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意识的启蒙与传播研究
2015-05-13莫文斌
莫文斌
摘 要:我国社会对家政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但长期受封建小农经济思想影响,社会的家政意识和对家政行业存在认识偏差,导致家政服务业发展迟滞、行业产能弱小、服务品质低下,供需矛盾加剧。从消除社会对家政职业的认识偏差、构建与传播家政学理论、分析与传播当前家政行业的社会需求、传播国外家政行业的社会基础与发展经验等四个主要方面,对我国社会的家政意识的启蒙与传播进行深耕,以提升我国家政品质。亦对适应社会多元精细化发展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众传媒;家政意识;家政服务业
中图分类号:F12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15)02-0102-06
我国社会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水平加速提升,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女性逐渐由传统的家庭妇女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中的职业女性,同时,社会日益步入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发展阶段,亟需提供家庭教育、家政服务的家政行业,从传统家庭自给自足的状态中分离出来,成为精准对接高节奏的城市生活和现代社会分工的专门行业,亟待家政服务社会化和职业化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社会家政意识淡漠,现代家政学尚未建立,家政行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对家政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与家政服务职业化发展存在矛盾,亟待借助大众传媒强大的传播力,对家政意识进行启蒙与传播,消除社会对家政职业的偏见,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家政职业,推动家政服务社会化和职业化发展,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家政服务需求。
一 家政职业的认知与传播
与欧美发达国家、东南亚国家及港台地区相比,我国家政行业发展很落后,家政意识也很淡漠。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对家政职业的认识存在偏差,人们没有认识到家政职业对于现代社会的应有价值。借助大众传媒消除社会对家政职业的认识偏差是当下要务。
从199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传媒技术迈开了日新月异的升级换代步伐,大众传媒快速地进入了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传播技术时代,网络媒体的传播速度达到光速,传播范围无远弗届,基于网络的新媒体实现了即时互动传播,这使新媒体使用者既是传统意义上的受众,也成为了生产新闻与知识信息的传播者,并且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也与网络媒体日益融合,传承其权威性传播优势的同时,通过客户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应用,也具有了社交新媒体的即时互动传播的技术进步,大众传媒的传播力实现了革命性地提升。近年来,随着大众传媒传播能力的快速提升,我国社会媒介化程度日益加剧,进入了媒介化社会化社会时代。在当今媒介化社会里,大众传媒是现实世界与大众之间的中介,大众传媒生产的传媒世界是现实世界的镜像世界,在呈现方式上是一种超真实的世界——比现实世界更显真实,这种超真实世界充盈着现实世界,大众认识现实世界往往不是直接通过与现实世界接触来认识——在媒介化社会化这也不太可能,而往往要通过现实世界的镜像世界来认识和判断。所以,在当今媒介化社会里,大众传媒不但建构了大众的信息世界与知识世界,而且建构了大众的观点世界与价值世界,在一定意义上说,大众传媒是大众认识和判断事物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当前媒介化社会里,就消除社会大众对家政职业的认识偏差和认识误区来说,大众传媒作为大众认识的中介和知识与观点信息的传播媒介,可以发挥重要的传播作用。
