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地区科技传播类网站特点及发展现状

2015-05-14刘彦君陈清华

天津科技 2015年12期
关键词:科普科技

刘彦君,王 玲,高 畅,陈清华

(1. 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北京 100120;2.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北京 100089;3. 北京市科技传播中心 北京 100875;4.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00035)

科技传播网站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开发相关网络科技传播资源,以互联网为平台,面向公众开展科技传播活动的基础设施,包括数字科技馆、专业的以传播科技为主要目的的网站、其他类型网站的科技传播频道或栏目等。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我国对科技传播事业政策的倾斜、资金的支持,科技传播网站先后经历了技术导向、内容导向和服务导向3个主要发展阶段,越来越成为科技传播的中坚力量。科技传播网站丰富了科技传播形式和手段,提高了科技传播速度,拓展了科技传播空间,增强了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便捷性。

本文通过对主办机构地理位置在北京的科技传播网站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北京地区科技传播网站的传播特点,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给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1 传播特点

由于科技传播网站基本上都是代表主办机构的官方媒体,因此在传播内容、传播模式、传播形式等方面有着自身的特点。

1.1 传播主体:组织化

科技传播网站的主办方主要包括科技类社团组织、各级科协、与科技相关的政府部门、新闻和综合门户网站、教育科研机构、社会机构(包含企业、共青团和科普场馆)等与科技相关的部门或者专业机构。这些主办机构就是科技传播网站的传播主体。这些机构代表主办方并结合自身相关业务开展引导性科技传播。据调查,北京地区的科技传播类网站一共有431个,科技类学协会共建设 169个,占总数的 39%,,其中全国学协会162个,北京市级学协会7个;科研教育类机构主办83个,占总数的 19%,,其中中科院 52个,其他教育科研机构31个;政府部门共建设62个,占总数的14.3%,,其中中央部委22个,中央事业单位29个,北京市委办局11个;媒体机构建设42个,占总数的12%,,其中新闻门户24个,报刊杂志18个;企业 35个,占总数的 8%,;科协 26个,占总数的 6%,,其中中国科协 2个,北京市科协 11个,区县科协 13个;科技类场馆14个,占总数的3%,。与本研究2014年11月开展的全国科技传播网站[1]调查结果相比(见表 1),北京地区的科技传播网站总数占有绝对优势,但是大多数网站都是国家级机构主办的网站,北京市级机构主办的网站数量并不多。从不同类型主体主办的科技传播类网站所占比例来看,只有科协和科技类场馆主办的网站比例低于全国,其他主体主办的网站比例都超过全国比例。

表1 北京地区和全国科技传播类网站数量分布对比Tab.1 Distrib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websites in Beijing and the whole nation

1.2 传播内容:权威性

科技传播网站内容生产流程的专业性决定了其传播内容的权威性。科技传播网站的内容形成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自己生成。专业性的科技传播类网站一般都有自主采访权。在专业人员的操作下,网站内容生产流程是具有权威性的。内容的采写、编辑、传播等所有环节都是在统一的机构中,由专业化人员完成。内容的精细度、可信度,表达的流畅性、逻辑性,是其他新媒体形式难以达到的。另一种是通过转载他人来形成。如新浪、网易、腾讯等商业新闻门户网站的科技栏目或频道由于自身没有采访权,科技内容生产采用的是一套转载式的生产方式。通过与有采访权的媒体合作,获得这些媒体的报道,然后对这些报道进行挑选和简单的加工、处理,最后以类型聚合的方式呈现在网站上。由于这些科技信息是经过原来媒体专门人员的采写、编辑和把关之后的完成品,是比较精英化的东西,所以,以这种精英化的产品作为素材,生产出的内容无疑带有强烈的精英化特点。与网民自己提供的内容相比,这些科技信息,无论是从语言、叙述逻辑,还是从完整性、系统性上来说,都是具有权威性的。

1.3 传播模式:点对面的大众传播模式为主

科技传播网站大多数是作为主办机构的官方媒体,主要是站在主办机构官方立场对科技信息进行选择过滤后开展的引导性传播。网站主办方作为信息的采集者与聚合者,以“点对面的大众传播模式”向需求各不相同的网民提供统一的科技信息供给。德弗勒和丹尼斯认为,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2]科技传播网站的主办机构主导着科技信息传播的内容和方向,作为信息传播对象的受众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点对面的大众传播模式的优点是覆盖面广泛,通过议程设置理论把传播主体的观点和目的强加给受众,对信息的共享、共同意识的建立、社会价值的传递与大众文化的形成和改变具有重要作用。其缺点是由于缺少中间节点的中继和增益,信息极易发生衰减甚至丢失,造成其传播路径脆弱和传播效果的不可控。在大众传播模式下,即使是作为信息制造者的主办机构事实上也无法有效掌控其传播进程;对传播者一方而言,所谓受众不过是一个只有总体轮廓的群体。[3]

