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口旧景素描
2015-05-13陈春喜
陈春喜
我是祖国的同龄人,生长在北京宣武区牛街地区一条普通小胡同的大杂院里。
说起菜市口,可以说是大大的有名,老一辈的人都知道,那儿在封建社会是处决犯人的场所,有些历史上有名的人就在那里被砍了头。
我印象中的菜市口,可以说真是一个好去处,又热闹又繁华,也给我的童年时期和青年时期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难忘的南来顺饭庄
五六十年代的菜市口是一个“丁”字街,“丁”字街往东是骡马市、虎坊桥,再到珠市口;往西是广内大街,经牛街到广安门;往北是宣内大街,奔宣武门、西单方向。
我家住在牛街,从牛街到菜市口有两站(公共汽车)地,我经常到菜市口去玩儿,虽然坐车只要四分钱,可我从没坐过。这两站地很近,从牛街到菜市口走也就10来分钟,根本不费劲儿。
那时的菜市口可真繁华呀!在那里聚集了大商场、小商店、菜市场、新华书店、电影院、文具店、餐馆等各种各样的商铺。
著名的南来顺饭庄就坐落在“丁”字街的中间路南,这是一家清真饭馆,它坐南朝北,门脸儿正对着宣武门大街。南来顺饭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正餐馆,一部分是小吃店。正餐馆不是很大,只有两大间通柁,里面有七八张供顾客吃饭的餐桌,桌上铺着雪白的桌布,桌子的四周是供顾客坐着的方凳,墙壁上挂着明码标价的菜谱,一行行、一列列,整齐明了。
那儿的菜肴都是咱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家常菜,素菜、肉菜、鸡鱼类都有。最关键的是菜的味道,那叫一个地道,只要您一走进南来顺饭庄就会闻到有民族特色的清香味,使人感到特别的亲切。那里的炒菜都不贵,最便宜的素菜烧豆泡儿才2毛2一个。像肉菜就相对的贵一些,一般都在四五毛钱一个。我最爱吃那儿的烧茄子,素烧3毛5,肉烧4毛5,当一盘烧茄子端在你的面前,你会看到那热气腾腾的烧茄子上还冒着小气泡儿,真是香气四溢,好极了!
我的三哥比我大两岁,参加工作也较早,每当他开支后,就会带我去南来顺解一次馋。记得70年代初的一天,他带我去南来顺吃饭,当时他点了三个菜,一盘糖醋黄鱼,一盘肉烧茄子,一盘锅塌羊肉,还要了两碗米饭,一个甩果汤。糖醋黄鱼足有一斤多重,甜中带酸,酸中有香,外焦里嫩,鲜美无比。烧茄子和锅塌羊肉也做得相当的好,再喝上一口甩果汤(西红柿鸡蛋汤),真是美极了,这一顿花去了三哥两块多钱。
那儿的清真菜做得相当地道,如:扒肉条、它似蜜、爆羊肉、爆两样儿、锅塌肉片、锅塌豆腐、焦溜肉片等做得非常好,有着回民的特色味儿,有着老北京的味儿。
那儿还是一个休闲的好去处。在饭堂的东南角儿,有一溜儿玻璃柜台。里面有下酒的小菜,素的有五香豆腐丝、豆腐干、豆腐片、五香花生米、五香大云豆、拌腐竹等,价格都不贵,也就是一两毛钱一小盘。肉菜相对贵一些,如:酱牛肉、酱羊肉、酱羊肝、炸鱼块、烧鸡块等等,价位都在四五毛之间。在那里有各种白酒,卖成瓶的,也卖散酒,买一两二两都可以。当然价格也不同,好酒当然贵一些,而普通酒,比如北京二锅头一两1毛3就蛮不错。啤酒论碗儿,一碗儿一毛钱。也论升,一升三四毛钱,都不贵。好喝两口的人,您来了,保证让您满意。
南来顺正餐店给您说完了,而南来顺小吃店在咱北京也是大大的有名。这小吃店比正餐店大得多,宽敞明亮。在那里聚集了老北京的特色清真小吃,甜食有:切糕、炸糕、艾窝窝、驴打滚、豌豆黄,栗子羹、豆馅烧饼、蜜麻花(又叫糖耳朵)等等,咸味儿的有豆腐脑儿、炸油饼、烧饼、火烧、螺丝转等等。对了,还有那儿的炒饼也是一大特色,分肉的和素的,都不贵,那味道堪称一绝,一进门就能闻到炒饼的香味。还有那时的肉饼也相当的棒,1两粮票,2毛钱一张,那真是里外冒油,真香!
