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非物质文化档案遗产摆手舞的保护现状研究

2015-05-12赵滟

卷宗 2015年4期
关键词:土家族保护

摘 要:重庆市城乡在土家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档案遗产摆手舞的保护中存在着重视程度、保障条件、宣传力度和效果的差异,需要通过项目保护、积极扶持传承人、加大宣传力度等方式来加强土家族乡摆手舞的保护。

关键词:土家族;摆手舞;档案遗产;保护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摆手舞:土家族民间传统舞蹈的人类学研究》(项目编号:2010QNRW55)的研究成果。

重庆是个土家族聚居地区,土家族人口有139.8万,约占重庆市总人口的4%,其中大部分分布在4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还有一部分则分布在重庆的12个土家族乡。摆手舞作为重庆土家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重庆市及各个土家族自治县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在土家族乡则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需要对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进行抢救和发掘。

1 摆手舞的起源和发展

1.1 摆手舞的起源

摆手舞,是以摆手为特征的祭祀性舞蹈,是土家先民在进行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土王崇拜和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关于摆手舞的起源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宗教祭祀,另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巴渝舞。土家族摆手舞具有鲜明的原生性、祭祀性、民族性、群众性、健身性和娱乐性,成为当地人们在祭祀、收获、节日和婚丧嫁娶等重大活动中传达感情、表达愿望和了解民族历史、学习生产生活技能的一种方式。

1.2 摆手舞的发展

摆手舞随着历史的变迁自身也发身了很大的变化,它的原生性和祭祀性在降低,民族性、群众性、健身性和娱乐性则在加强。为了便于好学,更富有观赏性,摆手舞的原生动作和内容到现在进行了改编,原生态的山歌、民歌也经过提炼作为摆手舞的音乐内容。另外,跳摆手舞的服饰也没有原来那么讲究,仪式也没有那么复杂。

2 土家族摆手舞在重庆的保护现状

2.1 城乡在保护的重视程度上差异较大

重庆市非常重视土家族摆手舞的保护工作,在2002年5月,文化部把酉阳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摆手舞)”。2008年6月7日,国务院把酉阳土家摆手舞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设立了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

但在重庆土家族乡,摆手舞则远没有受到如此的重视。由于土家族乡一般都处于贫困山区,各种条件较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代表性传承人的遴选上各级部门重视不够,缺乏专门的办事机构。政府部门由于缺少激励机制不愿牵头组织,文化部门由于自身力量有限也难于做好此项工作,民间机构和个人则由于缺乏各种支持也难有作为。对于欠发达的土家族乡来说,经济发展是摆在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招商引资和引进项目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动经济发展的效益则不明显,当地政府对于散落在民间的土家族摆手舞档案遗产保护缺乏驱动力和积极性。

2.2 城乡在非遗保障条件上差距较大

重庆市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摆手舞的保护上不仅组织上重视,在其硬件设施和经费投入上都有保障。重庆市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研究基地,正在筹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园,区县已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1个,民俗博物馆3个、传习所4个,设置展厅2个。自2005以来,重庆市共争取中央经费1933万元,市级投入经费2893万元,区县安排经费近1亿元。

但在土家族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则缺乏这种条件,不仅设施缺乏,经费也不足。土家族乡由于经济条件较差,保障民生是放在工作第一位的,当地财政把钱用在急需的地方,如修路、电力保障、生活用水、高山移民等方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发掘、整理、开发上缺少投入,没有这方面的专项经费,散落在民间的摆手舞资料如音乐、服饰等不能得到及时的发掘和整理,民间的摆手舞传承人由于没有经费的支持,摆手舞面临着失传的危险,特别是一些表演内容和表演动作,更谈不上摆手舞的创新。土家族乡由于经济落后,缺乏摆手舞的保护场所,既没有保护中心也没有传习场所,原有的传习场所爵主宫、土王祠等年久失修,已经不能使用。一些会跳摆手舞的人偶尔也是闲忙季节在自家院坝跳一下,没有专门的表演场所,更缺乏传承人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的机会。

2.3 城乡在宣传力度和效果上反差较大

重庆市非常重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摆手舞保护的宣传工作,创设了重庆市文化遗产月宣传活动,在《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开辟了宣传专栏,对重庆市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档案遗产摆手舞进行全面展示和宣传报道,增强了全社会的保护意识。重庆市还通过各种宣传活动和培训,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得到了广泛的宣传。

