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院校应急培养模式 加快信息化应急人才培养
2015-05-14陈武锦张晨然
张 强,陈武锦,张晨然
(1.装甲兵工程学院 信息工程系,北京 100072;2.哈尔滨工业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00)
信息化战场,技术已经成为重要的战斗力,以至于人与武器结合等因素组成的战斗力中,信息主导为核心,技术为牵引,先进军事理论和军事素质塑造为内涵,加快培养胜任信息化应急作战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协作型、国际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院校应及时调整和确定新的信息化应急人才素质、人才培养、人才管理、人才战略等方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适应院校转型,创新院校应急培养模式,培养具有信息应急视野和创新意识新型人才。
一、院校信息化应急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院校信息应急培训的认识不一,存在惯性意识
院校信息应急培训是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必须采取措施,是一个长期、艰苦的工作,效益显现慢,军队职能部门和人员对信息应急培训工作的认识需要经过观望、参与、支持到迫切需要的提高过程。对于信息应急培训工作认识还不足,没有真正认识到院校信息应急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没有完全从微观管理的范畴中挣脱出来;其所拥有的院校信息化应急培训管理权力仍然过于集中,自然院校也就难以充分彰显其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于创新院校应急培养模式。
(二)院校信息应急培训思想观念与体系作战能力建设不相适应,整体规划缺乏
院校信息应急培训缺乏整体发展战略、系统规划和对信息应急培训的有效整合,信息应急培训共享程度低。由于没有统一规划、成体系开展建设,各自为政、自主建设,导致信息应急培训重复建设、共享困难,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传统作战理念和条块分割体制的影响,信息应急培训“信息为主、体系取胜”的观念尚未完全确立,认为信息应急培训能力建设是主管部门的责任,自身建设就可以了,主动作为的思想意识缺乏。院校信息应急培训机制仍未充分发挥其本应具有的作用,自我发展的约束机制没有建立,未感受到信息时代带来的压力、动力和活力。
(三)信息应急培训的保障能力有待提高
院校信息应急训练始终不能摆脱专业的束缚,缺乏与其他院校开展相应训练的有效举措。获取信息应急的渠道不够成熟,信息应急保障效率不尽人意;基于信息应急体系的网络训练和实战化对抗训练没有展开,信息化应急训练器材和模拟仿真训练设备还比较缺乏,缺乏信息应急挖掘能力,深层次的信息应急得不到充分发挥,决策支持能力、智能化、个性化信息应急能力有待提高;信息化应急环境建设滞后,网络训练手段集成化程度低,功能相对单一,不具备开展基于信息化应急体系下联合处置演练的功能。制约了信息化应急人才能力的形成,以知识为主导的知识服务模式尚未建立,在充分挖掘信息应急需求、帮助获取知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帮助决策或直接解决问题方面有待增强。
(四)培训经费不足造成学员动手能力大幅下降、教员的培训水平不适应信息化的需要
由于院校信息应急培训经费不足,投入到培训方面的经费增加不多或没有增加,导致了培训经费的大幅度下降,严重影响了实践培训环节的质量。信息应急学员培训的操作性实验改为演示性实验。教师中不少人具有硕士甚至博士学位,但在培训方法及培训艺术、培训经验方面比较欠缺,其培训质量不太尽如人意、达不到学员的期望值。不合理的师生比给教员带来了过重的课时负担,过重的课时负担影响了教员的培训水平,导致了院校培训质量的滑坡。
二、信息化应急人才的定位
信息化应急人才和平时期是“处突、维稳”的生力军,战时是赢得信息化战争的关键力量。打信息化战争离不开信息化武器装备,而每件信息化武器装备都是时代科技进步的结晶,操控这些“复杂的巨系统”本身就需要高素质的信息化应急人才人。信息化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但体系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由无数的节点联线成网聚合而成,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体系应急威力,需要每个节点将功能发挥到极致。更加强调基于信息系统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具有“实时力、精准力、创新力、转化力、强体力”的时代特征。
(一)实时力
信息应急是关系信息化建设成败的重大战略问题。应急不单纯是一个军事问题,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国家、经济、社会和军事斗争成败的重大战略性课题。信息化应急人才完成信息化任务时,在信息感知、人才反应、能量释放等方面,将实现同步、灵敏和快速。一要信息感知同步。信息不仅是一种资源,更是这样一种信息化的能量。信息时代等各类传感系统充斥“五维”环境,各方面的情况哪怕是细微的变化,一发生就可能被察觉。任何一个信息单元,在信息体系内都像细胞一样随时接受着“全身”各个“器官”猎取的各种信息。二要信息化应急人才反应灵敏。各种信息应急力量不仅自身反应能力增强,而且借助信息系统组合成一个功能健全的庞大有机体,对任何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各种“异常情况”都能立即做出回应。这些回应,有的是依据“大脑”的指令实施的,有的则是“肢体”、“本能”的反应。因此,敌动我动甚至我动在先,将成为信息化应急行动的“常态”。三要能量释放快速。信息技术与信息体系平台和装备的高度融合,一方面使装备的物理效能得到充分挖掘,另一方面信息化应急人才能量的聚合与释放也变得更加快速和可控。对不同突发事变,能够分别在最需要的时刻予以最恰好力度的打击,需要与可能在时间上实现最佳配合。
(二)精准力
集中表现为信息应急人才处理精准、机动精准、打击精准、保障精准。从信息化应急人才看,由于信息化应急高度透明,信息化应急人才分析判断情况的依据更加充分,结论更加准确;借助信息化手段,方案拟制更加快速,方案评估更加科学,指挥决策失误更少;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信息化应急人才对突发事件时间、空间、目标、效果的控制更加细致,反应的精准度更高。从机动看,无论兵力还是火力,机动的时机更加恰当,机动的目的更加明确,机动的过程可控性更强,机动在时空上表现得更加精准。从打击看,弹药将普及制导化,同时大量新概念武器应用战场,打击不仅命中率更高,而且打击部位可控;摧毁不仅更有把握,而且毁伤度可控;对不同的目标实施攻击可使用不同的手段、采用不同的毁伤机理、破坏其不同的物理性能。从保障看,供需信息交流顺畅,物资器材供应在时间上更加及时、在地点上更加准确、在种类和数量上齐全适度;信息系统的技术监测告警手段更加先进,维修作业自动化程度更高,虽然战损率可能增大但战场再生率大幅提高。
(三)创新力
