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培养路径的反思与探讨
2015-05-12李茂久
李茂久
摘 要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了基础。高校是践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主要场域。在校大学生应该具备法治自觉、法治自立、法治自信和法治自强的精神。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必须坚持法治实践主义的立场,在具体路径构建上要准确定位,明确目标。重点通过法治实践主义的教育让学生感悟法治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关键词 高校 法治意识 依法治国 建构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3.002
Reflection and Discussion on College Students' Law Awareness
Education Training Path in Ruling Sight
LI Maojiu
(Department of Law,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Yongzhou, Hu'nan 425199)
Abstract Party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Eighteenth Meeting considered and adopted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decided to advance the rule of law on the overall number of major issues", the decision to build a socialist country under the rule of the found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practicing the rule of law and building a country ruled by law the main field.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have the rule of conscious, self-rule of law, rule of law and the rule of self-confidence and self-reliance. Students must adhere to the rule of law practice awareness education stances, building on the specific path to be accurate positioning, clear objectives. Emphasis by the rule of law doctrine of education to enable students to practice the rule of perception in real life.
Key words college; law awareness; ruling; construction and reflection
1 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
(1)宏观上,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可以有效构建具有公民责任意识的“公民社会”。社会存在法律的一个重要战略在于法律可以改造社会的弊端,促进社会向着文明化方向发展。大学是社会的有机系统,大学生是未来的社会人,也是未来的最重要的公民群体。现在社会已经由“臣民社会”转变到“公民社会”。“公民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在当代公民不仅是一个政治概念,也是一个法律概念”,①公民社会政治内涵要求具有现代公民理性,即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社会参与意识、社会规则意识;公民社会法律内涵要求公民具备法治意识。所以,法治教育在公民社会教育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法治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2)中观上,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自觉、法治自信精神,实现建设法治社会目标。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培养其法治意识能够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自觉、法治自信精神。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自觉与法治自信的精神是高校法治教育的有效性成果体现。对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教育培养,不仅有利于自己合法权益的维护,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也有利于实现法治自立和法治自强的法治社会目标,有利于推进实施依法治国。
(3)微观上,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具有能够从容应对风险社会,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大学生。当前高校教育是专业技术性教育与通识教育相互结合的教育,无论是应用型还是研究型大学,首先要教会学生懂事和做人,其次才能谈专业技能,一个不懂事不会做人的大学生很难立足社会。当今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而风险社会不仅来自社会进步伴随的器物风险,同时也来自人伦道德风险。最典型案例是“老人摔倒该不该扶?”关键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扶起来,这就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在社会公益与自我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安全阀,这其实就是一个法律问题。通过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能够以恰当方法选择助人的方式,既标榜了道德又规避了社会风险。
2 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1)高校法治教育定位不明确,无法实现培养学生法治思维的目的,导致学生无法对生活性问题展开法治思考。高校法治教育是社会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高校对于学生法治教育定位还不明确,最典型体现在到底是“法治”理念教育还是“法制”理念教育。同时,法治教育变相成为简单化的普法教育,偏离了法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法治教育应以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为重心,而不应该简单地以向他们灌输简单的法律知识或者抽象的价值口号为主。高校的法治教育存在定位不明确、重心不突出的问题。在宏观学科建设上,必须把高校由简单的普法教育升华至法治教育的高度。同时,在教学目标上基本是以向大学生传授基本的法律知识为主,忽视了对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养和法律思维逻辑的培养。导致当代大学生在生活之中遇到社会问题时,无法根据法律思维去思考合法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导致很多简单生活矛盾却演变为违法甚至是刑事案件。