1.4 传播形式:多样化

在互联网发展的初级阶段,科技传播网站的主要传播形式是文字和图片。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播形式也在不断丰富,甚至引起了科技传播工作模式和理念的变化。据课题组调查,北京地区科技传播类网站共有 26种表现形式,具体包括:以文字、图片为代表的6种基本表现形式,以新闻、服务信息为代表的 11种信息传播形式和以网友交流、微博、微信为代表的 9种用户互动形式。每种表现形式的网站数量分布情况见表2。

表2 北京地区科技传播网站表现形式分布情况Fab.2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representation typ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websites in Beijing

1.5 传播功能:议程设置、舆论引导

科技传播网站具有的大规模、大范围、大批量传递信息的大众传播模式决定了其具有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功能。通过在网站首页或醒目位置设置某类内容,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从而引导公众舆论。例如,围绕SARS危机、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甲型 H1N1流感等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等综合门户网站的科技频道在第一时间发布相关信息,开设专题,提供科学知识,组织相关专家通过访谈形式从科学的角度解读这些事件,及时澄清谣言。2009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化石网及时增设汶川地震救灾专栏,发布相关科学知识,宣传科学思想,用科学战胜迷信愚昧,用事实战胜流言传闻,并发挥网友力量,号召网友向地震受灾同胞踊跃捐款,还委托部分化石网网友购置灾区急需的救援物资送往绵竹等地。山西科普网在地震发生后不到 20分钟就发布山西地震新闻并面向全国发出“山西科普网抗震救灾倡议书”,同时制作“四川汶川大地震专题”,在及时更新灾情进展的同时,注重向人们传递有关地震科普知识和自救知识等内容,引导公众积极应对抗震救灾。这些栏目或专题的开设在积极引导公众舆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 科技传播现状

2.1 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生动有趣的浏览式科技传播服务

多媒体技术是多种技术的集成体,综合了计算机、图像处理、人工智能、电子技术学等众多学科与技术,具有集成性、协同性、交互性和实时性,应用在科技传播领域,可以提供生动有趣的科技传播服务。例如,新浪网“科学探索”频道设置滚动新闻板块,每分钟更新一次,24小时不间断报道,同时还在新闻标题后紧跟发布时间,时间精确到分钟;内容传播形式多样化,在文字报道的同时十分注重照片、图片、视频等多种传播元素的综合运用,约三分之一的稿件都配了照片、图片,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吸引其阅读兴趣,还有部分文章中插入了视频,避免了单纯文字报道的呆板枯燥,易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增强传播效果。再如,“蝌蚪五线谱”网站积极拓展多元化的科普传播表现形式,在图文传播的形式上,拓展了科普视频、科普动画、访谈直播、互动游戏、虚拟场景技术等丰富的传播形式。中国数字科技馆全方位应用多媒体、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新技术,大量使用图形化解构、交互式参与等新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展现科学过程,解析科学原理,实现科学与人文融合、科学与艺术结合,提高了科普内容的艺术表现力和科普性、趣味性,体现了数字科普的创新思想,缩短了公众与科学的距离。中国地质博物馆网站大量采用数字化、仿生、虚拟现实等技术,让观众在浓郁的科学氛围中,通过虚拟操作和体验,轻松步入精彩纷呈的地学空间。尤其是在“数字地博”板块,集多种多媒体技术于一体,如虚拟展厅利用三维技术表现地球厅、史前生物厅、矿物岩石厅和宝石厅,使网友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上游览展厅。

