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特殊的优课评比
2015-05-13张弛
【关键词】优课评比;化学教学;化学平衡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0-0072-02
【作者简介】张弛,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江苏南通,226001)教师。
前不久,我参加了一次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参赛者根据承办学校的教学进度自定参赛课题。按活动通知的要求,我推断了该校高二年级化学选修班的教学进度。于是,我打算重点讲授“化学平衡”一节中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不过颇感意外的是,我在课前被告知:该校的化学教学计划进行过重组,学生在高一阶段并未接触过“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的相关内容。也就是说,我即将执教一节几乎没有任何知识铺垫的课,这就好比学生还没有学过加减法,却要先给他们讲授乘除法。
没有任何知识铺垫的课该怎么教?我在明确了“化学平衡”的重要地位后,迅速调整了关于教学流程的基本思路。我想,应充分利用学生所熟知的常识性知识,从实验分析的角度,让学生借助实验探究来感受什么是化学平衡,什么是化学平衡的移动,至于对化学反应速率的角度作原理性探析,则待后续教学。由于化学本就是一门实验科学,这样的教学流程也许反而更贴近于真实的化学科学研究过程,暂且搁置理论,突出感性,让学生先在感性中体验,再从理性中提升。从教学效果来看,反响很好。
一、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宏观、微观剖析物质的溶解过程,理解溶解平衡的动态特征,进而在类比思想的指引下,感悟化学平衡的动态特征。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能够大胆猜想,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操作与观察,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运用分析、比较、抽象等逻辑方法,归纳出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理解化学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初步感受化学平衡知识的丰富体系及其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产生学以致用的思想和深入探索化学反应原理的热情。
与原教学设计相比,新的教学目标中主要增加了“溶解平衡”方面的内容,希望借助类比思想来帮助学生体悟“化学平衡”。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化学平衡的变化”和“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2.勒夏特列原理。(注:与原设计相比,此处主要增加和突出了“化学平衡的变化”。)
二、进行教学准备
与学生亲切交流,融洽感情,同时激励他们挑战困难的斗志和展现个人风采的热情。
发放专门设计的“探究稿纸”,稿纸上前部分设有4个探究环节,每一环节包含“实验结果”“我的结论、他人观点、我对他人观点的评价、我们小组的共识”“自我评价与感悟”三个小栏目;稿纸后部分还有“总结勒夏特列原理”“回顾本课学习内容”“老师提示”“课堂学习自我评价”等栏目。
三、有序展开教学活动
(一)情境导引,由浅入深
现代教学观提倡情境创设。课的引入部分,笔者创设了两个情境:1.胆矾晶体放入水中或稀溶液中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发生了怎样的过程?2.若将胆矾晶体放入饱和硫酸铜溶液中又会怎样?溶解过程是否停止?
学生进行了大胆的猜想,该如何加以佐证?我及时将课前所作的实验投影出来:菱形胆矾晶体置于饱和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菱形的尖角消失,而后引导学生再次猜测其原因。我此时进一步告知,经称量,晶体前后质量并未发生改变,有了这个信息,学生自主判断出刚才所作猜测是否正确。
虽然我向学生展示了晶体微观的溶解和结晶过程示意动画,但是,学生对于平衡移动问题的认识还很模糊。于是,我再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若向刚才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水,或对其微微加热,又会发生怎样的过程?这说明了什么?经过探讨,学生得出结论:条件变化,溶解平衡能够被打破,平衡能发生移动。
(二)类比迁移,转入主题
类比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尤其适合于对抽象的未知作推导、理解。“既然溶解平衡是动态、可移动的,那么化学平衡也是如此吗?”笔者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类比思想与探究意识。此后,学生将会自觉带着这种类比、对比的意识进行后续问题的探索、理解。
(三)感性体验,理性探析
化学是真实的,它“看得见、摸得着”,可以为人们提供丰富的体验过程。我首先介绍了一个真实的可逆反应Cr2O72-+H2O?葑2CrO42-+2H+,告知Cr2O72-和CrO42-两种离子的颜色,引导思考:若平衡发生移动,将会出现怎样的现象?然后,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向K2Cr2O7溶液中先后滴加NaOH溶液和浓H2SO4溶液,在“探究稿纸”上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而后讨论分析原因是什么,实验过程中共有几个平衡状态?在此基础上,学生总结出:化学平衡能移动,浓度能影响化学平衡!
究竟浓度与化学平衡移动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不由产生疑问。首先探究:改变生成物浓度对化学平衡有怎样的影响。学生及时填写“探究稿纸”中的“我的结论、他人观点、我对他人观点的评价、我们小组的共识”栏目,而后发表个人和小组观点,组间辩驳,最后得出一致观点。活动结束,完成“自我评价与感悟”栏目。
此时学生必然有新的疑问,如果改变反应物的浓度,化学平衡能否移动?再次借助实验进行探究:向试管中先后滴加FeCl3溶液和KSCN溶液,分装于3支试管,其中一支作参照;另两支试管中,一支滴加饱和FeCl3溶液,另一支滴加1mol/L的KSCN溶液;最后再向刚才两支试管中滴加NaOH溶液。仍是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认清了各步实验的作用,知道了改变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平衡有怎样的影响。
基于以上探究,学生及时归纳浓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四种情形。
(四)大胆猜想,严谨实践
除了浓度以外,是否还有其他条件能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科学研究不仅需要严谨的态度,也需要大胆提出设想”,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学生通过引导,猜想出温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有影响。如此引导,可让学生从本质上作出分析,最终发现正确的规律。
当然,我在课堂上还留下悬念:压强的改变可否看做是浓度的改变,如何转化为浓度问题加以分析,这留到课后再研究。
(五)归纳提升,形成规律
学生首先归纳出了浓度、温度、压强三个外界条件对平衡影响的规律,但感到太琐碎、不方便记忆。我问,能否再提炼,找到一个高度浓缩的、表达更为简洁的规律,一言以蔽之?此时,向他们介绍了一个多世纪前勒夏特列在此方面的成就,“你能成为勒夏特列吗?”学生的探究欲望进一步被激发。各小组踊跃地合作探究,归纳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勒夏特列原理”,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如同一把平衡问题的“万能”金钥匙!
当然,还需指出一个悬念:今天没有讨论催化剂因素,这可以从速率角度予以分析,留待今后完成。
(六)学以致用,检测巩固
借助探究题加以检测:你认为工业上生产氨气应选择怎样的合理反应条件?最后,再次创设情境,以电影镜头般的方式回放体现本堂课主要环节的形象化图片,帮助学生回顾当堂课所学内容,并激励斗志:化学原理知识深奥抽象,但化学原理的世界丰富精彩,这个世界等你来探索!
四、反思教学效果
学生和我在融洽、活跃的气氛中顺利地完成了教学内容。课后,听课学生主动与我交谈,说出他们的体会:虽然从来没有学习过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知识,但今天的课却不感觉到知识学习的障碍,基本都能听懂,也完全能投入到活动中去,既学到了知识,也领会了方法,感到很有收获!
虽说效果很好,但是也必须看到,这样的一堂课其实是一种不得已,对我而言,终究有些“险”。如果再来一次类似的情况,教学机智究竟还能发挥几分作用,是否还能有这样“好运”?毕竟循序渐进是教育的普遍规律,否则很可能一事无成。对于这堂课,若能事先认真、仔细地与承办学校沟通,困难是完全可以有效避免的。毕竟,我们并不提倡未学“加减”,先讲“乘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