产业专业化程度和参与分工成度的双维度宏观评价,不仅比较全面的反映了产业的发展可能性和方向,也为政府在制定产业发展具体政策措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当然,对产业进行评价仅仅依据区域分工和产业专业化的程度两个维度是不全面的,仍需从产业本身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展开补充分析,这也将是本研究的下一步研究方向。
[1]王昌盛,周绍东.基于区域分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J].江苏社会科学,2014,(1).
[2]李学鑫.中原城市群产业专业化与多样化分工的演进[J].统计与决策,2008,(12).
[3]刘乃全,周维颖.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及产业分工问题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5,(4).
[4]李斌.区域产业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发展的途径与方法[J].科学管理研究,2003,(12).
[5]李雪松,孙博文.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下的长江中游地区市场整合测度[J].江西社会科学,2014,(3).
[6]张改清,高明国.中原经济区农业主体功能区划及其区际比较[J].经济地理,2012,(12).
[7]涂妍.南贵昆经济区产业分工与合作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11).
[8]李莹华,寇凤梅,蔡文春,等.“兰州-西宁”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产业集聚与分工[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