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2015-05-12马晨辉

卷宗 2015年4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章同学

马晨辉

阅读是语文“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之一,随着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深入,阅读的地位更重要。怎样更好的进行阅读教学,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也就成为我们探究的课题。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1 激发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素养

随着教育改革浪潮的涌起,素质教育被社会各界所重视,为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我们在教学中进行改革,充分发挥学生主人公的作用,让学生当老师,给大家推荐一篇好文章、一篇好诗组织大家学习或者讨论,形式多样,生动有趣。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1.1 增加趣味性,激活课堂气氛

一个好的课堂气氛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早读课上,让学生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有的同学喜欢唱歌就给大家高歌一曲,同学们的心随着优美的歌声荡漾。有的同学喜欢朗读,就充满激情地给大家朗诵一首,这样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各抒己见,活跃课堂气氛。

1.2 阅读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课堂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地方,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在课堂上,要选择一些好的文章与大家一起分享,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进可能地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3 激发学生对生活美的热爱和追求

语文教学要树立语文观。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当的。由于学生的生活是有局限性,使他们对生活对社会的了解比较肤浅,通过阅读他们可以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使他们心灵得到涤荡,情操得到陶冶,从而激发他们对美的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有位学生读一篇<生命的骄傲》的文章中。写了一位五岁的小女孩为了给妈妈换肾,她走街串巷叫卖着瓜子和花,承担起一个成年人都难以承担的重担。多么感人的故事,多么动人的华章。这个文章读完的时候,教室里非常的安静,连一根针掉地都能听到,同学们都被小女孩的举动所感动,心灵受到了震颤。同学们说;对比小女孩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有什么理由不珍爱自己的生命。

在课堂上同学们还读了现代大学生背父亲、母亲上学等故事,增加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激发了他们对美的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2 在教学阅读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些阅读技巧

阅读方法很多,如读解方法中有”朗读与默读”,“精读与略读”和速读。苏立康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这几个方面,现在着重说一下精读与略读和朗读。

“精读是为了充分理解的一种读书方法。精读的对象往往是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比较重要的书文。学生对课本的精篇文章都要详细学习。略读与精读相对而言,是一种不求精细理解的读书法。但是,略读并不是随便读读。叶圣陶把略读视为学校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因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度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学生在学校的时候,为了需要和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读旁的书籍文章;他日出校的时候,为了需要和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应用。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基础,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阅读。”“略读的略字,一半系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是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遗,所以叫做“略”。一半系就学生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咀嚼,但是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却已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力,自会随机适应。所以叫做“略”。因此,略读是一种在具备了精读技能之后,才可以就读书方法和技能。如果没有精读技能,略读就会成为走马观花,不求甚解了。”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些阅读方法让学生掌握了。学生会受益匪浅。

总之要让朗读的形式多样化,使学生感到“有味”,这样就能调动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培养起学生的朗读习惯。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从音形上多次接触语言材料,对意的理解随之加深,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感可以逐渐地培养起来。注意到朗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就容易上口,也就比较容易学会,通常把朗读工作做好了,也就可以顺利地为阅读能力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在阅读中质疑求解

3.1 对文中多次出现的语句或动作、神态提出质疑

一篇文章中有时会多次出现同一语句或人物的动作、神态,而出现的具体语境又往往不同,那么它表达的意思就往往不同,这显然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对此高度重视,并提出质疑,而且要力求想深想透。

3.2 对文章中的引文、古典提出质疑

作者为了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加其主题的深刻性,往往在文章中引用别人的文句或以前的典故。如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中引文“沙场秋点兵”。面对引文,我们这样进行思考?这引文出自何处?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结合上文的纺线竞赛,不难看出。作者在这里引用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歌》中句子是要用沙场点兵的阵容、气势来形容纺线竞赛的阵容大、气势滂沱。又如刘庶凝的《(还乡梦)自序》的句子“古语说狐死首丘,兽犹如此,人何以堪?”面对这一引文,我们也要进行思考:这句子是作者写的还是一样引用其他人的话,或者是引用典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什么作用?经过这样思考分析就会知道:作者是用《世说新语》中的“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这一典故,其目的是要含蓄地抒发自己落叶归根的深沉感情。

3.3 对文中极富表现力的字词提出质疑

文章中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经过作者的精心锤炼、组合,或清新雅致,或生动形象,或言简意赅,或准确鲜明,可谓恰当好处。

如国学大师王国维盛赞北宋宋祁《玉楼春》中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用一个“闹”字而境界全出。应该这样进行思考:为什么只能用“闹”,而不用其他字呢?用“闹”字其又妙在何处?思考后明白:“闹”一字就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生气盎然-----百花争艳、百鸟闹春、百人耕春。又如《奇根火柴》中的句子“忽然一阵春风来,浓云像从地面冒出来似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此句中动词“冒”能不能换成“飘”或者“弥漫”等词,如果换了,表达的效果又会怎么样?

4 创作是阅读的升华

阅读的目的就在于创作,无论前面做的铺垫如何好,如果自会阅读,不会写作,那么阅读就失去它存在的意义了。读和写往往是不会隔离开的,写什么,如何写,一般情况下我会给学生很大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范围,选择题目,就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特长,拓展他们的思路和想象空间,可以让学生把已经摘录的名人名言,警句或者的典故穿插在文章中,或者可以模仿母一篇文章的思路、描写方法去写等。长此以往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最后一环就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就提出过“为文三多”,就是看多、做多、商量多,也就是多讨论,组织学生进行作文评议,让学生做一回老师,这样学生对彼此的文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发言就有了依据。通过争论,互相之间激发和启迪,就可能达到“山群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争论学生彼此之间可以取长补短提高阅读效率,学会创作。实现一个飞跃。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使这个工程得以高校运转,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只有读写结合才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只有坚持阅读,学生才可以获得更多的精神食粮,才可以获得更高的文学素养,道德修养。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文章同学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