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闻出版业改革历史及现状浅析
2015-05-12王新新
摘 要:在中国,新闻出版业经历了从传媒国有到新闻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经济层面和经营管理实现了众多突破。从被新媒体冲击,到近年来传统新闻出版业与新媒体融合趋势,我国新闻出版业发生了众多的变化,如何在改革中谋求发展是我国新闻出版业要继续面对的研究在当下如何管理、改革新闻出版业,就必须理清我国传媒业发展历程和国家政策变化。
关键词:新闻出版业;改革;发展
新闻出版业改革有其历史渊源,与建国以后我国传媒业体制变化有着密切关系,要研究在当下如何管理、改革新闻出版业,首先要理清我国传媒业发展历程,由于新闻出版业在传媒改革中是首当其冲的,为了便于探讨,以下的历史脉络梳理将针对中国传媒业进行。
中国的传媒发展,始终与政治变迁密切相关,与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变迁密不可分。不仅因为政治属性是中国媒介本源性特征,喉舌论与意识形态宣传功能始终是中国媒介主要论断与首要职能,而且“党管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原则和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始终牢牢坚持,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进一步讲,研究与中国传媒改革相关的意识形态变迁实质上是讨论作为政治组织的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变迁与传媒改革的关系。
我国传媒改革是历史的产物,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的变化:
1 改革开放以前
建国后变成传媒国有制。随着建国后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进行,国有化运动推及到整个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传媒国有制也因此确立。传媒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质上就是产权国有,组织及其人员的模式和观念乃至行为的国有化、集体化,而且将任何与资本主义和私有制有关的组织模式、观念等都纳入到了被改造或敌对的范畴,传媒机构也因此成为全额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中国传媒国有体制、官僚化的组织结构和行政化的行业格局随之形成。
2 传媒改革初步开展
改革开放后,鼓励、促进和提高传媒机构和行业在经济方面的发展与壮大始终是改革开放以来传媒改革的主线和核心内容。传媒改革在经济层面和经营管理上有许多突破。但在经济上公有制为主体,公有资产和资本、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本和经济发展中处于优势地位;此外,权力的重要性、独霸性和渗透性变化甚微。由此,媒介国有制仍居于主导地位,喉舌的性质不能变,党管媒体不能变以及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
(一)原有单一的事业单位趋向现代企业与现代事业的分化。新闻产业化已成主流,主要表现办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发展普遍实行了编辑权和经营权的相对分离,注重以市场原则重新配置各种新闻资源,注重业务与市场的融合,并尝试跨业经营。新闻业管理体制改革分类管理之路。而对于大多数新闻单位而言,大众化、行业化、综合性、地域性强的媒介,市场性较强,能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从体制上完全转化为企业。那些意识形态较为浓厚的、涉及公民整体利益的、不能依赖市场机制存活的非竞争性媒体,它们可依赖政府预算拨款和政府监管以平衡企业化市场化带来的价值与行为偏差,这对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长远利益十分有利。
(二)新闻业管理模式将在社会责任和市场功能之间选择。商业型媒体盈利是目的,内容与节目是手段;责任型媒体社会效益是目的,盈利是手段。我国新闻媒体强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手都要抓,归根结底还是确保社会效益,其实这就是在市场功能与社会责任间的徘徊与选择。
(三)新闻媒体大众化与小众化的分野将使新闻产品的销售与质量品位同等重要。高内容品位是关键,特别是主流媒体,发行量大,收视率高,影响面大,在引入市场机制后,依然要坚持服务公众利益原则—兼顾多元文化,即服务大众也服务小众,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稳占市场份额又不失品位与特色,从而发挥各自独特的传播功能。
3 深化改革时期
到2010年底,相当一部分具备市场运作能力的新闻出版单位改制成企业化运作,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为新闻出版业注入了新的血液,促进了新闻出版业在社会改革中的发展。下面就通过2014年国家对新闻出版业的几个指导政策,分析新闻出版业新发展动态:
(一)稳步推进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体制改革。
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新闻出版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继续推进生活、科普等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推动已转制的国有新华书店、图书出版社、电子音像出版社、非时政类报刊社等新闻出版企业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根据中央统一部署,选择若干家已转制的重要国有新闻出版企业,开展特殊管理股制度试点;探索国有新闻出版企业股权激励机制,经批准允许有条件的国有新闻出版企业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在坚持党管媒体、党管干部、确保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推动将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中经营性部分转制为企业,进行公司制、股份制运作,增强市场运营能力。
