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殖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15-05-13李成满
李成满
摘 要:中国农业的最大问题莫过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的必然现象,是与二元经济结构密切相关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在二元结构消解中实现的,二者互为前提,是同步的、互动的、相伴的过程。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更是一个农民大国,9亿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4/5,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因此,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产方式及农民生活条件,是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关键。然而,如此巨大的农业劳动力存量则是阻碍现代化农业进程的主要因素;只有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率,才能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才能提高农业吸收现代技术的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的现代。
关键词:农村 剩余劳动力 制约因素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S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2(a)-0111-02
农业是弱质产业,而且我国人地矛盾突出,农内增收空间极为有限,要富裕农民必须最大限度的减少农民,发展非农产业和养殖业,使大量农民彻底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民的住房、家居、吃穿、通讯、出行等,都已基本接近城镇。这些都得益于农业生产已从传统的种植稻米小麦转变为养鱼养猪的养殖农业,居民的收入大幅增加。但是,从我近几年的观察,发现养殖业的发展遇到了很大的瓶颈,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农民经济力量薄弱难以承受市场的波动。记得大约在1994—2004年期间,鱼塘的承包价格相对较低,年租在每亩几百元。农民的收支平衡靠两方面,一是养鱼收入,二是养猪收入,两者相比,养鱼收入相对大一点。那时鱼和生猪的收购价格是比较稳定的。能否赚钱,主要取决于养殖过程是否顺利。如果发病少,鱼猪病死损失少,基本都是能够稳定赚到钱的,而且那时养殖的密度要比现在小的多,鱼猪发病的情况是要比现在低很多的。那时承包30亩左右的鱼塘,正常的收入对支持农村一家开支和两个小孩读大学,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当然,农村的干活肯定要比城镇的辛苦。2004年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鱼塘的承包租金飞速上升,年租由每亩几百元彪升至上千元,直至近年的两千多,有些甚至接近3千元。挖塘、猪舍建设、鱼猪种苗、设备投入等,都急速增大。按平均算,以前每亩大概需要投入3千元左右就可以正常运转,现在基本需要1万元左右。投入的增大,意味这风险的增大。这时的收支平衡发生了很大改变。传统的养鱼亩产值,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基本上没有提升的空间,即使顺利,也仅能够支付高价承包租金。所以,现时的净收入已主要取决于养猪收入,因而个个都加大了养猪投入,由以前每亩养6~7头左右彪升至10头以上,有的达到15头。但这时养猪能否赚钱,并不取决于养得多,更重要的要看市场生猪收购价格。从2004年后,生猪的收购价格就波动很大。2004—2006年,生猪的收购价格是比较低迷的,很多人都赚不到钱,甚至亏钱;2007—2008年,由于全国大范围蓝耳病的缘故,供应出现短缺,生猪收购价格大升,很多人都赚了不少钱,听说最夸张的,养一批150头左右的猪,赚了10几万。这两年看起来红红火火的,有不少人甚至买了小车,真是连在城里打工回来看到的人都羡慕不已。但是好景不长,由于利润诱人,全国很多地方都大养生猪,2009年后,生猪收购价格又陷入了低迷,波动很大,不少人因为碰不上好价钱出售,就算猪生长很顺利,都亏钱了。所以在这时就出现了一个怪现象,有些人猪少生病养得很好的,没卖好价钱亏钱了,有些人猪发病死亡不少的,卖上好价钱反而赚钱了,造成农民的对养殖技术的提升的积极性大大降低,赚亏都归结到价钱上,归结到运气上。所以所,农民在市价价格波动面前,由于没有国家扶持、农会协调,变得非常脆弱,没有力量去应对。
