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抓文本空白点 写出精彩小练笔
2015-05-12杨学静
杨学静
【关键词】 语文教学;小练笔;文本;空白;想象;
标点;插图;结尾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5—0102—01
李渔在《中国画论·神韵说》中说:“诗在有字句处,诗之妙在无字句处。”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许多这样的“空白”之处。这些“空白”给读者提供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作为语文教师,应重视研究文本中的“补白”艺术,引领学生去发现“空白”、填补“空白”,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新思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挖掘空白资源,把握时机,巧施小练笔,使教写融为一体,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催化剂”。那么,如何利用文本中的空白资源进行小练笔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得出了一些有效的尝试。
一、想象情境空白,练习扩写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文章写至高潮时,便急锋收笔,看似无奇,却隽永无穷,这就为读者创造了一个遐想的空间,也为练笔提供了一块宝地。如,在执教《一路花香》时,教师可结合课文语段“当他们上山时,那只破水罐看见太阳正照着路旁美丽的鲜花,这美好的景象使它感到一丝快乐。”适时让学生展开想象,并将“太阳照在路旁美丽的鲜花”的情景写下来。在练笔中,学生用到了“白的似雪,粉的似霞,红的似火”等词语,描绘出了一幅阳光下鲜花绚丽绽放的画面。
二、思考标点空白,练习添白
一篇完整的文章,绝对少不了标点符号的运用。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常常用省略号留下空白,让读者去联想、去补充,其实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其丰富的“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抓住这一空白,巧妙填补,让学生在思考标点隐含的内容或包含的深意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有效激活文本。如,《装满昆虫的衣袋》的第四自然段中写道:“……或是蹲下来静静地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读到这里时,学生一定会产生共鸣,因为水底世界也是他们的向往。于是笔者紧紧抓住文本中的省略号,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展开想象。在此基础上,笔者又引导学生即兴想象添白,让学生走进主人公法布尔的内心世界,想想此时的法布尔心里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从而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进一步体会主人公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此时,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积极、更精彩了。
三、巧用文章插图,练习补写
插图是课文的眼睛,是对文本内容必要的补充,它有助于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插图这一资源,巧妙地设置空白,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如,在教学《将相和》“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时,笔者充分利用插图,设计了让学生想象的如下问题:从蔺相如的哪些动作和表情能够看出他的热情、宽宏大量及以国家利益为重?他们见面时会说些什么?学生依靠平时储存的表象,从图中的静止到变化,从人物的外表到内心,从动作到语言进行想象并练习补写,一堂课下来,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四、注重利用结尾,练习续写
小语课文有些结尾往往“言虽尽而意无穷”,阅读教学中不妨让学生沿着原文的思路,或是教师根据课文创设新的情境让学生续写下去,填充文本的空白,这不仅会使已经接近尾声的情节再掀波澜,还会给课文画上一个更为圆满的句号。如,《最大的麦穗》的文尾“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结合语段,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当弟子们从摘麦穗中感悟出这条人生哲理后,假如苏格拉底再给弟子们一个改过的机会,要求他们重新摘麦穗,故事会发生哪些戏剧性的变化,结果又会怎样?之后,再引导学生结合原文续编《第二次摘麦穗》。在续写中,学生的创造思维和习作能力均得到了有效地训练。
可见,教师在语文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中善于捕捉教材中的“空白”,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因此,对于留有想象空白,饱含丰富内涵的文本材料,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补白、拓展、想象,挖掘其潜在的信息,扩充其丰富的内涵,让学生在头脑中浮现具体而生动的情境,从而使学生在补白中感悟文本的内在情感,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精神境界,最终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与写作训练比翼双飞,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