不说了,再说馋虫就爬出来了。
购物的好场所
菜市口商业繁华,可称得上是一座购物的好场所,著名的菜市口百货商场就坐落在“丁”字街的东北角儿。现在大家都知道,菜百的黄金首饰最著名,而在我儿时眼中的菜百则另是一番景色。
那时菜百在“丁”字街东北角儿,从北向东稍拐弯儿,占地挺大,里面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如各种各样的烟酒副食、糖果罐头、服装鞋帽,各种布匹、床上用品、毛线毛衣、围脖、袜子、日用百货、家用电器,至于有没有黄金首饰我还真不清楚。当时菜百临街拐角儿处的大玻璃橱窗相当的抢眼,那里的商品造型相当的美。据说被评为北京各大商场橱窗设计一等奖,您瞧多棒!
我在那里曾经买过一双牛皮的棉皮鞋(又称校官靴),花了25元钱。那鞋又结实又美观,我穿了足足有二十年,您别不信,这是真事儿。还在那儿买过一条毛线的大围脖儿,浅驼色,就像《红灯记》中李玉和围的那种,花了8块钱,那是1972年买的,到现在我还保留着。
再给您说说菜市口菜市场,它位于菜市口西边(广内大街)的路北。这是一家综合性的菜市场,宽敞明亮。主要的商品有:各种时令蔬菜、油盐酱醋、调味品、烟酒糖果、鸡鸭肉蛋、水产品等一应俱全。那时的价位都很便宜,就拿带鱼来说吧,它分几个等级,按市斤说:三等的1毛8,二等的2毛5,一等的3毛8,这一等带鱼就相当的好了;特等带鱼5毛4,这种带鱼有成人的一巴掌宽,一巴掌厚,有1米多长。那时的带鱼绝对是野生的,再大的鱼做出来也非常的香(绝对没有多余的小骨头)。可当时5毛4分钱的价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贵,一般的都吃2毛5的,如果能吃上3毛8的就非常知足了。
那时的菜市口购物场所除了我上述说的,还有许多北京老字号,如:黑猴百货店、正兴德茶庄、西鹤年堂药铺,还有“丁”字街把西北角儿的菜市口信托商店(对面过马路就是菜百)等。
文化设施齐全
说起菜市口的文化设施,我得给您说说菜市口的新华书店,它的位置在“丁”字街路南往西,店面挺大,里面的书应有尽有。我是一个爱看书的人,据我回忆,在那里买的书就有好几本(套),有四大名著、三言二拍,有《烈火金刚》《林海雪原》《红岩》等。那时的书相当便宜,如《西游记》一套上、中、下三本才3块2毛钱,一本《林海雪原》1块2毛钱。
我最喜欢的还是小人书的柜台,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北京的小人书真叫多。那时的小人书很便宜,薄一点儿的几分钱一本,厚一点儿的1毛多钱,最贵的也就2毛多钱。我爱画画儿,于是就千方百计地攒钱买小人书,经过我不懈的努力,先后买了《岳飞传》15本,《西汉演义》20本,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书,一共有四五十本,就是那些个小人书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出了新华书店往东走不远儿就是人民照相馆,这也算是一家老字号,相照得特别棒,我小学的毕业相就是在那儿照的(我的同学都去那儿照相)。文革后,姜昆和李文华说过一个相声《如此照相》,挺有意思,那种现象我就在人民照相馆经历过。“文革”期间,我到了宁夏生产建设兵团。1968年,我回北京探亲,就在人民照相馆照了一张相片儿,那年我18岁,进门之后先念“最高指示”,然后才交钱照相。我年轻的时候也是“帅哥”,那相片是黑白的二寸相,我身穿战士服,手拿“红宝书”,照出来之后,别说,还真精神。这张相片我至今还保留着。
说起文化设施不能不说菜市口的一家电影院,那就是宣武区工人俱乐部。菜市口“丁”字街路南有一条胡同叫“丞相胡同”,胡同的西面把角儿是南来顺饭庄,胡同东面的把角儿就是这家电影院。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那时电影真叫火,新电影一部挨着一部,给广大市民带来了无限的欢乐。电影票也相当便宜,儿童票1毛,成人票2毛5、3毛,我在那儿看过的电影多了去了。
为了买电影票我还受过伤,当时上映了一部新片《51号兵站》,三哥让我去买两张票,他出钱。那天早上8点开始卖票,因为去得早,我还真挤到了前面,可是疯拥的买票人一下子把门挤破了,一块玻璃撞在我的鼻子上,当时血就下来了。结果那天票没买成,还受了伤,真够倒霉的,那年我才十二岁呀!
再有一个文化设施就是菜市口文化用品商店了。它就在电影院东面,紧挨着电影院。我因为喜欢画画儿,经常到这儿买图画纸和颜料。对了,我还在那里买过一把京胡,是北京乐器厂生产的,花了1块2;还买过一支笛子,花了2毛钱。
现如今菜市口容貌大变,“丁”字街变成了贯穿南北的大通道,四周盖起了高楼大厦。旧景已经不存在,那些个商店和老字号也不知搬到了何处。而我以上说的那些,也许能勾起您的一些怀旧之情,但只能是留在记忆的长河里,随波逐流……
(编辑·宋冰华)
ice705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