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播音主持教学中的共鸣训练技法

2015-05-13张家琪四川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四川达州635000

戏剧之家 2015年6期
关键词:咽腔音色胸腔

张家琪(四川文理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浅析播音主持教学中的共鸣训练技法

张家琪
(四川文理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在播音主持语音与发声教学中,共鸣的运用是用声当中重要的一环;学生在发声中能够熟练的运用共鸣不但能够美化音色还利于艺术语言创作表达,但在目前的播音发声教学当中对于共鸣的教学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理论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训练中缺少一定的整体性,训练过于割裂。本论文旨在对之前建立的共鸣理论进行补足及教学实践中提出一些训练方法,从而在理论中能够清晰讲解、实践上可以更加合理地指导学生快速地掌握共鸣运用的要领。

播音主持;发声;共鸣

共鸣一词在播音主持发声中常被提及,也是播音发声中的重要一环,被称为声音的“扩音器”。共鸣训练得当则有利于弥补学生先天发声上的不足,改善学生的音色。“按韦氏字典,共鸣是乐音通过增补的振动而得到加强与丰富。它也是与音响发生器发出的最处悸动混杂在一起的同步振动的结果。”[1]仅从理论层面来讲,在播音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理解到何为共鸣。通俗一点的说法则是,首先把身体看成是一间房子(即共鸣体),在这间房子里发出一个声音(即喉原音),这个声音随即在房子里产生回声,这里所说的回声即为共鸣,当然不同结构的房子,其所产生的回声大小、强弱等则各不同。

共鸣一词最早被引用于歌唱当中,之后则被运用于有声语言教学当中。在歌唱中对于共鸣在发声中的作用看法不一。大部分歌唱家认为共鸣在发声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有些歌唱家认为共鸣在发声中是消极因素。由此可以看出,在歌唱界对于共鸣的看法各有不同。

一、构成共鸣的主要生理要素

构成共鸣的生理要素在歌唱界始终存有一定的争议,这是由于歌唱训练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所导致,因为唱歌的艺术侧重于声音的艺术,评判一位歌手唱歌水平的高低声音是否统一,音色是否优美等是其核心。而语言的艺术则更多的偏向于对文字的表达,声音只是其载体,而非全部。好的歌唱家所具备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好的声音;而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具备较强的吐字能力,声音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当然,这并不能说播音员主持人可以忽略掉声音的训练与运用,良好的声音状态会让传播更加的生动形象,使传播达到其目的;反之,那种锯耳朵的声音,不但会使受众反感,更会影像作品的传播质量。张颂教授在《中国播音学》一书中指出,在播音发声中胸腔共鸣为基础,以口腔共鸣为主,以混合共鸣为后备的声道共鸣方式。此概念在播音发声中广为认可,在播音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不过,在该理论中并未提及咽腔在播音中的积极作用;再就是没有对混合共鸣做更多详细阐述。

张颂教授在《中国播音学》中提到的关于共鸣的概念,并未对咽腔做过的阐释和说明。不同播音发声书籍对于共鸣的分类也有不同,有些书籍在共鸣这一章节中沿用了张颂教授对于共鸣的理阐述即,口咽腔共鸣在播音发声中占主导地位;有些书籍则认为在播音发声中咽腔共鸣至关重要。有些共鸣理论认为咽腔是一个独立且重要的发音腔体;而有些理论中则直接忽略掉了咽腔共鸣这个概念。因此,笔者认为这是播音主持共鸣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盲点。

首先,咽腔是人们在发声时由喉原音发音后第一个产生振动的腔体,它上连头腔,下接胸腔,中通口腔。由此可知,咽腔在发声中起到一个衔接整体腔体的作用,所以咽腔在播音发声当中不可忽略或一笔带过,在教学当中如果咽腔在发音中的积极作用被忽略或割裂看待咽腔在共鸣中的运用,那么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发音质量。