其次,高投入高风险制约了个体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了,由于经营鱼塘的各项投入成本飞速彪升,远远超过了农民自身资金的积累,对其经营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目前,很多农民经营鱼塘,除去基本的挖塘、猪舍建设、鱼猪苗、设备投入外,经营过程中需要购买的饲料都是靠向饲料批发商赊帐的,等生猪出栏后才偿还。饲料的投入占整头生猪养殖成本的60%左右,所以很多农民的资产负债是超过50%的。万一出现养殖不顺利、出售价钱又不好,造成很大损失,那其日后偿还资金压力更大。很多人由于某一年经营不顺,而需要付出几年才能将亏空填补,甚至已出现一部分由于经营不顺而难以还清赊帐的农民,其日子十分艰难。你可以想象,一般鱼塘的承包期是10年,有相当部分的人在这么一个周期里是赚不到一分钱的。近年来,畜牧养殖业快速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是,据最近农调队调查,有5个因素制约农村养殖业发展。(1)盲目蛮干不会养。有些农民发财心切,看到别人发展养殖业富起来,一哄而上,自己也赶紧跟着效仿。其实一些人不学习掌握养殖技术就仓促上马,盲目蛮干,结果在饲养、管理、防疫等环节出现失误,最终导致亏本下马。(2)信息不灵不敢养。发展养殖业是一种商品经济生产,周期性长,需要有超前的信息预测及市场驾驭能力。现在居住在山区的农民无法掌握准确可靠的养殖信息,没有十分的把握是不敢轻易从事一些养殖项目的。(3)价格波动影响养。目前,市场上家禽家畜,以及蛋、肉的价格忽高忽低,而饲料价格居高不下,加之养殖和流通环节费用不断增加,本大利小,使农民养畜禽的效益难以提高。(4)综合服务滞后制约养。农村里养殖业大多数处于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养殖,社会上的综合服务难以配套,产、供、销环节不衔接,畜牧业保险功能不健全,农民在养殖中遇到天灾病疫造成的损失难以得到社会赔偿保险,加之农村畜牧兽医人员少,养殖户碰上困难,缺少正确的指导和帮助。(5)挫伤失败不再养。一部分农民由于信息不灵、盲目养殖、技术欠佳等原因,致使吃亏受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心有余悸,放弃养殖。
再次,养殖技术的提高严重停滞。我有一个切身的感受。我家从1994年开始搞养殖,现在还在搞。16年来,养殖的技术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大概1994—1997年,那时主要养殖本地土猪。饲料是搞成糊状放在槽中给猪吃的,给猪喝水也是放在槽中。那时养猪主要是为了鱼塘的肥料。由于人力有限,既要割鱼草,又要喂猪,一般养殖不多,30亩鱼塘也就养个百来头。1998年后,开始逐渐转养外地的瘦肉型猪。饲料是搞成粒状,散在猪栏中喂吃,取代了以往放在槽中,这样的好处是解决了槽的长度限制(一般猪栏建成4m长、3m宽,槽的长度不超过4m),避免了猪争位置吃饲料,由以往每栏养12头提高到15头。给猪饮水通过装在墙上的铜嘴(有个装置,猪一咬就会出水),这样的好处是饮用水干净,以前放在槽中供水,很多猪都拉粪便在里面,不干净。猪舍也由以前盖沥青纸改成盖石棉瓦,提高了耐用度和通爽性。因為用沥青纸,一般3年就要换,又麻烦,又容易被台风吹坏,而且黑色很吸热,而石棉瓦就基本上可以使用10年,颜色较浅,既坚固又利于散热。与此同时,这时很多人养鱼都基本不割鱼草喂鱼,用饲料取代,省去了很多人力,这时主要精力都可以放在养猪上面,所以可以照顾更多的猪,而猪舍和猪种的改善,又可以提高养猪的密度。因此,一般两夫妇照顾2~3百头猪是不成问题的。随后养殖的技术还有一些改善,大概在2000年以后,就基本定型了,此后的改进几乎没有,仅仅是听说混合饲料的多样,但也不会对生猪养殖产生很大影响。相反,出现了一个问题。由于养殖密度的提高,每家每户都养几百头猪,造成鱼塘的水质变坏(过肥),对猪生长不利,容易发病,而且由于各家各户相互间隔很近,造成相互传染很普遍,发病变得频繁。而相应的消毒、猪用药物发展跟不上,很多猪发病后,消毒、用药成效不是很大。还有一个就是,虽然很多养殖户,但相应的兽医服务却没有,除去卖兽药的店,基本没有专门的兽医开店提供服务,很多农民都是自己当兽医的,凭经验打针用药。因此,2000年以后,生猪的养殖变得困难,发病很难控制。
最后,缺乏统一的管理。这个目前已经显得更为突出了。现在每亩塘的养殖密度已经超过15头,密度很大,而且很多人承包鱼塘的观念也变了,以前养鱼为主,现在养猪才是根本,所以拼命在塘基上建猪栏养猪。养猪所用的水是直接从鱼塘抽取的。由于养过多的猪造成水体过肥,不利于养猪,所以现在很多人都是将猪粪便直接排出公共外涌,以保证自己鱼塘的水质。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公共排水的外涌水体发黑发丑,像臭水沟一样。而且,由于小农意识的作用,以为出了自己的地方就不关自己事,很多农民都是将死猪死鱼掉进公共水涌,更是搞得污秽不堪,病菌四处传播。公共外涌是整个农区排水进水的农业工程系统,这样被污染,影响到整个农区。现在外涌已发黑发臭,长满了水浮莲,造成淤泥沉积。若发生特大降水,农区排水将会有很大问题。2006年的大降雨已造成内涝,现在情况比那时更严重了。水体发黑发臭,滋生病菌,对鱼塘的进水威胁很大。听说有人干塘进水后,虽然消毒了好几次,但是一放进鱼苗,都是基本被毒死,损失惨重。以前基本每年都干一次塘,现在由于水源污染,都不敢贸然干塘,很多人都是逼不得已,几年才干一次。每干一次,就为进水头痛一次。长时间不干塘不换活水,鱼塘的水体很多细菌,不利于养鱼,而且对养猪也不利,鱼猪都更容易发病。但现在是整个农区没有人统一协调,非常混乱,已经对养殖业的发展造成了实质的伤害。
农民工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途径很多,在今天日益发展和进步的中国农村,并不是解决不了的难题。城市呼唤农民工,农村同样呼唤着农民工,农民工在农村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 张黎明.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中国农业网编,2005(4):36-37.
[2] 赵炜.对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4):135-136.
[3] 预警: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受教育程度实际上下降[N].中国青年报,2004-12-06.
[4] 罗倩文,许秀川.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协调发展的效应及对策分析[J].先驱论坛,2008(3):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