新闻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是逐步推进的,从具备市场运作能力的新闻出版单位到逐步放开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内部改革,市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也是顺应当下社会现实的需要,这样有利于增强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的竞争力。而更多的是其他改制后的新闻出版单位,通过改制转变了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为新闻出版企业注入新的血液。更有捆绑式兼并重组,其他行业企业兼并新闻出版单位等。从全体来看,这样的局面有利于产生更多更好的新闻出版作品。
(二)通过多种渠道支持实体书店发展。
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中小学设专门阅读课,并严格落实,不得被其他课替代;国家专项资金拨款支持实体书店经营,部分试点城市对民营实体书店推出扶持及免税政策。
部分城市也在积极起草相关文件支持实体书店发展。而目前国内实体书店也在尝试走新的发展道路,开辟专门的阅读区域,提供舒适的阅读空间等诸多尝试,未来实体书店的发展值得关注。
(三)重视版权。
国家版权监管平台建设进一步得到完善;网络转载等使用作品依法付费;依法严惩侵权盗版等行为,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努力形成一创成名、一创致富、一创终身享有、一创利及后人的环境。
2014年国家制定通过了软件正版化制度;开展“剑网2014”专项活动,打击网络侵权盗版行为,申请加入《马拉喀什条约》(为盲人、视障者和其他阅读障碍者获得已出版作品提供便利的一个条约)等活动,无一不体现了当下对版权保护的重视。版权保护,有利于新闻出版市场健康有序竞争,对总体上促进市场繁荣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四)推出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
从各地申请的新闻出版项目中层层挑选后,最后严格盲审后得以入库。新闻出版改革项目库得到中央和地方各类资金资助。这些项目的实施对新闻出版业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化转型,从传统印刷向绿色印刷、数字印刷转型有重要意义。
(五)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由单一的经营报纸或广电转型为如今的以资本为纽带的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融合,既是顺应时势的脱困举措,也是面对日趋复杂的媒介生态的积极行动。
以南方传媒报业集团改革为例,分析这个阶段的一个典型代表——传媒集团的发展之路。传媒集团在报业集团运行实践中扮演以下三个角色:
一是整个集团资源的合理配置者。在集团办报阶段,报业集团首先是集团所有资源的配置者,根据不同细分市场的竞争形势,有效配置集团的资源,推动媒体在各自细分市场的竞争和发展,为它们的成长创造价值,集团要为下属媒体创造价值,就是为它们提供资源、知识、技术和能力的支持,推动它们打造媒体品牌,不断地影响,引导和激励品牌媒体不断创新。
二是整个集团报系结构和媒体发展的协调者。南方传媒报业集团相继成立了21世纪报系、南方周末报系、南方都市报报系。从内容上看,在报业集团内部成立报系,通过文化理念的统一,市场战略协同和内部资源整合。获得强大的协同效应,为报系内媒体的成长和发展创造价值,并逐步培育出相对一致或接近的亚文化群体,有效地推动各报系内部各个媒体的全面发展。从运营上看,这样做可以有效地降低集团的运营成本,使整个集团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加快报系内部各媒体的发展。
三是传媒产业化战略运营的创造者。传媒集团根据报刊产业发展的需要,通过清晰的产权纽带,从战略运营的层次联结报业发展所需要的更多资源,并根据市场竞争的不断变化,将各种各样的资源调配成为最佳的资源组合,保证集团在动态的变化中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由此可见,中国新闻出版业始终便随着社会意识形态变化而发展;媒介不仅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而且是塑造人们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同时,意识形态变迁深刻地影响着媒介制度、体制,决定、推动或制约着传媒改革。由此可见,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尤其是目前我国改革关键时期,新闻出版业改革仍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黄玉波,张金海.“部分剥离”到“整体转折”——当前中国传媒体制改革初探[J].新闻大学,2006,(3)
[2] [美] 道格拉斯·诺斯著,刘守英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业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379页
[3] [匈牙利]雅诺什·科尔奈著,张安译:《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24-28
作者简介
王新新(1989—),女,山东省泰安市人,工作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职务: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出版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