但在土家族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工作远没有城市做得好。土家族乡地处偏远山区,人们的受教育水平较低,大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在家乡的大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护意识较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认知水平较低,即使进行各种关于摆手舞的宣传活动,人们也大多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于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当地的人们更是知之甚少,甚至是没有听说过。与城市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摆手舞保护的宣传相比,当地有关部门的宣传工作也还不到位,缺乏有效的宣传形式和手段,不能发掘摆手舞的民族性、生活性,不能使老百姓认识到摆手舞与自己的民族和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增强他们对摆手舞的保护意识。

3 重庆土家族乡保护好摆手舞的措施

3.1 以项目保护为中心

在重庆土家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档案遗产摆手舞的保护中要紧紧抓住代表性名录和传承人两个关键,建立起保护体系。重庆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现已达到39个,市级名录项目达到278个,区县级名录项目1714个,国家级传承人有32名,市级传承人有325名,区县级传承人有1276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对于土家族乡的摆手舞保护工作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争取进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成为区县的名录项目,遴选出本乡的传承人,使其成为市级和区县级的传承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区县和市级有关部门的支持,才能有经费保障,才能开展摆手舞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另外,重庆市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护工作,建立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局际联席会议制度,并设立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全市38个区县,其中半数以上的区县有专门的工作机构。作为土家族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积极争取到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以及区县专门工作机构的业务指导和工作支持,利用这些资源来开展摆手舞的保护工作,使一些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都得到抢救和发掘,打造出土家族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项目。

3.2 积极扶持传承人

重庆市通过签约传承、量化补助、师徒传承等方式,调动了传承人的积极性,增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针对性。目前,全市25个国家级传承人签订了传承协议,国家级、市级传承人年补助分别为1万元、5000元,并通过师带徒的方式形成了2000名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骨干队伍,这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摆手舞的保护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但在土家族乡,摆手舞的传承人并没有享受到这样大的支持力度,一些民间优秀摆手舞艺人不能依靠这种非遗的传承、保护和表演来维持生计。

对于土家族乡摆手舞的保护来说,积极扶持传承人非常关键。在对传承人的扶持中,还得要创新扶持形式和内容,比如鼓励创新舞蹈形式、改编舞蹈内容、简化舞蹈动作等,以项目和作品来激励和考核传承人;鼓励集体创作、团队创作,重点打造传承团队,改变以个人传承为主的保护模式;鼓励摆手舞传承人走入社会,走进市场,以非遗资源依托引进资金打造精品,让市场和观众检验传承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效率。对于摆手舞的保护、传承人的扶持来说,更主要的还是要走创作集体化、传承团队化、团队规模化、作品精品化、表演大众化这条路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传承人和非遗保护的双赢,才能解决摆手舞保护中资金缺乏、硬件设施缺乏、社会关注度不够等问题。

3.3 大力开展宣传工作

对土家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摆手舞的发掘、整理及保护来说,没有政府和公众的参与是不可能取得实际效果的。只有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了解摆手舞,认知摆手舞出,才能保护好摆手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定,“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性和国家主权的体现,故政府在其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公约》还规定:“缔约国在开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时,应努力确保创造、延续和传承这种遗产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的最大限度的参与,并吸收他们积极地参与有关的管理。”

目前重庆市经普查认定属于保护范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17个门类、4110项、覆盖全市38个区县(自治县)。重庆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门类多、项目多,覆盖范围还广,土家族乡的摆手舞要想得到更好的保护,必须加大全方位的宣传力度,使其得到政府的重视、公众的认可。在实际保护中,要加大摆手舞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力度,重特色、求亮点,通过加强校地合作,制作摆手舞的音响资料、编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著作、拍摄人类学纪录片、建立民族文化数字博物馆、保护传承人等各种举措,让社会全面了解摆手舞和土家文化,全面推进土家族乡摆手舞保护工作。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其他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学术研究促保护的模式,建国家或市级生态保护区促保护的模式以及打造休闲旅游文化节促保护的模式等,通过各种宣传平台为土家族乡摆手舞的保护提供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李伟.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生态与文化传承[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43-145.

[2]刘彦,袁革.土家族摆手舞的综合保护与开发[J].湖南社会科学,2007(6):188-190.

[3]王先梅.土家族摆手舞的现状与前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54-155.

[4]田阡,安仕均.彭水土家族摆手舞探究[J].四川戏剧,2010(3):72-73.

[5]陈亚芳.对传承与发扬“土家族摆手舞”的几点思考[J].大舞台,2012(7):251-252.

作者简介

赵滟(1980—),男,土家族,湖北恩施人,重庆三峡学院人事处,馆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档案管理与保护。

猜你喜欢

土家族保护
土家族情歌
三峡地区土家族摆手舞艺术特征分析
———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土家族
56个民族56枝花土家族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