一方面,通过大众传媒分析与传播社会对家政职业认识偏差的社会文化根源。大众传媒可以设置关于对家政职业认识的话题,发起对该话题的广泛讨论,在传媒受众进行充分讨论之后,大众传媒可以聘请历史学、思想史、文化史及家政学等领域的专家,分析我国社会对家政职业认识偏差的深层的社会历史与文化根源,让大众认识到我国社会历史文化中轻视体力劳动和服务行业的思想根源,为何我国社会的家政意识淡漠、社会大众将家政从业者视为传统社会的佣人,低人一等,从而不愿从事家政服务职业?大众传媒也可以就社会对家政职业认识偏差的社会文化根源为采访选题,选取有代表性的采访群体进行深度调查报道,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客观探寻大众对家政职业认识及其深层社会原因。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分析与传播家政职业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对当前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用令人信服的一系列数据说明“家政服务是适应家庭生活现代化的需要而兴起的,是社会劳动的一部分……将许多人从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提高了家庭生活质量。”[1]在当今社会大众被日益固化在社会职业网格中,十分有必要将家政服务从家庭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而提高社会生产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二 家政学理论的构建与传播
学科是相对独立、规范化、专门化的知识体系,“学科的本质表现应为知识的建构过程” [2];同时,学科也是“由规范化、专门化知识群体结成的学界的或学术的组织”[3]。因此,一方面,作为知识体系的学科,在知识发现、知识挖掘、知识谱系构建、知识体系成熟等知识构建的历程中,通过一定媒介的传播,发挥向大众普及这个领域的知识、甚至是培养这个专业领域人才的作用。另一方面,作为学术组织的学科,是一个专业知识研究的平台和专业知识生产与传播的主体。在传统社会里,学科知识的生产、普及、培养人才和传播,是通过口口相传的人际传播来实现的。在当前媒介化社会里,不论是学科的形成与成熟,还是学科的知识普及和培养人才功能发挥,往往要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才能实现。
从学科的功能角度来看,我国大众家政意识淡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家政学作为一个十分年轻的学科,目前还处于家政学知识发现、家政学知识挖掘、家政学知识谱系构建的过程中,我国本土家政学理论与知识体系远未成熟。同时,作为我国一门年轻的学科,本土家政学不论是知识的建构过程,还是知识普及与人才培养功能的发挥过程,大众传媒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处于缺位状态。因此,当前我国本土家政学理论构建、传播及发展,应充分借助日益发达的大众传媒的传播推动。
大众传媒对我国家政学理论构建与发展的传播推动,可以通过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及社交自媒体等大众传媒上,采用专栏专版、电视广播讲座、专家访谈等传播形式,主要从三个维度进行建构与传播。一是传播家政学建设的意义。要向大众不断传播家政学的知识意义,让大众认识到家政学是一门积累家政经验、提炼家政理论、传承家政知识的学科,这门学科可以普及大众的家政知识,激发大众对家政的一般兴趣和专业兴趣,甚至对家政学的专业介绍和高等院校的家政学课程或专业可以培养家政专业人才。同时,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让大众认识到,家政学可以聚集家政学学术资源和人才,发挥学术组织和教育组织的功能,进一步生产家政学专业知识,丰富、完善、推动家政学理论发展,并利用家政学理论资源、实践经验、人才与学术资源培养家政学专业人才,从而让大众、社会组织和政府决策者认知到,欲满足社会对家政人才的需求、振兴家政行业,就必须扶助家政学理论构建与发展。二是传播家政学的起源与历史。运用大众传媒传播家政学在西方产生的社会、经济、政治原因,家政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西方家政学传入我国的历史,家政学产生的学科渊源和知识谱系,这一方面可以在历史的探索中激发大众对家政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大众传媒对家政学起源、产生和西方家政学流布到我国的历史传播,为大众理解、参与我国本土的家政学理论的构建与发展提供西方参照和背景知识。三是建构与传播家政学的科学内涵。首先,通过大众传媒介绍西方家政学理论在产生、发展不同阶段的内涵变化情况,重点介绍与传播家政学概念变迁的主要模式,比如,认为家政学学科是家务管理教育的概念模式,这种模式的家政学研究对象主要涉及衣食住行家务管理范畴;主张家政学为女子教育的概念模式,这种模式的家政学学科构建的目的主要是培养贤妻良母;将家政学学科视为经验性学科的概念模式,这种模式的家政学强调家政经验积累和抽象;认为家政学是应用性学科的概念模式,这种模式的家政学侧重于家政学专业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并以其实现生活更美好和更幸福。[4]其次,通过大众传媒向大众传播和普及家政哲学,为家政学学科理论构建提供学理依据和哲学思维范式,从家庭与环境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家庭内外人际关系等“关系性思维”的维度,来分析和把握家政学学科的起点、内涵和外延,“必须从人类的整体性发展和生命的完整性需求进一步研究家庭生活,更多涉及到人的精神价值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5]最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家政业实际和家政学本土发展现状和实际需要及发展趋势,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科学的家政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与范围、理论价值和社会作用等,一方面致力于普及一般家政学和本土家政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为推动理论界发展家政学理论和构建科学的本土家政学理论做贡献。