关于混合共鸣,有些理论认为鼻腔共鸣以上包括头腔共鸣的区域称为混合共鸣。在歌唱界对于头腔共鸣的说法尚存在争议,有些歌唱家认为,头腔共鸣在发声中是不存在的,人在歌唱中混合共鸣也是只胸腔及口腔共鸣共振所产生;而有些歌唱家则认为,混合共鸣应为腹腔、胸腔、口腔、头腔等腔体的联合共振。由此不难看出,混合共鸣在歌唱当中的认知各有差异。由此可以推断在播音教学当中,提出混合共鸣这个概念,对于学生对其理解及老师的讲解都可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以把混合共鸣这个概念解释为,胸腔、口咽腔、鼻咽腔这三个腔体为主所产生的共振即混合共鸣。如果对于播音发声共鸣特点换一个阐释则是,以咽腔共鸣为基础,混合共鸣为主的声道共鸣方式。那么如何理解以混合共鸣为主这句话,在这里可以换一个通俗的说法即——全身共鸣。

二、全身共鸣

共鸣在发声中真正获得最大限度的使用,并非是割裂的运用某一腔体,而是能够把各主要共鸣腔体进行混合训练,这样再使用时才能够做到真正的运用自如,也才能获得高质量的音色。

全身共鸣,换句话说就是,全身都是嗓音的反射板,不应割裂的认为共鸣只有胸腔、口咽腔、鼻咽腔共鸣,这样的理解有碍于共鸣的拓展及运用。在讲解中应向学生建立一个整体发声的理念。把自己的身体想象成一个巨大的发音体,在发声时要有全身振动之感。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有利于平衡全身肌肉,肌肉处在松软无活力的状态下不利于发声,全身肌肉处于发音的平衡状态也可以避免发声时的局部紧张。

在发声训练中,可以从两方面入手让学生找到全身共鸣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情感的全身心投入。“在进行艺术语言表达时,要做到说讲时未曾开口先有情、有声;已经进行口语表达时,要做到说讲稿件、作品上面的语句的同时,在头脑中要有下面语句的声音和情感。”[2]在表达时,能够全身心的投入稿件,可以避免用声时状态的僵化不自然,身体呈现紧而不僵,松而不懈的状态,如果可以避免喉部的紧张,喉部过度压缩时,嗓音就不能把喉原音传送到各个共鸣体中;反之,当喉部处于积极的放松状态时,声随情走,全身心参与作品,共鸣运用则比较畅达。

第二种方法则是找准声音着力点,找准声音着力点可以带动整个发音器官的使之处于积极状态。一般认为,发声时“声音应沿软腭硬腭的中纵线推到硬腭前部,这条中纵线就是声音发出的路线,硬腭前部就是字音的着力位置。这样做会获得声音从上唇透出的感觉,音色集中而明亮”[3]想要获得全身心的共鸣就需要把声音的着力点安放在硬腭前部,因硬腭前既口腔穹窿处是发音器官的三叉神经的交汇处,把声音打到此处可以刺激发音器官,如此发出的声音坚实圆润可获得较好的全身心共鸣。其根本目的也是避免发音器官的紧张从而引起声音的紧涩。

三、全身共鸣的训练

在以往的教材当中,对于共鸣的训练是根据不同的共鸣体分开练习“一、胸腔共鸣训练;二、口腔共鸣训练;三、鼻腔共鸣训练”[4](以下简称“三腔共鸣”)如此训练使会使发音时的共鸣不能得到较好的衔接,音色很难统一。

训练时的有机统一,首先应从心理调节入手。发声是意念下的一种活动,靠的是大脑的控制以及身体各机能的配合,更多的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需要从心里上获得,单纯的从技术层面是难以达到音色的整体和谐。

其次和谐统一的音色与感情成正比。声音的发出伴随着相应的情感,发声的最根本目的是为了表达生活中所生发出来的思维和情感。在发声时,如果脱离的情感和思维,那么声音就如一团没有生命力的死水,没有生机,这样所产生的音色必然缺乏一种生命力的美。在学习过程中,初学者往往重视所谓的表象上的好声音而忽略了真正意义上的美的声音如此不乏大量“玩声音者”。部分“玩声音”者对“三腔共鸣”控制得当,在进行作品表达时,遇到情感激昂的文章可以较好的运用鼻咽腔共鸣;遇到情感低沉的作品时也可以瞬时调节胸腔共鸣。从形式上听是多变的,但听久后会有一种听觉上的疲劳之感,其也未能达到真正的全身共鸣,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声音缺乏思想和情感。人的感情是细腻丰富的,思维是缜密的。在进行作品表达时,一个富有充沛的感情,缜密的思维者,其发声时,全身心的肌肉会有细微的变化,这是我们难以察觉的,这种肌肉细微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发音器官的运动,直接导致声音色彩的丰富性和层次性,而影响声音色彩的根本则是共鸣。

