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阅读教学的内在律动
2015-05-13段海波
段海波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应讲究节奏,节奏在阅读教学中是传播知识的媒介,它的功能在于艺术地处理老师、学生、教学内容三者间的主体关系,调节好课堂气氛,创设教学情趣,让学生在能力这张大网上,抓住最适当的网眼,采取巧妙的办法,去获取所需之鱼。这就要求教师从艺术角度探寻课堂教学的整体构思,把握教与学内在规律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只有把艺术节奏介入阅读教学,才能探寻它的内部规律,创造出适合于学生也是适合于教师自己的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兴趣 教学情趣 律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1(c)-0153-02
阅读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间存在着艺术的辩证法,平常所说教学环节是对课堂教学结构的划分。要想从艺术角度探寻课堂教学的整体构思,就要把握它的内在律动。所谓律动,是指内容和整体和形式的脉动流程,是教与学互动过程的节奏。
阅读教学中,如能很好地讲究节奏,奏出完美和谐的旋律,便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曾提出:“节奏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也是生理和心理的统一。它是内心生活(思想和情趣)的传达媒介”。所以说,节奏不仅涉及到教学环节的推进,而且关系到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穿插。具体一点儿说,它关系到各个教学环节的起承转合,读、写、听、说、问、答、练、议、评等各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和阅读教学目标的设计,难易知识点的处理等。这些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解决好各种关系,把它们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才能收到完美的教学效果。从这一点上说,节奏关系到教师对课堂每一分钟关照全局的艺术处理,有如合唱的指挥,调动所有的音符,靠节奏完成情感的传递。
节奏在阅读教学中是传播知识的媒介,它的功能在于艺术地处理老师、学生、教学内容三者间的主体关系,调节好课堂气氛,创设教学情趣,让学生在能力这张大网上,抓住最适当的网眼,采取巧妙的办法,去获取所需之鱼。
遍览优秀教师那些成功的阅读教学,他们无一不讲究节奏,或如暴雨倾盆,钢瀑直泻,激起学生的兴致;或如苏海微波,春夜喜雨,徐徐渗透而润物无声。李敬尧导学的“六个基本式”“预习式”节奏舒缓,“提问式”中的“几分钟讲演”和“登台复述”便掀起波澜,形成了阅读教学的第一个跌宕,也就是由驰入张。紧接着是“读书式”,教师开导但不作答,虚实相生。然后是“讨论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迸发,达到了课堂教学的高潮。“作业式”和“评改式”动静交错,使学生入境、入情、入理。这样,整个课堂教学时而波峰,时而浪谷,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节奏。
阅读教学的节奏需要教师的苦心经营。有经验的教师善于调整教材和学生已有水平的关系,把握教与学的内在规律,创造出适合于主客观因素的艺术节奏。这需要对阅读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设计和处理,每一句话的内容和形式都作潜心加工。力求“消耗最少的时间,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阅读教学的内在律动是千变万化的。马卡连柯说过:“没有任何十全十美的方法,也没有一定有害的方法”。笔者认为,只有把艺术节奏介入阅读教学,才能探寻它的内部规律,创造出适合于学生也是适合于教师自己的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要更好地运用阅读教学内在规律的营构技法,应当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
1 张与驰
古人说:“问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这里,张与驰主要指教学节奏的紧张和迟缓。执教者要善于将紧锣密鼓与丝竹之声巧妙地交融起来,组成和谐的旋律。一味紧张,会给学生以压抑,只求轻松迟缓,又难以调动学生的热情。处理好阅读教学的轻重缓急,才能面上铺开,点上突破,才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在阅读时,经历的是一种主观上的体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从所阅读的作品中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情感会受到熏陶,思想会得到启发,审美情趣会得到提升。这些作为学生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他们的阅读成果,这种成果是宝贵的、无价的。比如,我们要训练思维的敏捷性,以张为佳;训练发散思维,当以驰为宜,都可以通过朗读来训练来实现。魏书生的“四遍八步”读书法,由跳读,速读到细读,再到精读,便是由张到驰的过程。这样,有利于调节课题气氛,提高阅读能力,增强阅读教学的艺术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 动与静
