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贡献

2015-05-12王青武加福

卷宗 2015年4期
关键词:基本原则群众路线

王青 武加福

摘 要: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确立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框架,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即党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和实效性原则,并为党的群众路线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毛泽东;群众路线;基本框架;基本原则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十六大以来党的群众工作新进展及前瞻性研究”(12YJA710068);山东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基金项目“十六大以来党的群众工作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研究”(4083-1100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并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党进行一切活动必须坚持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深入研究毛泽东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贡献,对于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以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延展深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确立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框架

群众路线是党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指导下,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人,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立足中国党群关系的特点,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

1.1 一切为了群众: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

毛泽东在建立统一战线、开展农民运动和领导苏维埃政权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群众主体观、群众利益观和群众目的观,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党的各项工作要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必须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一切为了群众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

第一,坚持群众主体观。1944年,毛泽东在看完京剧《逼上梁山》后,给编剧杨绍萱、齐燕铭的信中写到:“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要把过去颠倒了的历史再颠倒过来,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只有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承认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才能明确我们各项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1]坚持群众主体观,树立群众观点,坚定群众立场,才能顺应历史的潮流。抗战胜利以后,蒋介石谋求通过虚假的和平谈判,实现军队国家化,进而消灭共产党,维护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对此,毛泽东指出,“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从而确立了党在这一时局下的基本方针。[2]

第二,坚持群众利益观。毛泽东高度重视维护群众利益,强调“我们这个队伍是完全的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3]共产党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关心群众生活,使群众生活得到改善是党和军队的两大任务之一。“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4]关心群众生活,维护群众利益,最重要的就是要保障群众的物质利益,这是共产党实现对广大人民群众有效领导的必备条件之一。为了更好维护群众利益,全党必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了解群众的利益诉求,区分不同阶级、阶层群众的利益,真诚地为人民服务,做好人民的勤务员。

1.2 一切依靠群众:党一切工作的力量源泉

毛泽东在分析了近代以来欧洲革命运动史和苏联共产主义运动史之后,明确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从太平天国运动到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每一次历史的巨大发展都是人民群众推动的。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必须直接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中国革命事业的成功需要集广大人民群众之力才能完成,少数人、小的团体的作用和力量终究是有限的,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必须依靠群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顺应历史的潮流,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中国历史和人类历史的进步。

毛泽东阐述了共产党必须依靠群众的原因,“卑贱者最聪明”,“战争的威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6]只要全党全军完全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进行人民的革命战争,那么任何强敌都能够战胜,而离开人民群众,党的事业将一事无成。“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7],所以必须一切依靠群众。毛泽东还对如何依靠群众提出了要求,领导干部要多做群众的学生,要把人民群众的意见和经验,作为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

1.3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毛泽东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杰出代表,他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就进行了三次规模比较大的“游学”,他深入农村,了解农村的政治经济状况、土地占用情况和农民的诉求。大革命时期他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了更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断言“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正是基于对农民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毛泽东主张放手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把革命的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这一认识最终被证明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成为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独创性的发展。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更是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本本主义思想,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通过开展宁冈调查、寻乌调查、兴国调查等,毛泽东找到了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形成了成熟的农村武装割据思想。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六十年代初期,毛泽东又多次强调要重视调查研究,从群众中发现问题,寻找办法,解决问题。

毛泽东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进行过比较系统的阐述,他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8]另外,他还提出党要接受群众的监督,把群众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作为衡量党的工作的一项重要标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9]

2 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原则

毛泽东在党的群众路线形成的过程中,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原则。这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对保证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具有重要意义。

2.1 党性原则

毛泽东的群众观和群众路线,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毛泽东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党性原则,即党的群众路线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和灵魂”。[10]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就是要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一切为了群众作为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把一切依靠群众作为党一切工作的力量源泉,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这一党性原则。同时,毛泽东又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提出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为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2.2 时代性原则

在毛泽东看来,制定正确的群众路线必须科学界定人民群众的内涵。要坚持时代性原则,实事求是界定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范畴。“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11]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的变化,对不同时期群众的内涵进行了探索和界定。

建党初期,人民群众包括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天然的同盟军。共产党在领导武装起义的过程中发现,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的一面,中国革命要走向成功必须与广大的民族资产阶级建立同盟。这样人民群众的范围由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逐渐扩大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大革命失败以后,党内一度出现过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关门主义和党员的唯成分论。在土地革命的初期,出现了对富农、地主打击面过大的错误。但是,党很快纠正了这些错误的认识。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把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统统称为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时期,党根据革命任务的变化,进一步调整了人民群众的范围,界定为“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一切赞成、拥护、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以及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的范畴。”[12]

2.3 实效性原则

毛泽东在领导全党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中,总结形成了党的群众观和群众路线,并强调在党的一切工作中必须坚持群众路线,把群众路线落到实处。这就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实效性原则,突出了贯彻落实的重要性。

毛泽东指出了党的领导干部落实群众路线的迫切性:许多同志不善于同广大人民群众结合起来,“因而使自己的领导变成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的领导”;许多同志不注重总结群众斗争的经验,而是喜欢自作聪明地发表意见,“因而使自己的意见变成不切实际的空论”;许多同志满足于对工作的一般号召,忽视个别的具体的指导,“因而使自己的号召停止在嘴上、纸上或会议上,而变为官僚主义的领导”。[13]

毛泽东认为,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错误就是脱离群众,没有把党的领导与人民群众相结合。要反对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必须认真贯彻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关系。

3 指明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方向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确立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框架,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从而指明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以来,各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毛泽东确立的群众路线的基础上,不断丰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群众路线。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始恢复长期以来被“左”倾思想破坏的群众路线,厘清贯彻群众路线与发动群众运动的关系。他主要从三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第一,恢复了“人民群众”的科学范畴,重新把知识分子、拥护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与工人、农民一并列入“人民群众”的范畴。第二,把人民标准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作为衡量党的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强调在发展过程中重视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14]第三,提出进行改革开放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总结农民探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兴办乡镇企业的经验推动农村改革,并通过兴办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步步推动对外开放。

在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完善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第一,进一步扩大了“人民群众”的范畴,把“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15]等新兴社会阶层纳入人民群众的范畴,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第二,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16]

在进行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论述了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方式和方法。第一,提出了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关键在党的领导干部,领导干部“要在思想感情上贴近人民群众,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亲人、当老师,越是职务高了越是要注意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越是要深人到基层和群众中去,了解实情、体察疾苦、汲取智慧,获得力量,做到同人民群众心连心”。[17]第二,要求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第三,提出要通过制度建设保障党的群众路线落到实处,“要建立健全密切联系群众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长效机制,为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18]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在全党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第一,要求全体党员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第二,坚决反对“四风”,清除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解决突出问题。第三,必须增强党组织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把“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第四,要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发扬党内民主,开好民主生活会,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参考文献

[1]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22.

[2]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28.

[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4.

[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8.

[5]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6]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三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270.

[7]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0.

[8]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9.

[9]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6.

[10]张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实践意义[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2).

[11]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5.

[12]寇颖丹.浅析毛泽东的群众路线及其现实意义[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1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9.

[1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15]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6.

[16]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9.

[1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873.

[1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535.

作者简介

王青(1966-),男,山东高青人,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党建。

武加福(1986-),男,山东泰安人,中共淄博市委党校党建部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党群关系与党的建设。

猜你喜欢

基本原则群众路线
探究以现代法治精神推动行政诉讼法修改
关于创新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浅议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
论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度及其基本原则
坚持群众路线是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王道”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