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地图:学习地理不可少的“工具书”

2015-05-13朱国良

文理导航 2015年10期
关键词:工具书图文记忆

朱国良

【摘 要】“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当前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改变地理教学和学习方式,重视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健词】心理地图;地理;工具书

目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在地理学习上主要反映在费时多、效率低、图文分离、地物搬家、死记硬背、稍纵即逝。造成学习低效的关键是忽视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学习心理特点,头脑中没有形成清晰的地图表象,空间观念模糊不清,因而学习如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地理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心理地图的形成,发展地图思维是减负增效的有效捷径。过去凭一支粉笔、一本地图册、一张挂图促成学生心理地图形成是“难于上青天”,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政府的大力投入,多种媒体教学设施进入校园每一个角落,所有教师都能得心应手使用,这为我们地理教师绘建学生心理地图提供了条件。

一、心理地图的重要性

1.心理地图的形成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分析亚马孙平原为什么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压带、风带中的位置、地形以及洋流等因素进行分析,教师多次演示,让学生通过感官在头脑上留下痕迹,初步形成心理地图,即使地图不在眼前也可以凭借心理地图进行形象思维,可根据心理地图提供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压带、风带中的位置、地形以及洋流等因素分析其原因A:纬度低,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是热带雨林丰富的根本原因;B:亚马孙平原广阔,地形完整,也会使植被带完整;C:地形平坦,适宜湿润气流深入;D:巴西暖流对沿岸有增温增湿的作用;E:盛行的东南,东北信风都从海洋吹来。因此,心理地图的形成有助于分析各类地理问题,总结地理规律。心理地图越丰富,往往地理思维越活跃。运用心理地图进行地图思维,极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2.心理地图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地理记忆效率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图像,地理图像包括了地图、结构图、素描图、坐标图、原理图等等。读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通过图的学习和运用而体现,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分布和现象成因、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绝大部分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读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实,熟记;平时要多读地图(甚至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图的时间不宜太长,但要坚持经常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教师如果能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准备课件,特别在图表上细作文章,让学生在脑海里储存起清晰完整的各种各样图表,就可将中国地形、气候、河流、人口以及工农业的分布、世界地形、气候、河流的分布等内容,比较轻松自如地落实到图上,形成心理地图,记忆有了依托,记忆就深刻持久,效率高,难度减少。心理地图的形成也使记忆能力得到提高,使记忆感到不成负担。我在教学过程中做过这样的测试:在上《洋流》这部内容前,先请同学在世界政区图上填主要经纬度、岛屿、半岛、海洋,待《洋流》内容讲结束后,再请同学在空白的图上填注主要洋流,通过批阅发现两次成绩基本吻合。

二、心理地图形成的方式

1.地图挂帅 贯穿始终

心理地图的形成是逐步实现的过程,不是“一步登天”能成,不能依靠瞬间的地图演示实现。心理地图的形成要靠通过多种媒体途径强化训练,反复的读图、用图,要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地图贯穿教学全过程,以此强化感知。在引入新课或新的知识点时频繁使用演示图,或单独使用,或与其他教具配套使用,每一节课的讲述都落实到地图上,通过地图来获得地理知识。如在地图上分析问题,凭借地图记忆知识,从地图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用地图进行归纳、概括、浓缩。这样,既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示范作用,强化了学生的地图意识,又在潜移默化中教会了学生熟知地理要素分布的方法。例如:在中国地形的教学中,首先出示中国地形图,熟悉主要山脉的分布,主要高原、平原、盆地的空间位置、区域范围、海拔高原等。再凭借地图进行记忆,在多媒体课件空白地图上指出相关地理名称,然后在图中找出规律,得出我国地形类型丰富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点,再利用地图分析讨论地形地势对我国气候、大河流流向及水能资源的影响。归纳出这种地形地势使我国东部广大地区深受太平洋影响,使大河滚滚东流,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最后,将整节知识在地图上归纳、概括、浓缩,使众多的知识浓缩在一张地图上。地图的反复运用,在学生头脑里积累了丰富的地图感性材料,为心理地图的形成和积累打下了基础。

2.图文转换 加深理解

在数十年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加强图文信息转换的教学,对图文转换的教学策略做了一些探讨,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由图到文的转换(在正确理解地图语言的基础上,将图象及图表中内容用文字表述出来即以文释图,它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这些能力也能在转换中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二是由文到图的转换(将课本文字转化为图象或图表,以直观的图象、图表来表述教材中的文字内容即以图释文),这一过程难度较大,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文字,还要具备由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的转化能力;三是由图到图的转换(将一幅陌生的地图转化为熟悉的地图,或将一个抽象的图象转化为形象的地图,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即以图释图)。由于学生动手转换,加强了学习活动的亲历性和体验性,提高了学习地理的兴趣,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图文转化训练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有得于学生新老知识的衔接,有利于心理地图的形成更为清晰,培养了学生运用地图简化地理知识的能力。

3.地图练习 从无到有

地理教学中,心理地图是思维活动的特殊形式,心理地图往往是从“纸”地图的记忆、理解、运用中所形成的。 以地图为重点的练习是指围绕地图进行的记地图笔记,仿绘地图、勾绘轮廓,对地图补绘、改绘等练习形式。从无到有是指模仿、头脑中空白到徒手绘、头脑中有清晰图像。使学习过程中心到、手到、眼到、耳听、多种感官积极参与。通过多次勾绘山脉、河流、铁路线、行政区,学生对这些区域的轮廓、海陆位置关系,海岸线状况,区域间的相对位置就有了深刻记忆。经常地进行地图练习,使大脑皮层刺激的力度加大,使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深刻痕迹。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背景下,借鉴心理地图探索新的地图学习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传统地图教学模式的盲区,新的地图学习方式应增强中学生地图学习的操作性,对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有现实的指导性,有助于构建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开放式地理课程”,拓宽中学生的地理学习空间,并进一步满足多样化学习的需求,大大提高学习地理知识的效率,达到减负增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金家坝中学)

猜你喜欢

工具书图文记忆
画与理
诗词工具书二种
诗词工具书二种
记忆中的他们
好风凭借力伴我泛书海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工具书的指导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图文配
图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