三 家政行业的需求与传播
目前,我国家政行业需求与发展出现了一个严峻的悖论,一方面,是社会对家政服务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社会对家政行业的轻视,社会大众不愿从事家政行业,同时,社会大众对家政从业人员缺乏信任,不敢让家政人员涉入其家庭从事家政服务。大众传媒应该传播我国社会对家政服务的需求与家政行业对家政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并深入分析矛盾存在的原因,提出可供选择的矛盾解决对策。
大众传媒应传播我国社会对家政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趋势,分析家政服务、尤其是高端家政服务紧缺的社会文化原因,以解决家政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自建国之初,我国就将控制人口增长确定为基本国策,尤其是1980年代以来人口政策更为严厉,这导致农村人口增长率大为降低,在广大城镇中逐渐形成了以三口之家为主的小型家庭模式,人口老龄化趋势日趋加剧,在1990年代我国的人口红利就基本释放完毕,城镇家庭子女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赡养老人的形势。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深入发展,我国的生活、学习与工作节奏日益加快,城镇家庭、尤其是大都市家庭日益缺乏时间照顾家庭,亟需社会发展专门的家政服务业,为这些家庭提供专业化、精细化、高质量的家庭服务和社会养老服务;同时,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改革开放中越来越多先富裕起来的家庭和不断增多的在华外国人家庭或个人也产生了日益增长的对高端家政服务和高级管家的需求,需要社会提供家庭事务管理、家务筹划、营养膳食、健康护理、家庭宴请接待、家庭教育等家政服务,存在日益增大的商机和市场缺口。[6]
但是,一方面,由于漫长的封建文化影响,我国社会文化深层十分轻视体力劳动者,与当今家政服务人员工作性质类似的是我国历史上豪门大宅里同雇主有人身依附关系的仆人、奴婢、管家,这些人是历史上被贬损、被侮辱的低人一等的下人,在社会文化心理上,我国社会往往将当代家政人员与历史上的豪门富户里的下人划等号,十分轻视家政职业和家政服务人员。这造成了两个负面影响:一是受过教育的年轻劳动生力军,几乎都不愿意从事涉足家政行业,从事家政行业大都是年龄大、受教育程度很低、很难进入其他主流行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的妇女,这些人几乎不具备现代家政行业的职业技能和素养,缺乏现代家居生活用品操作、合理膳食营养搭配知识、家庭幼儿教育和老人护理、人际交往与用户沟通等方面的专业技能,[7]更加恶化了家政行业的形象和美誉度。二是传统社会文化心理对家政行业的误解和轻视,导致家政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差强人意,更进一步导致社会和家庭对家政行业排斥,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挤压了家政人员从业的良性社会空间。另一方面,我国长达几年的封建文化,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文化,其典型的特征是一种封闭的、防守型特征的文化,将家庭视为封闭的私密空间,不喜欢、不信任家庭以外成员的涉入,这样的社会文化心理,很难接受一个家庭成员以外的陌生人进入家庭从事家政服务,为家政服务人员营造一个充分信任、温馨自由的工作环境,家政服务人员也很难融入这样一个异己的工作环境,全身心投入工作、享受工作、发挥最大的能动性,从而提供充分满足用户的专业化家政服务,这对现代家政业的发展十分不利——现代家政业需要开放的、自信的、信任的社会文化心理空间。
因此,大众传媒一方面应该传播社会对家政服务、尤其是高质量的家政服务日益增大的需求,吸引资本和人力资源进入家政行业,促使家政行业由弱变强。另一方面,应该对社会大众进行社会文化心理意识的启蒙传播,分析社会对家政行业的从业人员的产生偏见的深层社会文化心理,认识到这个行业存在的社会发展价值和历史必然,促使社会正确认识这个行业,并形成对这个行业宽容、接纳的社会心理,推进社会进步和行业发展。
四 家政行业的国外经验与传播
