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现实生活挖掘写作素材

2015-05-12张素雪

甘肃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素材自然习作教学

张素雪

【关键词】 习作教学;生活;素材;自然;实践;情景;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5—0056—01

传统习作教学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忽视了习作教学中的人文性因素。因此,教师要在实践中借助“人文性”这个有力的工具,摒弃传统的习作教学,让习作成为师生共同的兴趣,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下面,笔者谈一谈让学生真正投入习作,热爱习作的浅见。

一、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材料。然而,由于学生缺乏体验,对生活中的事往往习以为常,熟视无睹,所以不懂得利用生活去积累素材。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养成用心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习惯,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从大自然中寻找素材

美丽的大自然包罗万象,无所不有。让学生走进自然,感受自然,既会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其增长见识,又可以使学生身心愉悦。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亲近自然,走进自然,放松自己,从心底里发出对大自然的感叹,为习作积累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大自然给予了我们青山绿水,给予了我们无限的空间,任我们尽情遨游,任我们逍遥自在。

三、从实践活动中挖掘素材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充分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指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精心安排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写作素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生活就有作文,有体验就有收获,将作文教学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帮学生体验写作的无穷乐趣。

四、从创设情景中寻求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习作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尽量为学生创设情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把情感体验的作业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丰富学生的情感经历,使学生深化感受,表达真情实感。

五、从各种窗口中提炼素材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回顾语文教学的发展脚步,有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在长期“应试教育”的束缚下,学生的语文学习由课堂到课堂,由课本到课本,由此造成学生视野狭窄,学习后劲不足,思维单一,语言贫乏等“高耗低效”的不正常现象。对此,教师应真正落实“生活处处皆语文”的教育思想,实现语文学习渠道的全方位、多视角,使语文学习由封闭走向开放,构建课内外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相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让学生学会从各种窗口中提炼素材。

六、从大事、小事中发现素材

明朝思想家顾宪成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对联,这说明读书人应热爱生活、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大事,不能读死书。但是,个别教师和家长却认为学生看电视会影响学习,一味地叫学生看书、做作业,不让他们看电视。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学生收看有益的电视节目,不但不影响学习,还能及时了解社会,关注国情,认识日新月异的世界,倾听不同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充实思想,提高认识水平,多角度地看问题,习作时才能旁征博引,表达独特的见解和感受。

七、从课外阅读中汲取素材

唐代诗人杜甫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强调了多读书能提高写作水平。所以,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让学生从中汲取精华,丰富语言积累,为写作打下坚实基础。学生读好课内文章固然重要,但每学期课内二、三十篇课文,即使读得滚瓜烂熟,所得也非常有限。所以教师应培养学生养成课外自觉读书、看报的习惯,学生只要认识字就要鼓励学生去读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习作的资源蕴藏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存在于学生的眼睛、耳朵、心灵里,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应该用心和耐心地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实践,教给学生习作的方法,使学生乐于习作。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素材自然习作教学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