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四个全面”之间关系的社会学解读

2015-05-12胡水

世纪桥 2015年4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机制

胡水

摘要: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首次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思想,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此后,又在一系列重要场合对“四个全面”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刻阐述。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对“四个全面”进行解读,从而指出从严治党是民心所望和立党之本,是社会运行的保障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民之所托和立国之本,是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全面深化改革是民生所系和富国之路,是社会运行的激励和动力机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民心所向和大势所趋,是社会运行的整合机制。

关键词:四个全面;社会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4-0039-02

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将社会学定义为“关于社会运行和社会发展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学科,这就界定清晰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他也强调,社会学应该把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研究对象。实际上指明了社会学是面向现在和未来的“横向科学”,在此基础上,他对社会运行的保障、控制、激励、动力和整合等各种条件进行了深刻论述。从他的社会运行论角度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对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四个全面”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抓住了当今中国社会的核心问题,是对当今中国社会良性运行机制的准确概括,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思想中国本土化的与时俱进的发展。“四个全面”作为总体战略布局,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并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

一、全面从严治党是民心所望和立党之本,是社会运行的保障机制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这是从严治党的开始和重要标志。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和会议上一再强调整顿党风和密切联系群众对于执政党的重要意义。只有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执政党才有不断发展的空间和不断进化的外部推动力;否则,执政党就会失去自身不断壮大的养料,走向衰败甚至毁灭。正是在这种强烈责任感的驱使下,习近平总书记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提出了“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为党风建设指明了方向,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总结大会上强调,要对从严治党进行全面部署,这体现了共产党人正人先正己的宽广胸怀,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与时俱进的发展。党只有对自身权力的行使在体制和机制上进行严格约束,才能不负民心所望,为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构筑一个良好的环境,并形成一个民心向背的舆论氛围,使党的自身建设无死角和无遗漏。近两年来,党中央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既打“苍蝇”也打“老虎”,腐败分子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只要形成党风清和民风正的大环境,党心、民心形成合力,同舟共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指日可待。

从社会运行论的角度看,“全面从严治党”是社会良性运行的保障和基础。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党只有在自身内部形成和谐、民主、宽松和廉洁的政治局面,才能更有资格和更有能力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心全意搞建设。“秦人不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秦之后人”。历史的教训犹言在耳,作为一个成熟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然会把党的建设和治理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这是对历史的一种交代,也必定能够凝聚社会各个阶层的力量,为实现共同的目标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民之所托和立国之本,是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为新时期中国的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

同以往的提法相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体现出在延续性基础上的发展性,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更深的层次上和更广的范围内进行法治建设,更合乎人民的意愿,也符合世界法治发展潮流和趋势。只有在法治建设不断进步的条件下,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全面依法治国要在使国家治理实现法制化和规范化。在这个大背景和环境下,国家各个领域的治理才能够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推动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使各项法律的制定更合民心,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和拥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全国人大积极拓展了人民群众参与立法的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广泛听取了各个阶层的意见,使制定的各项法案能够协调各方利益冲突,体现出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利益诉求,最终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共识。这些也都使中国法治建设更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并为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全面依法治国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以法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路保驾护航。全面依法治国的本质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具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它也是对“全面从严治党”合乎逻辑的延续和发展。只有在法治建设不断进步的情况下,人民才能安享改革开放带来的一系列成果,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现代性的法治思想和法治观念,并使之成为推动中国社会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当然,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深度发展,它昭示着国家已经开始从顶层设计的高度谋划对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修整和完善。

最为重要的是,“全面依法治国”是对转型社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在治理方式上的深度变革。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既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规范和制度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没有体现出“同步性”,遂使社会产生大量失序现象和失范问题。这一方面在考验着人们的心理承受力,一方面也在挑战着人们心理承受力的底线。而这种矛盾的积累和激化必然对社会发展产生极大不良影响。“全面依法治国”意味着国家要从法治的高度全面调整和理顺各阶层之间关系,平衡各方面的利益诉求,以达到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大公约数。这实际上也说明国家在对社会发展的控制层面上所做出的努力。

三、全面深化改革是民生所系和富国之路,是社会运行的激励和动力机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进一步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改革和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这是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方面所做出的战略性安排。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时代的潮流,其根本目的是要在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同时,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增强广大群众的幸福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福祉。只有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国家的发展才具有更强大的内部牵引力和外部协作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制度基础。

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改革是一种“增量改革”,并非是对现有体制的否定,而是要在坚持中国政治体制延续性的前提下,最终使市场在经济发展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既要加大、加快改革的力度和速度,又要重视细节,不能忽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使改革的成果真正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非常重视群众工作,他们始终高度重视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并视此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基所在和国富民强的根本所在。

从系统工程学的角度看,“全面深化改革”既包括经济体制改革,也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和生态建设体制等多方面的改革,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从逻辑顺承关系上看,“全面深化改革”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助推力,它强调了社会转型应该是一种加速度、高难度和多向度的全方位转型。因此,各项事业的改革必须齐头并进,任何一环的滞后都会对全局产生不良影响。也就是说,单纯的经济观点是远远不够的,在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推进政治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文化的多元与开放、社会管理体制的健全有序以及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而这些又必将在加速社会转型的同时,使其自身朝着更为完善的方向进化与发展。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民心所向和大势所趋,是社会运行的整合机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确保到二零二零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并规定了其中的具体内涵。这是在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以及在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透彻认识的基础上,对中国社会未来走向做出的合理判断和预测。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人民生活水平的的全面提高,也必然会带动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快速进步,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多年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深化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一历史阶段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必将促使全国人民更加自觉地投身到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去,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党对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问题的认识更为成熟,在这一社会发展阶段,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个方面将会统筹安排,实现协调发展。按照系统的观点和联系的观点,人类社会是一个联系在一体的有机整体,其内部微小的变化都会对整个系统造成颠覆性影响。因此,经济、文化、政治、生态和社会各个子系统的运行都应该步调一致,才会使整体在相关性的作用下达到功能最优化的效果。而“小康社会”即是一个功能相对全面的社会发展阶段,它的现代性涵盖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它既可使人类逐步实现同自然的和谐,也可使人们发展出更多的价值需求和意愿诉求,真正成为社会的改造者和主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内涵和结果。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国家作为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必须不断地提出新目标和新课题,并且及时把这些目标和课题量化分解,按照有急有缓的原则予以完成。在这一过程中,也要注意解决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客观存在的差距等问题,相对贫困和落后地区没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国家层面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就无法实现。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全面”二字更体现出一种社会整合的意味。它在很大程度上也说明了改革所要达到的广度和深度,并且是全体中国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它的实现是大势所趋。

从社会运行论的角度看,“四个全面”是对中国社会运行保障、控制、激励、动力和整合这五大重要机制之间辩证关系的精辟概括,同时也为处于新常态下的中国的各个方面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责任编辑:褚永慧]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机制
基于目前班级阅读下幼儿多元表达内在机制的创建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浅谈基于Java的异常处理机制
“四个全面”形势下的基层央行服务型工会组织发展研究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皮革机制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