动与静是相对而言的,教师的动静与学生的动静是相互交错的。如果教师只顾自己的动,而不顾学生的动,讲的越是津津有味,学生就越发不动脑思考。正如语文教育家何以聪所说:老师端着做好的饭菜评说不休,然后自己吞下,学生却不知其味。如果教师不善于引导,不善于激发兴趣,便会使学生处于似动而静的状态,是不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有经验的教师既善于让学生“动”,迸发思想的火花,又善于让学生“静”,达到“宁静致远”的效果。一味地追求动是不会适合所有学生的。魏书生先生让全班学生一起复述课本是让学生都动起来,但有时让学生闭目冥思,领略文中的情境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對教师来说,也应当动静交错,生动的讲解能平添色彩,有时信手无言蕴味却更长,有如乐曲中的空拍,音止而意在。语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动起来,就该去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是否有兴趣,往往决定了教学的成败。而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学生直面文本,主动并专注的去阅读,从而获得一定的感受。否则若学生本身对此毫无兴趣,那么阅读教学就无从谈起了。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便是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的第一步。笔者教过人教版初一语文《童趣》,这篇课文写的是沈复的一段童年记忆,文风纯真质朴。由于学生刚接触文言文,读起来困难,理解起来也不易,我怕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并没有直接进入课文的学习。而是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孩子们经常玩耍的图片,如放炮竹、捉迷藏、过家家等,同时配上舒缓的乐曲,使学生的情绪得到了充分放松,静下来边看边想,课堂气氛变得和谐。这些图片的内容和学生的童年生活极为相似,学生们纷纷来了兴致。之后就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童年趣事。学生们打开了话匣子,纷纷动起来。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产生了认识上、情感上的共鸣,使教学的氛围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这时,我导入新课:“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仔细阅读,然后总结总结作者的童年和我们的童年都有哪些不同和相同之处”。于是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纷纷带着“寻找不同”的好奇心以及浓厚的兴趣开始了对这篇课文的阅读。他们很快找出了文中的趣事:“观蚊成鹤、视砾成丘、鞭逐蛤蟆”,不仅理解课文内容,对作者的情感也很快把握了。这其中动静的有效结合,让学生心动,口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实与虚
课堂上对知识点的处理不可面面俱到,对教学重点又不可浅尝辄止。学生学过的有关知识应加以巩固应用,新接触的知识应注重第一印象,使知识系统化。学生能够自己掌握的让学生自学,需要教师指导的教师要予以科学的引导,此之谓虚实相生。另外许多虚实關系还体现在教师引导时的“曲径通幽”和“导而不答”“虚设问题”等艺术手段布鲁纳的“发现法”和洛扎诺夫的“纲要信号图式法”便是课堂上避虚就实而课后又化实为虚的教学范例。鲁迅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笔者就抓住教学重点,要求学生概括出写长妈妈的几件事,讨论人物的性格,就为什么详写买《山海经》,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就买《山海经》一事先后详写的事之作用再次分组讨论,来了解文章跌宕起伏的写法。抓住实处,发现新问题,即理解了重点,有突破了难点,事半功倍。
4 疏与密
知识和思维的疏密程度,会直接影响节奏的快慢和教学效果的优劣。教师要准确地估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设计好课堂教学密度。每一堂课都好想让学生搬石头,让他们搬起自己都能搬动的最大一块,而且要得到应有的满足。课堂上的知识掌握和能力训练是很难做到疏密均匀的,要受到难易程度的限制。教室布置课堂上的学习和联系任务时,要特别注意疏密的间隔,尽量消除消化上的阻滞。笔者认为,实际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学习实情,分层教学,尤其是语文,训练不必过多,也不能一点不做,突破重点就行,让基础好的同学适当多做阅读题,积累阅读的方法和经验,基础稍弱的学生有事做,要求他们掌握简单的容易记的知识,一节课由疏到密,一步步来教学,引导孩子们学会学习。
以上所述的四点关系,都是对立又统一的。教师要科学地解决四种矛盾,调节好课堂教学的内在律动,来优化课堂教学。教学节奏要受到学生素质、教学目标和教师个性气质的制约,我们新课程实验的者,每一位教师都应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在教学中,充实自我,要学生有一桶水,教师应该长流水,力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积极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体,因此,对语文教师的要求则更高,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这片主阵地,完全依赖于我们教师带着新思想、新认识,去耕耘,去创造,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吕洪波.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流派[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魏书生.语文教学探索[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