2.2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提供直观深入的体验式科技传播服务

虚拟现实是一项与多媒体密切相关的技术,它通过综合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模拟与仿真、传感、显示系统等技术和设备,给用户提供一个真实反映操作对象变化与相互作用的三维图像环境,从而构成一个虚拟世界。虚拟现实技术在科技传播网站中的应用,为大众提供了直观深入的体验式科技传播服务。例如,中国科普博览提倡应用互联网及相关技术,综合集成各类科学实践资源,为用户创建跨越时空进行科学实践活动的虚拟环境或平台,以及一个“做科学”的网上乐园。在网站开辟了“科学动画”、“科学游戏”和“互动体验区”3个栏目,设计和开发了包括“迁徙的鸟”、“史前生命探秘”、“穿越青藏”、“赛博空间”、“网上草原游”、“地震中逃生”、“虚拟航天”、“抗击甲型 H1N1流感”、“食网恢恢”、“走向北极”等多个系列的互动体验、游戏和动画,为受众提供体验科学的网络途径,并总结出“体验式科普”的 4大实践模式——虚拟科学观测、虚拟科学实验、虚拟科学考察、虚拟科技应用。再如,中国数字科技馆利用现有科技馆的互动展品和中小学科学课程的实验及其他资源,进行数字化开发,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和人机交互等技术,建立兼具知识传播和科学实践功能的各类专题虚拟科学体验区,使网民通过人机互动等方式参与并“体验”科学的过程。

2.3 植入社交媒体,提供交互式科技传播服务

社交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包括博客、维基、播客、论坛、社交网络、内容社区等。社会化媒体将科技传播由原来的“人通过与机器沟通获取科技信息”的时代转为“借助机器实现人与人直接交流”时代,打破了原来的直线型科技传播模式,实现了公众参与的交互式科技传播。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有的组织化科技传播平台为了更好地把握公众的需求,也将社交媒体植入了平台中。例如,“蝌蚪五线谱”网站注重公众参与,为公众搭建更多的交流互动平台。一是网站搭建了一个 SNS社区平台,由公众以自身的兴趣爱好组建饮食、绿色生活、科幻、科普写作、生活小窍门等兴趣爱好交流圈子;目前网站社区平台注册人数11,125人,开展多样的网上科普活动。二是网站借助新媒体优势,加强与公众的互动,目前网站官方微博共发布 5,795条微博,粉丝389,501名;官方微信粉丝4 747名;豆瓣小组平台加入人数为 21,298名。在微博平台上平均每月网友转发数超过57,000条,评论数超过2,940条。

3 存在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虽然北京地区科技传播类网站栏目表现形式种类数比较多,但是不同类型机构主办的科技传播网站的表现形式种类并不多。也就是说尽管北京地区是全国新媒体技术发展先进的地区之一,但是在科技传播类网站中的应用并不普遍。例如,报刊杂志主办网站的平均表现形式数最多,为 8.72种,企业、科协主办网站的表现形式数量次之,约为 8种,中科院系统和科技场馆主办网站的平均表现形式大约为 7种,政府部门、新闻门户主办网站的平均表现形式数大约为6.5种,而学协会主办网站的平均表现形式数仅为5.61种。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网站建设,提高表现形式和利用度。

3.1 科技信息的多媒体展示有待加强

目前北京地区科技传播类网站在形式创新上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就网站整体建设而言,大部分网站(页面)版面设计简单、形式相似、色彩单一,无法吸引网民的眼球。大部分网站的专题制作较为简单,主要是将新闻罗列在一起,表现形式以文字和图片为主,缺乏多样性。据调查,北京地区科技传播网站的文字、图片、新闻 3种表现形式的普及率都超过 90%,表明几乎所有网站均包含上述 3种内容,但是使用多媒体展示表现形式的网站比例并不高,例如,使用视频的网站占比27.74%,也就是说仅有 27.74%使用了视频表现形式;8.95%的网站使用了科普场馆表现形式;6.71%的网站使用了虚拟科技博物馆形式;4.70%的网站使用了科普影院形式。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视频和 Flash技术的普及,传统音频独立存在的现象逐渐减少,在本次专项调查中,独立音频的存在比例仅为2.01%。

3.2 交互式科技传播有待加强

新兴的在线互动、在线交流模式在科技传播类网站的应用比例依然有待提高。据调查,资料下载形式在北京地区科技传播类网站的普及率占 21.92%;网友交流形式普及率占15.44%;微博普及率占12.08%;电子商务普及率占9.4%;博客普及率占 3.36%;微信普及率占 8.95%;知识竞赛普及率占2.24%。多数大型科技传播网站缺乏自主开发程序的能力,直接借用了通用型网站发布系统,因此在与网民的互动、网民之间的互动等方面都明显不足,尤其不利于通过对过程的描述来普及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妨碍了科技传播特色的发挥。还有一些简单的网站甚至缺乏简单的后台系统,影响了公众对科技传播的参与。科技传播类网站开始使用即时通信手段的时间与商业网站大规模使用相比,大致晚了 1~2年的时间。游戏软件、虚拟现实系统等新型数字科普产品的运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3.3 移动式科技传播有待加强

