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人群中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方法研究
2015-05-14刘海霞
刘海霞
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结防科,湖南娄底 417600
艾滋病是临床危害性极大的世界性疾病,目前尚无完全治愈的方法,因此,做好艾滋病防控工作具有十分显著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高危人群主要是指社会上的一些具有某种危险性高的特征(多指疾病)的人群组合,相关的研究资料显示[1],吸毒、暗娼及男男同性恋是艾滋病的高危人群,因此,对艾滋病的高发人群进行监控和健康教育,最大程度地减少艾滋病的发生几率是各疾病防控中心工作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探究高危人群中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方法,特选择我县的600例群众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在2011年1月1日—2014年1月1日,将其分成两组后,分别给予了常规的健康宣教和强化的健康宣教,现报告整理完毕,具体陈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县的600例群众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在2011年1月1日—2014年1月1日,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0例。
实验组的年龄范围在19~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98±10.22)岁,男性数量和女性数量的分布比值为156:144。年龄范围在19~30岁之间的有99例,年龄范围在31~50岁之间的有120例,年龄范围在51~70岁之间的有81例。按照学历划分,小学以下学历的有87例,初中学历的有32例,高中学历的有55例,中专学历的有12例,大专学历的有79例,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有35例。
对照组的年龄范围在18~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87±10.06)岁,男性数量和女性数量的分布比值为155:145。年龄范围在19~30岁之间的有100例,年龄范围在31~50岁之间的有120例,年龄范围在51~70岁之间的有80例。按照学历划分,小学以下学历的有87例,初中学历的有32例,高中学历的有55例,中专学历的有12例,大专学历的有74例,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有40例。
经确认,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年龄、学历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数据资料可用于研究对比当中。
1.2 方法
对照组在2011年1月1日—2012年1月1日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宣传,实验组在2013年1月1日—2014年1月1日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并在健康教育结束后,对比其疾病知晓率和预防疾病知识评分。
1.2.1 对照组实行常规健康教育宣传方法 采用口头传播或者书面传播的方式,为群众普及相关的艾滋病疾病知识,并告知群众相关的防治措施,增加群众对艾滋病的认知度。
1.2.2 实验组强化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力度,具体的措施包括[2]①讲座宣传:定期在各乡镇、各社区召开疾病宣传讲座,邀请知名权威的专家现场讲解艾滋病的疾病知识、危害性以及疾病现状,增加民众对艾滋病的认知度,并在现场着重讲解艾滋病的传染途径及相关的预防措施,减少民众对艾滋病的恐慌感及害怕感,并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2]。询,针对性地为群众普及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提高群众防治疾病的积极性。
③书面宣传:在各乡镇及社区发放艾滋病的相关宣传手册,最好做到人手一本,扩大疾病知识的覆盖率,并将疾病资料制作成音视频画面,刻录成光碟,赠送给群众,以提高群众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
④定期随访:由专业的工作人员在各乡镇及社区进行随访,主动了解群众的疾病知识学习情况,随机对群众进行健康体检,进一步保证群众的身心健康。
1.3 统计方法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经健康教育之后的疾病知识知晓率及预防知识评分进行观察,疾病知识知晓率和预防知识评分越高,表示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掌握情况越佳。
疾病知识预防评分使用模糊数字评分法,分值在0~100分之间,分值越高,表示疾病预防知识了解度越高。
1.4 统计方法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经健康教育之后的疾病知识知晓率及预防知识评分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95%作为可信区,疾病知识知晓率使用计数资料表示,采用χ2检验,预防知识评分使用计量资料表示,采用t检验,若两组数据间的P<0.05,代表两组经不同健康教育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该研究统计结果表明,实验组经强化健康教育后的疾病知晓例数高于对照组,预防知识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 1、表 2所示。
表1实验组和对照组经不同健康健康教育后的疾病知识知晓率比较表[n(%)]
组别疾病知晓率实验组(n=300)对照组(n=300)χ2值P值299(99.67)170(56.67)162.512 0.0001
表2 实验组和对照组经不同健康教育后的疾病预防知识评分[(±s),分]