虽然源远流长的中华古代文化中包含有一些零星的家政思想,但是,近代、尤其是现代意义上的家政学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舶来品。近代以来,家政学与家政行业在西方已有一百多的年历史,是一个十分成熟而发达的行业,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我国要发展现代家政业,应该采取拿来主义的科学态度,全面借鉴国外家政行业的发展经验,在此基础上培育我国本土的家政行业。因此,作为大众传媒,必须大力传播国外家政行业的社会基础和发展经验,成为我国学习借鉴国外家政行业发展经验的传播媒介和文化推动力。
一方面,大众传媒应该传播西方发达国家的家政学产生和家政教育在家政行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和前置条件,对我国社会进行家政教育、家政行业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的启蒙传播,培育我国家政行业发展的社会认同土壤。一是传播西方家政学、家政教育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19世纪末,西方社会由自由资本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社会化程度日益加剧的大工业生产,疾风暴雨似地裹挟社会经济脱离家庭作坊,加速手工生产消失,家庭妇女纷纷离开家庭汇入机器大生产的时代洪流,“家庭逐渐失去其教育代理者的作用”[8], 需要社会对家庭教育一定程度上的补充;同时,家庭妇女缺位的大工业社会家庭,也亟需社会提供具有补位作用的家政服务。西方的家政学理论及家政教育、家政行业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经济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二是家政学与家政教育,从家庭自身来说,可以提高家庭成员的家庭生活技能、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从而为社会再生产适应社会大生产的人力资源。对家政行业来说,家政学理论研究与传播及家政教育,可以启蒙与普及家政学知识,使社会大众认识到家政教育和家政行业对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逐渐接纳家政行业,使大众对家政行业产生认同——个人愿意在家政行业从业、家庭愿意接纳家政服务人员进入家庭提供家政服务,夯实家政业发展的社会基础,家政行业最终在西方国家发展成一个重要行业。三是家政教育不断提升大众的家政服务素质与专业水平,为家政行业发展壮大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撑,导致家政作为一个社会重要行业登上社会历史舞台,开辟一个全新的就业领域,一定程度地缓解劳资矛盾,消除社会贫困,进而促进社会稳定。
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应该传播西方国家对家政教育和家政行业的政策、法律、财力上的大力扶持。由于家政学、家政教育可以提升生活技能、再生产资本主义大生产的劳动者,生产家政行业专业人才、推动家政行业培育和发展,成为解决社会就业、消除贫困、稳定社会的一个新兴行业,调和日益尖锐的劳资矛盾,西方国家认识到了家政学、家政行业具有很强的社会改良色彩,[9]可以维护经济危机不断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此,西方国家的政府十分重视家政行业培育,在政策上支持、在拨款上投入、在法律上保障,形成了从学前到博士研究生阶段完善的家政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家政教育,培养懂外语、专业化的优秀人才投身家政行业、对该行业产生自豪感,成为了国家经济的英雄,最终推动家政行业迅速发展成为一个规模不断扩大、社会认同不断提高、提供高度专业化家政服务产品的行业,比如菲佣与英国管家,成为闻名世界的家政品牌,代表高端品质、社会地位,成为全世界家政高端用户追逐的雇佣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向华.菲佣的启示[J].陕西日报,2010-02-12(11).
[2]申天恩.论学科的本质及其三态表现形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3(10):69.
[3]王力维.学科:原指、延指、隐指[J].现代大学教育,2005(2):18.
[4]于洪波.日本家政教育比较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1—46.
[5]汪群龙,朱红缨.本土家政学建设的理性预期[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1):69.
[6]李艳梅.我国家政服务业的现状分析与规范化建设[J].社会科学家,2008( 7):108.
[7]和 红.福建农村社会养老服务的模式、机制及其适应性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34-140.
[8]郑 文.美国家政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1999(11):58.
[9]王荣梅.日本现代家政学变迁与现状考察报告[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