目前,北京地区开通移动应用的科技传播网站的比例只达到了 5.82%。专业的手机科普应用开发队伍也没有建立起来。随着中国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各种新的网络应用和服务不断涌现,移动互联网出现了一些基于移动终端上的应用,但大多是咨询性、娱乐性内容,没有进行进一步的专业划分,尤其在科技传播领域的应用可以说乏善可陈。因此科技传播必须紧跟整个互联网的发展步骤,不断创新以满足公众新的科普需求,这也为移动式科技传播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契机。

4 利用网站加强科技传播

4.1 加强多媒体技术应用

多媒体技术可以生动形象地把科技内容展示出来,激发受众的多种感官,使其容易理解、且记忆深刻,深化了科技传播内容,提高了科技传播效果,有利于提高受众认知、思维和创造等诸多能力,推进全民素质教育,提高多媒体技术应用水平。科技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直接影响到网民的关注度和理解程度。采用视频、Flash、虚拟现实技术等多媒体手段对科技内容进行讲解和演示,有助于激发受众的兴趣、增进受众对科技内容的理解。科技传播网站应该充分开发自己的优势资源,运用丰富的多媒体表现形式代替枯燥的文字叙述,以便吸引更多的目光。但同时也要注意坚持立足实际、立足传播、立足实效、立足启发的原则,切莫华而不实。

4.2 加强移动式科技传播服务

在未来,以智能终端为主要载体的移动媒体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霍华德·莱茵戈德在《聪明暴民:下一次社会革命》中提到了新媒体的全新沟通模式:互联网的力量从电脑转移到手机上,诞生了全新的社会现象,产生了全新的沟通模式。手机媒体作为网络媒体的延伸,其交互性强,信息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等特点使得手机媒体成为用户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习惯性媒体。[4]充分发挥手机移动、便携、及时的特点,充分填补用户的碎片化时间,满足人们随时随地的阅读需求,继续加强科技传播类网站的移动化科技传播服务。首先,继续加强微博、微信等微内容传播平台的科技传播服务。分别利用微博以不确定陌生受众为主要传播对象的大众传播特性,微信以熟人为主要传播对象的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特性,开展相应的移动科技传播服务。其次,应鼓励相关科研和科普机构开设微信公众账号,定期发布科学信息,满足广大公众的科普需求。针对目前微信朋友圈中存在的大量的伪科学和非科学的信息,积极开设辟谣平台,对此类信息予以分析,并传播正确的科学信息。可组织科普专家,按照微信传播的规律,筛选一批科普知识来“供给”微信,从源头上保证科普知识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最后,加强科技传播类网站的移动应用程序(移动 APP)开发,发挥应用科技传播模式的功效,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4.3 加强互动式科技传播

要充分重视并利用多种网站平台,打破传受双方间的隔阂,在互动性上,科技传播类网站应跳出单一的网站会员注册参与互动形式,在备受公众青睐的社交网站,如在新浪微博开设官方账号与粉丝互动,在移动新媒体如手机、iPad 设置移动客户端使用网站功能,有针对性地拓展科技传播类网站内容的传播渠道。更为重要的是,要将线上活动延伸到线下活动(O2O,Online To Offline),如科学松鼠会之前比较有影响力的小姬看片会、达文西行走中队和光芒阅读沙龙等,中国科普博览网站也曾与北京市科委合作,长期展开名为“科技观光团”的线下活动,邀请网友一起进行线下科学探索,这些融合了网络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这种立体化的传播模式契合了当下科技传播发展的“对话模式”阶段。对话与互动可以让传者了解受众需求,避免科技传播偏离受众的志趣,既可以培养受众的忠诚度,也能增强传播效果,同时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传递给受众。

[1] 陈清华,吴晨生,刘彦君. 2014中国网络科普发展现状调查[J]. 科普研究,2015(1):17-25.

[2] [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 大众传播模式论[M]. 祝建华,武伟,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3] 周勇. 人际传播路径下的大众传播新模式[J]. 新闻与写作,2009(10):34-36.

[4] 匡文波. 新媒体舆论模型、实证、热点及展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科普科技
笔中“黑科技”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普漫画
科技在线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前沿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