(2)法治教育载体和形式单一,使其流于机械,无法达到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的过程。目前,高校的法治教育仍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形式。高校法治教育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导致学生很难深入理解法律的内涵、无法达到培养学生法律思维的目的。同时,高校法治教育只注重形式上的过程,而不注重结果考核导致学生自身基于功利主义的需求也不重视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由于专业设置的限制,高校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有其固有的特定规律。这种法治教育和法学专业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不能完全借鉴法学专业的模拟法庭、案例教学法等教学形式。但是,如果结合高校法治教育特点有选择地借鉴法学专业的教学形式,可以有效的弥补当前法治教育的载体单一和形式不足的问题。由于当前高校法治教育载体和形式的单一导致很多法治教育在形式上流于机械,很难培养出具有实质性法治思维的大学生。
(3)法治教育内容滞后,重实质轻形式,存在背离法治思维倾向,导致道德判断力下降。目前,高校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在教学内容上与社会脱节。过多注重对学生抽象的价值化塑造。其教育的主要弊端在于表现出重实质、轻形式,重义务、轻权利的倾向。重实质、轻形式的法治教育无法培养出重视程序正义理念的公民。“比如我们设问当你遇到权利被侵害时如何应对,通过调查、访谈等形式,我们发现,许多大学生并不知道如何维权,面对民事纠纷、刑事案件等不知道如何处理,并伴随畏难情绪,一般不主动维权,更不去请求法律诉讼”。②甚至有的大学生在遭受侵害或者社会纠纷的时候采取“以暴制暴”,酿造更大的社会悲剧。
3 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的具体路径
(1)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要提高高校法治教育的学科地位。从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开展的相关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情况来看,“法治教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教育,法治教育主要归属于“德育教育”。法治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更没有其自身的独立学科地位。因此,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在质、量、式三个方面都必须提升法治教育的学科地位。必须把当前高校的普法教育和德育教育提升至法治教育的程度。“大学生以接受道德、纪律教育为主,面对实际问题时,习惯性地用道德、纪律去衡量,缺乏法律意识。所以,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找准法治教育的准确定位”,③提高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位置,努力将高校法治教育提高到与德育教育并重的地位。
(2)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要明确高校法治教育的目标。法治教育有其固有的教育目标,要培养具有公平意识、权利意识,具有社会责任感,懂法用法的新时期大学生。“大学生具有了良好的法律意识,才会从内心信服国家法律和各项制度规定的权威;才会依法主动行使自己的权利并主动履行自己的义务;才会进一步尊重他人合法的自由和权利。”④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思维能够让大学生理性守法、虚心用法,耐心普法。当然具备良好的法治意识也就具备良好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现代社会需要的公民意识。所以,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综合性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必备的法律知识和司法技能是自我综合素质的良好体现,也可以更好地立足社会。“法治国家的目标,是一个成熟的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而构成这一成熟社会的基石,则是具有现代科学文化专业知识以及一定法律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高校,在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方面任重而道远”。⑤
(3)通过坚持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话语权威,坚持法治教育实践主义的话语立场来确立高校法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当前,对于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主要是通过法律基础课程来实施。“法治精神体现为对法律的高度认同和尊重法律信仰的实质是公民通过守法、护法行为所表达的内心自觉地对法的认同、尊重、热爱等情感。”⑥“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及法律信仰的前提条件是一定程度的法律知识储备,高校法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应该是,通过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培育学生的法律观念和法律信仰,进而转变为守法、用法实际行动”。⑦法治教育培养内容的重点在于坚持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话语权威,坚持法治教育实践主义的话语立场。
(4)摒弃教条主义倾向,创新法治教育的培养载体,坚持知行合一原则,优化培养路径。现代社会的法治理念是伴随着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逐步分离而出现。现代社会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趋向,尤其是在校大学生观念不断更新,学生之间有不同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其对自身的价值定位、对社会的认知都存在很大不同。这些特点决定了大学的法治教育也要坚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所以,要创新法治教育的培养载体,促进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坚持知行合一,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在不同教学方法和载体之中深化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与认知。最终促使这种法治教育的精髓内化到学生的自然属性之中。
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改革课程阶段性研究成果,立项日期2014年6月20日
注释
① 谢佑平,王永杰.多元视野下的美国青少年法治教育:途径、策略及启示[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7(5):62.
② 范烨.新时期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8):94.
③ 李智.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缺失与构建[J].中国市场,2008(5):151-152.
④ 汪习根.论法治中国的科学含义[J].中国法学,2014(2):110.
⑤⑦王勇,李赟赟.浅谈提高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2(10):411.
⑥ 谢文俊,王鑫.法律信仰培植之中国语境:从法学教育改革谈起[J].惠州学院学报,2010(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