所以说,想要达到一个高度和谐统一的共鸣,单从局部训练是不够的,应从心理层面入手,如此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共鸣的高度和谐统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训练过程中,切勿因训练共鸣而表达稿件;应该是在表达稿件过程中下意识的训练共鸣。应树立正确的观念。作品表达目的是统率,而非为了声音而训练,否则一样会陷入变相“玩声音”的状态之中。

如果说心理调节是共鸣内在动力,那么它应具有一定的外表现技巧。如果只是片面的训练心理调节,却缺乏外部技巧,那么生发出来的声音也会大打折扣,不能达到受众对声音美的要求。内在的心理调节和外部的技巧手段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三腔共鸣”的训练方法在训练与实践缺乏一定的衔接。例如练字,单独练习写好每个字不算困难,困难的是在整体写作时能够较好的合理布局文字的结构。当下共鸣训练缺乏一定的衔接除了内在心理的调节,外部技巧的训练也不能忽视。以往训练只是以相应的元音和成语等读词的方式训练,但学生在表达作品时却不能较好的运用其中,所以在训练时应以短稿为例来训练“三腔共鸣”。

首先,在训练学生共鸣时要详略得当,不可均衡用力,既缺哪补哪。有些学生说话声音单薄要适度增加声音的宽度可以侧重训练胸腔共鸣;有些学生说话音包字过于严重则要着重训练口咽腔共鸣;还有些学生说话音色过白,则可适当增加鼻咽腔共鸣。当然,以上只是举例概述,实际训练当中学生音色问题是多方面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要根据学生发声有针对性指导学生练声,如此才能获得较好共鸣。

其次,获得良好的最佳共鸣点。发声时“三腔共鸣”各有其特点,但其共性则是拥有其最佳共鸣点。发声时,声音应成点、线,不应成面。声音越集中,流动性越好,则音色越佳。这里的集中就是指最佳共鸣点。针对胸腔共鸣可选择情感向下既悲伤、哀怨、忧愁等情感类型稿件,让学生在朗读时,以胸前即上衣第一颗纽扣附近的位置为宜,感觉声音在此处流出,带有情感慢读文章;训练口咽腔共鸣时可选择情感起伏不大的稿件进行训练,例如论说文,声音在人中处流出;而鼻咽腔共鸣的训练则可选择向上情感的作品既激昂、高兴、昂扬向上等情感类型稿件,让学生带有情感朗读时定位于鼻梁后方位置。在学生表达时,要求辅导者具备敏锐的耳朵,去辨别学生音色在作品表达时是否统一。在这里要说的一点是,作为外部技巧训练“三腔共鸣”可侧重于声音位置,适当忽略情感起伏细腻,作品也可诵读两边,第一遍注意声音位置,第二遍可着重整体情感把握。

除此之外在训练时可以用鼻韵母-n、-ng、以及声母m这三组音来练习“三腔共鸣”的统一提高音色的质感。

首先,练习时要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例如发鼻韵母-n时,可以用疑问、惊叹、拒绝等色彩把这个音发出来,鼻韵母-ng及声母m的发音方法同-n类似。如此以往的练习,一定会获得和谐且层次丰富的共鸣。

共鸣是播音发声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论的准确性和实践的应用性。如此才能达到真正的学以致用,教学相长。

[1]维克托·亚历山大·菲尔兹.训练歌声[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137.

[2]卓燕生.播音与主持艺术[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98.

[3]吴郁.播音学简明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31.

[4]王璐,吴洁茹.新编播音员主持人语音发声手册[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7.112-115.

张家琪,四川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播音与主持艺术。

J616.1

A

1007-0125(2015)03-0259-02

猜你喜欢

咽腔音色胸腔
胸腔巨大孤立性纤维瘤伴多发转移1例
精雕细琢的外形与音色 Bowers & Wilkins(宝华韦健)805 D4
浅谈歌唱中的气息与声音的高位置
胸外科术后胸腔引流管管理的研究进展
浅析声乐演唱技巧中喉咽部的放松方法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从辉煌到柔美——七彩音色之西方管乐篇
发声中要求咽腔打开的重要性
尿激酶联合抗结核药胸腔内注入对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治疗及其预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