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中苗族民歌研究

2015-05-13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贵州贵阳550000

戏剧之家 2015年6期
关键词:飞歌支系苗族

张 涛(贵州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

黔中苗族民歌研究

张涛
(贵州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

黔中地区的地域化特征赋予该地区的少数民族特有的精神民族文化,尤其是苗族民歌的特征,值得人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学习,挖掘其丰富的音乐与文化价值。

黔中;苗族;民歌;音乐形态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各个民族的音乐都独具一格,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并有着鲜明的地域性特色。其中的苗族音乐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苗族人民多为聚群而居,基本上一个村寨属于一个支系,所以地域特征更加突出。

一、黔中苗族民歌传承现状

黔中苗族在特殊的发展历史与文化背景上,产生了浓郁的、个性鲜明的民族歌曲,由于各个苗族支系的文字语言不同,赋予了各地区苗族民歌很强的地域性与原生性。大部分的苗歌是靠口口相传、世代传唱而得以流传下来的。黔中苗族民歌内容丰富多样、历史悠久、曲调委婉、节奏鲜明,有独唱、合唱、对唱等形式,并有着各自的特点,演唱时用苗语进行演唱,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黔中苗族的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演唱中有高亢的飞歌,也有抒情的游方歌、质朴而委婉的古歌和酒歌都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贵阳、安顺一带也是黔中苗族支系较多的区域。从安顺以西、川南至云南的绝大部分地区的支系中,苗族的支系大致有“花苗”、“歪梳苗”,或称“偏苗”、“白苗”、“青苗”、“锅圈苗”等,各支系的苗语有一定差异,因此,在苗族民歌的演唱风格上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

黔中一带现有苗族民歌不仅有说唱音乐、假声音乐,还有多声部音乐,其多声部音乐中大多数为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一般来说,最为常见的是二声部,但第二声部多为支声部,也就是两个声部同时演唱一个旋律,或旋律变体。这也是贵州多声部苗歌中最为常见的声部结构类型。三声部和四声部苗歌演唱较少,一般在苗族大型节日如“四月八”、“赶秋”等时演唱,人数至少在十几人以上,按照年龄大小来排列,这时会出现三至四个声部的交替轮流演唱,其独特的形式构成了贵州黔中苗族独具魅力的原生态民歌神韵。

在苗歌的演唱中,因各个支系语言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又有着不同的演唱方法和形式。如凯里的凯堂乡和台江县,演唱中多以飞歌调演唱,其多声部苗歌也习惯用飞歌来演唱高亢圆润的多声部高声民歌。而安顺的歪梳苗则在演唱时多用中音演唱游方歌,其音乐更为含蓄、优雅。

二、黔中苗族民歌的演唱形式与方法

黔中苗族民歌的音乐素材与歌词题材十分丰富,反映了苗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经过世代相传,形成了具有典型风格的音乐特征,音乐形式大致可分为飞歌、游方歌、古歌、酒歌、叙事歌等。每一类歌曲的音乐风格和演唱都有不一样的特征。

(一)飞歌。贵州黔中地带山大谷深,勤劳的苗族人民在山上劳作能够看见对面山头的人,因此在两个山头的人们经常用高亢的声音讲话或者用歌声来传递要表达的信息,抒发感情;也常常在迎客、送客时站在高山上演唱这样高亢、嘹亮的歌曲,其歌声能够穿越山谷,使客人在遥远的山头都能感受聆听到苗族人的热情。长此以往,就形成了飞歌这一种苗族民歌形式,飞歌的风格特征是受地域性的影响而产生的。

飞歌以贵州台江县最为典型,其调式为四声徵调式5(sol)6(la)1(do)3(mi),其中6音常处于弱音位置上,起装饰作用,中间有滑音作为修饰,以丰富作品,使之圆润。飞歌曲调十分高亢,旋律起伏较大,节奏较为自由,拖腔较长,多用假声演唱。

(二)游方歌。黔中苗族游方歌是苗族青年男女相互爱慕,交往,倾诉心声的歌曲,这种活动称为游方,所唱歌曲为游方歌。歌词多为表达内心爱慕之情。

游方歌一般为比较简单的一段体曲式或一个乐句的无限反复,调式常为四声徵调式5(sol)6(la)1(do)3(mi),乐曲给人一气呵成、委婉、流动、含蓄的感觉。

(三)古歌、酒歌。黔中苗族的古歌、酒歌是苗族人民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歌唱体裁,是苗族人民生活中时逢佳节和婚庆、祭祀时候演唱的形式,歌词可以即兴演唱,以表达人们的祝福和祈祷。宴席酒后,人们常用酒歌的曲调来传唱历史。其曲调起伏不大,具有朗诵风格,多为大调色彩徵调式。

