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是
2015-05-13
4月10日,云南省昆明市委书记高劲松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这已是昆明三任书记接力落马,也是十八大后反腐大棒打下的第100只老虎。
高劲松于2014年8月接替因严重违纪而连降四级的张田欣,担任中共昆明市委书记,但此后并未按惯例递补为云南省委常委,曾引发云南官场诸多猜测。
2014年7月,时任昆明市委书记的张田欣涉嫌违纪被免职,曾长期在昆明任过职的高劲松从滇东紧急调回昆明“救火”,但上任仅短短8个月后,曾经“官声”不错的高劲松就已落马,再次令舆论哗然。此前,张田欣的前一任,曾于2007年12月~2011年12月担任昆明市委书记的“政治明星”仇和,亦于今年3月15日全国“两会”结束当天被中纪委带走调查,引起热议。张田欣、仇和、高劲松,相继三任担任过昆明市委书记者纷纷落马,是建国后比较罕见的现象。
云南是十八大后反腐的重灾区之一。2014年3月时任云南副省长沈培平的落马,算是正式揭开了云南的反腐大幕。2014年8月,时任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白恩培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调查,这位离滇3年、曾任职10年之久的前云南省委书记因涉及四川商人刘汉一案终于难逃反腐清剿。据财新网报道,此次被查的高劲松也涉嫌向白恩培输送利益。
4月10日的东北三省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语气沉重地说:“我在东北工作过,算是半个东北人,讲话也就不客气了:你们的数据的确让我感到‘揪心’啊!”李克强进一步强调:“从全国四大板块看,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最大、经济总体指标最低的就是东北。但反过来看,中国经济潜力最大、爆发力最强的地区也是东北。”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辽宁调研外贸运行情况时强调,“外贸工作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必须充分认识当前进出口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尽快遏制外贸下滑势头,防止由减速变为持续失速”。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栗战书日前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党史研究要坚持‘一突出’‘两跟进’ ”,“进一步突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段历史研究,即时跟进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即时跟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理论发展”,“进一步坚定对党的历史伟业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国家卫计委新闻发言人宋树立日前表示,互联网上涉及医学诊断治疗是不允许开展的,只能做健康方面的咨询。宋树立进一步解释到,由于远程医疗不同于面对面的诊治,国家卫计委为了确保远程医疗的质量和安全监管,对相关机构和人员都有着严格要求。
农业部日前发文指出,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即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和农业水环境污染;化肥、农药减量使用,实现零增长;畜禽粪污、农膜、农作物秸秆基本得到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卫计委联合中宣部、公安部等12部门在京启动打击代孕专项行动。卫计委副主任金小桃指出,近年来,国内各种代孕行为严重干扰了我国合法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服务工作,扰乱了正常的生育秩序,影响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落实;打击代孕专项行动,是维护群众健康权益的迫切需要,是维护正常生育秩序的重要措施。
最近引起轩然大波的几件事,都跟“告密”有关。近来引发关注的“告密事件”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叫揭黑,例如情妇“反水”导致贪官落马,另一类叫“揭丑”,例如举报某公众人物嫖娼、外遇、言论不当等等。前一类大快人心,后一类却往往具有一定争议性。
央视著名主持人毕福剑在酒桌上即兴唱评《智取威虎山》,唱了该京剧里《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的著名选段,并且边唱边戏谑,甚至使用了“羞辱性词汇”。之后视频流出,舆论哗然,央视公开回应,称“我们认真调查并依据有关规定做出严肃处理”。不久后有网友发现,在央视官方网站上的主持人介绍页面中,“央视主持人大全”里已经没有毕福剑的介绍。
舆论在关注毕福剑作为公众人物应该承担不当言论责任之外,也关注“饭局言论”被公开的所谓“告密”。于是,有网友反过来“揭发”告密者的身份。根据视频拍摄的位置,“告密者”反过来又被“人肉”、“被告密”,对此人的谩骂批评之声也随之而来。对“告密者”的批评实际上源于人们对于“文革遗风”的担忧,而这种“遗风”也重复在“人肉”行动中露出痕迹—不管持何种政见,都接受不了其他人的批评和异见。
当然,让许多人接受不了的其实是这种“公之于众”的告密方法。过去是向组织告密,如今是向公众告密,“听秘密”的对象也变了。其结果有何不同?一是不再具有一个明确的判别标准和明显的回应规律,“告密者”本身也许是无法十分准确地预测舆论反应的;二是“广泛的讨论意义”甚至大过了单个人本身,“密室政治”逐渐被一个个公共事件所取代,每个事件都可能成为“可借鉴的判例”。
简单来说,“告密者”的成本和风险增大了—未来不可控,“好处”不可期。那么,为什么还要“告密”?很多人把“告密”跟“政治”联系起来。为了挑明告密者自己的政治立场,于是选择了“揭发”别人的政治立场。
但如今,告密动机或许正在变得复杂。政见不合、打压名人、情感纠葛、利益争夺、政治势力较量等等,都可能激发“告密”—所以关于毕福剑事件的“反转”,或许正是因为舆论已对这种持续的、频繁发生的“告密事件”产生了“疲劳”。
未来会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告密现象从过去、现在到未来都不会减少,它时而大快人心、时而激起争议的作用也不会有太大改变。被公开的告密者毕竟是少数,其绝大部分隐藏进了历史的帷幕之中。 (戴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