表2 实验组和对照组经不同健康教育后的疾病预防知识评分[(±s),分]
组别 疾病预防知识评分实验组(n=300)对照组(n=300)t值P值84.09±10.52 70.94±10.33 15.448 0.0001
3 讨论
艾滋病是临床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目前临床上没有治愈该疾病的方法,故加强临床防治工作十分的重要。相关的临床资料表明[3],该疾病的发病率一直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安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吸毒、暗娼、男男同性恋是艾滋病的高发人群,也是各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重点防治对象,如何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提高该部分人群的疾病重视度和疾病知晓率成为了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4]。
常规的宣教方法或者防治手段缺乏强有力的宣传力度,且宣传内容过于表面和浅显,导致民众对艾滋病的概念较为模糊,认知范围狭窄,因此并没有取得民众尤其是艾滋病高危人群的重视[5]。相关的临床专家认为[6],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应该从针对性、可信性、反复性、具体性等方面下手,针对性是指在宣教过程中反复不断地强调防治概念的重要性,并使用灵活的传播手段进行知识输送,最大程度地增强民众的认知度,促进疾病知晓率的提高;可信性是指案例讲解过程中应该生动具体,并且增加疾病宣传的公共性,提高民众的信服感;反复性是指应该进行反复多次的宣教,最好在知识教育结束后进行定期的回访;具体性是指宣教过程中简单直接、做到灵活具体,避免知识点模糊情况。
目前,临床上暂无有效的疫苗预防艾滋病的发生,多采用抗病毒治疗来改善艾滋病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7]。因此,对群众尤其是高危人群加强艾滋病健康教育力度十分的重要。讲座宣传、开设专门的艾滋病疾病咨询机构、书面宣传、定期随访是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可以较好地提高群众对艾滋病疾病的知晓率,加强其自我预防保护意识。具体的疾病预防内容包括[8]:①保证洁身自爱,杜绝黄赌毒,避免婚前及婚外性行为的发生;②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输血和使用血制品;③切忌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个人生活用品;④最大程度地切断传播途径,禁止与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及乳汁接触;⑤在性生活中,最好使用安全套,最大程度地减少感染概率,进一步预防艾滋病发生。
采取强化健康教育的300例实验组患者主要通过讲座宣传,在各乡镇开展艾滋病疾病知识讲解,进一步提高了群众对疾病的认知度;开设专门的艾滋病疾病咨询,方便群众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提高了群众防治疾病的积极性;通过书面宣传,加强了群众对疾病的认知度、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定期随访是了解群众疾病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但在定期随访的过程中,要关注群众的身心情况,定期对患者进行体检,并对患者日常生活行为和知识理解的不足之处加以提点,传授给患者一定的建议和意见,随访结束后,应将当地群众对疾病认知的程度进行记录,以便下次回访分析,由于艾滋病具有一定的隐秘性和私密性特点,因此,在随访过程中,应注意方式和方法,指导过程注意循循善诱,了解群众性格后,注意语言表达方式,不可过于激进。
该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的疾病预防评分为(84.09±10.52)分,远远高于对照组的(70.94±10.33)分(P<0.05);实验组的疾病知晓率为99.67%,对照组的疾病知晓率为56.6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研究结果相较,实验组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认为强化健康宣教手段是提高民众对艾滋病的认知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民众对疾病预防能力的重要方法,因此应该在社区、高危人群众中广泛应用和实践,以进一步减少高危人群发生艾滋病的概率。
[1]张小美.艾滋病高危人群的社区护理干预[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5):3898-3899,3903.
[2]苏欣,高峰,宋爱军,等.强化健康教育对艾滋病高危人群疾病防治知识及自我保护意识的影响[J].职业与健康,2015,31(9):1252-1254.
[3]常文辉,邢爱华,王百锁,等.2010年陕西省高危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2,28(4):399-402.
[4]谭学筠,李大兴,肖伦,等.1997-2012年重庆市九龙坡区艾滋病疫情分析[J].海南医学,2014,25(4):599-601.
[5]白思敏,谢慧玲,岳一姬,等.新疆某艾滋病高流行区2008~2010年中央防治经费投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2):1861-1863.
[6]张桐亮,王群生,张军海,等.艾滋病低发地区高危人群、流动人员艾滋病知识、性行为的调查及防治[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3):438
[7]李先平,占代红,李育勇,等.石门县2003-2012年艾滋病防治项目卫生经济学评价[J].实用预防医学,2014,21(2):250-253.
[8]赵勇,彭春燕.2011~2012年重庆市江北区艾滋病高危人群监测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1):1398-1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