(四)叙事歌。叙事歌多在黔东南一带流行,在民间诗歌传说的基础上构成,演唱中夹说带唱,音乐风格较为平缓。

三、黔中苗族民歌的音乐形态特征

贵州的苗族有着不同的语言,各个地方的风俗有一定差异,因此,苗族民歌在音乐形态上有自己的特殊性。

(一)在演唱形式中,黔中苗歌一般带有引子和尾声。演唱时较为自由,但是也有其固定的组织形态,音乐的语义特性很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高腔类的韶唔类,这一类歌曲的曲调抒情性较强,主要是适用于在野外高山上劳作时,或有远客迎送时,人们在山头上传递信息而演唱,歌曲的音域较宽,跳动大,曲风高亢。另一类为韶萨类,其中又可分为情歌类、古歌类、哭嫁类。这类歌曲音域不宽,结构不太规整,装饰性较为鲜明,曲风准确表达内心情感。

(二)黔中苗歌的节奏较为自由,接近于散板式,但是散而不乱,也比较稳定,但其强弱规律也与西方七声调式有一定区别,节拍中的后半拍都要强于前半拍。

(三)黔中苗族民歌调式通常为五声宫、商、角、徵、羽或四声,也有大小调式,其中最为常见

的是徵调式、宫调式、羽调式,在乐曲中常出现转调的手法,以清角为宫,使乐曲富于变化,色彩更加丰富,这也是黔中苗族民歌的一大特色。在飞歌中较为突出。

(四)黔中苗族民歌的多声部歌曲也比较丰富,大多数为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其中二声部在演唱中最为常见,通常是两个声部演唱同一旋律的变体,交替演唱,其速度、节奏不变。而三声部,四声部这种多声部的演唱形式常常在苗族的重大节日中出现,如“跳花节”、“龙船节”、“四月八”、“祭祀”等节日。苗族人们聚集在一起,参加演唱者按照年龄、性别、身高来进行声部的划分,人数至少在十几人以上,在演唱中进行旋律变体的交替演唱和轮唱,主旋律有时在声部内衬中出现。

四、黔中苗族民歌的文化内涵

黔中苗族歌曲反映苗族人民生息繁衍和历史变迁的过程,古代《诗经》中记载了南方苗族歌词一百多首,可见,苗族民歌在我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本民族人民在漫长的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文字、语言、信仰、艺术等方面的总称。在远古,苗族文字没有记载,苗族的歌曲靠一代又一代的苗族人民传唱得以存在,使这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在音乐的文化中,找到了苗族人民隶属的本民族支系的文字和语言。

黔中苗族民歌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了本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习俗,歌曲具有苗族民族人民的质朴、热情、豪爽的特性,富有大山中的气息,与世无争的悠闲,其中有人们在劳作、爱情、婚庆、丧礼、重大节日庆典和祭祀活动中的心情与主要的活动范畴,这对于后代的传承与人们认识黔中苗族风俗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是苗族人民的活动印记,有着苗族人民脉动的旋律及苗族地域性的鲜明特征,带有很强的社会功能,有着重要的凝聚作用,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能歌善舞的黔中苗族用歌声来描写自己的生活,增强民族团结精神,具有独具特魅力的艺术性,能够准确地表达丰富的内心情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质朴的歌声是苗族民族历史的真实写照,值得人们不断地挖掘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使黔中苗族民歌得到更好的发展。

[1]姜涛.浅谈苗族音乐的特征及文化价值[J].群文天地,2009(2).

[2]施咏.中国民族音乐[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8.

[3]唐令.浅谈苗族民歌的特征及其文化价值[EB/OL]. http://www.doc88.com/p-775373378031.html,2012-2-28/2015-3-2.

J642.2

A

1007-0125(2015)03-0108-02

张涛(1980-),女,汉族,贵州贵阳人,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从事声乐教学。

猜你喜欢

飞歌支系苗族
青春飞歌
翠竹飞歌
论边疆哈尼族支系语言
——以云南墨江自治县为例
茶乡飞歌
广西凌云地区背陇瑶的支系研究
大地飞歌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苗族支系服饰色彩探析
苗族民歌
彝族祭祖大典“耐姆”是彝族自称形成和分支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