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等对话中进行阅读教学
2015-05-12张美萍
张美萍
【关键词】 阅读教学;对话;学生;文本;
教师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5—0097—01
阅读教学不仅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同时也是阅读者与自我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阅读者将获得他人无法取代的心灵体验。多重对话相互作用,能形成“对话场”,营造对话空间,能让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空间。
一、学生与文本对话,生成个性化感悟
文本并非空中楼阁,而是生活的缩影。阅读文本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解读生活的过程。学生是活的生命体,有一定的生活经历,有对生活真切的体验,这些作为学生的阅读资源,能使学生“读”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如,在引导学生初读《翠鸟》一文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自悟,能谈谈翠鸟特点的可以讲一讲、议一议,喜欢查找资料的可以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喜欢画画的可以画一画翠鸟,喜欢朗读的可以美美地读一读。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不但能使学生从不同侧面对文本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能达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与学生对话,扬其个性之所在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思想。”的确,学生间就学习内容进行平等对话、互相借鉴,能使自己原有的知识被他人所唤醒、激活,又各自生成自己的新认识,显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时,围绕“汤姆该不该把这条鱼放掉”,学生的意见各异,各执一词,旁征博引,唇枪舌剑,课堂气氛空前高涨。即使学生的意见最终不能达到统一,也并不与“融洽”相悖,因为“对立”有时也是一种“平衡”。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不同的文章说出自己不同的感悟和见解,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中抒其个性之性,扬其个性之情,显其个性之趣。
三、教师与文本对话,以真情感动学生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先要潜心与文本进行对话。只有教师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价值和意义,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教学时才能以真情感动学生。如,笔者在教学古诗《春望》时,为了备好这节课,查阅了很多教学参考书籍,阅读了大量的诗人的生平,还在《唐诗鉴赏辞典》中查找到《春望》这首诗的背景,深入研究了这首诗的相关文章,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诗人因“国破”而见花落泪、闻鸟心惊的心情,被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笔者在教学时,将对这首诗的感受带入课堂中,用情感去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被杜甫的这首诗和伟大的情怀所感动。
四、教师与学生对话,营造平等交流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应当是平等的,而不是传授和被传授的关系,教师应该以参与者的身份进入课堂,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成长。如,在教学《游园不值》这首古诗时,笔者和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让其他学生当评委,给出评价理由。学生给出的评价各式各样,学生甲说:“老师在读‘久不开时脸上还带着笑,这样是不对的。作者轻敲柴门,敲了好久也没有人来开门,他不能将花园景色尽收眼底,心中会感到扫兴才对,怎么还笑得出来呢?”学生乙说:“老师在读到‘轻轻地敲时声音要小点儿。”对于这种方式,学生兴奋不已,积极性被轻而易举地调动起来,纷纷自主学习,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情感愉悦。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