未来信息化作战,面对面的厮杀将越来越罕见,在遥远的接触距离之外发起攻击,是未来信息化应急行动的重要特点。创新能力,信息化应急人才突出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开拓创新的意志和激情。要有独立的、勇于超越常规、富于批判性和多维度想象的思维方式,勇于冲破旧习惯的阻力,积极创新信息化应急的方法途径,不断实现理论、战法和指挥方式的创新,提高部队建设和作战指挥的效益。这是信息化应急人才的崇高思想境界和时代精神。在探索信息化应急未知世界的过程中,不甘落后,不甘平庸,敢于领风气之先、标思想之新、立观点之异。不把自己局限于已有的信息理论空间作常规性的“埋头开垦”,而是向往发现前人目光所不及的全新“战场”,以高于常人的智慧和眼光,抢占信息化应急研究新的学术“高地”。信息化应急人才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预见能力,善于透过信息时代的表象,综合运用各种认识能力,全面考虑达到预期效果的各种因素,认清复杂的本质并预见把握其可能发展,从未来信息化需要出发思考信息变革,使新知识、新信息第一时间进入工作,指导实践。创造性地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信息化应急人才要能够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形势,并不拘一格、打破常规地有效应对这种形势。具备了这种创新能力,就可以为解决意外出现或棘手的信息应急问题寻求答案。
(四)转化力
转化能力,这是信息化应急人才的运动“关节”,是一种把信息应急理论的创新成果转变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实际价值的能力。信息化应急人才的理论转化能力突出,关注世界主要国家军事战略方针的调整变化,重视把信息化应急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向提高信息应急人才和领率机关决策的合理性、科学性、准确性转化;关注主要信息方向面临的突发事变、战争威胁、重视把信息应急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向军事斗争准备的实践前沿转化。
(五)强体力
强壮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是信息化应急人才应有的素质。没有良好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就难以胜任工作,信息化应急人才的特点,要求其必须始终保持身心最佳状态。在信息社会,任何一项工作的完成都离不开组织协调;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取胜,就要不断创新。因此,信息应急人才要有全球的视野、开放的观念、国际的眼光和开拓创新的精神,能站在全球角度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把握时代趋势并积极应变,能够抓住发展时机、重视时间价值,能够创造最佳成果。
三、提出对策
(一)院校应急培训教育应高度重视加强人才培养工作
院校应急培养规划中,应把加快信息化应急人才培养工作作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信息化应急人才培养工作纳入到院校重大科技发展规划之中,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加大对信息化应急人才发展的投资强度,形成院校、地(方、企业多方培养的新格局。
(二)创新信息应急培养训练模式
围绕生成和提高信息化应急人才能力,立足社会发展实际,考虑现实基础和客观条件,以信息应急任务为牵引,以提高院校信息化应急训练内容为主线,充实提高信息化应急人才信息素养,构建信息化应急训练内容体系。遵循战斗力生成的特点和规律,把信息化应急训练置于联合训练和体系作战大背景下,创新信息应急培养的组织形式,最大限度地体现未来信息化应急特点,提高训练的水平。
(三)借鉴先进经验
院校应急培训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信息化应急理论特别是信息安全技术的成功经验,采取自主研制开发与合作研制开发相结合的办法,加快信息应急的新技术的开发,尽快使信息应急技术赶上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利用信息化应急建设的成功经验,为社会快速培养出一批信息化应急人才。
(四)加大院校教师的培训力度,充分师资资源
只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培训,也才能培养高质量的学员,所以师资培养应成为院校提高培训质量的核心内容,努力缓解院校因集中进人而造成的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教师队伍建设是促进信息化应急的重要保证,培养一支精通业务、适应信息化应急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和复合型教师队伍,是确保信息化应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制定教师建设规划,加大教师队伍建设投资,明确各类岗位员素质标准,健全培养体系,加大培养力度,提高培养质量,采取有效措施,造就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信息化应急能力。
(五)大力培养创新型信息化应急人才
结合实际,科学论证信息化应急人才建设需求,准确界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标准,按照院校培训任务分工,明确各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尤其是信息素质标准。继续发挥好院校在信息化应急人才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要从教育创新人手,增强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突出当代学员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培养学员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推动下,个人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执着的创新动机、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的创新能力和聪明才智。同时,运用院校培训资源,通过与其他院校之间交叉培训、相互代训等形式,提高信息化应急人才的信息素质和联合指挥能力。抓好信息化应急人才培养使用、考核评价和奖惩激励机制建设,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激励广大学员努力学习、争当信息化应急人才的热情。
[1]许国彬.加强大学生跨文化教育 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大学生跨文化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1).
[2]李辉光.美军信息作战与信息化建设[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
[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和兵种部.军队信息安全保密概论学历(教育读本)[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