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对话·评价
2015-05-12白双奇
白双奇
【关键词】 教师;语文教学;姿态;预设;对话;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5—0051—01
一、预设——蹲下去
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教师要以专业的眼光,以一个教师的视野和责任来审视教材,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但从我们的教学对象来说,在课前的教学预设中更应该蹲下去,把自己放到和学生同等的高度,用孩子的眼光去解读文本。
1. 用儿童的感受体验情感。新课标实验教材课文的选用十分重视人文色彩。这一特点的突出表现是:所选的文章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也是情感的载体。只有挖掘课文,把情感点化出来,展示在语文课堂之中,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情趣盎然。小学语文教材中以“露”笔叙事写景,状物写人,以“含”笔抒情写理的范例是很多的,我们教师既要善于体味“露”笔的情感,又要善于挖掘“含”着的情感。
2. 用儿童的思维思考问题。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如果只用成人的眼光读,就会把课文读得深,如果常常将自己当作一个儿童,揣摩自己的阅读过程,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许多好奇的问题,沿着这些问题,你往往会有许多独到的发现。只有这样,便可体察学生阅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需要具备的方法以及注意的问题。
因此,我们一要练就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的本领,看课文的能力,从内容、情感和写法等诸方面去揣摩儿童的所思所想,科学把握文本教学的起点;二要练就用儿童的眼光解读文本的能力。由此而确定三维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此基础上,再以学生喜欢的方式预设教学流程。笔者从实践中体会到这样的预设符合学生实际,符合认知规律,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对话——走进去
传统语文教学是“独白”式教育,它忠诚于学科,却背弃了学生。针对这种弊端,依据教育交往理论,新课标精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教学其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它也是师生与文本的一种相互作用的对话。这种互动对话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既昭示着民主和平等,也张扬着个性和人性,更凸显着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剥去自己的知识权威的面具,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与交流中给学生以智慧、情感的启迪,进而形成积极的人际交往的情感体验。在教学对话中,师生双方都是作为完整的人而随时随地地进行面对面、心对心的沟通,不存在谁高谁低、谁控制谁的问题。师生双方通过交谈,各自的情感与理性、直觉与感觉、思想与行动、知识与经验都时时展现在对方面前,在相互对话与理解中接纳对方,获得沟通和共享。体验就是在这样一种对话关系和情境中生成的,而我们的教育正是要将广阔的对话环境、愉悦的对话氛围提供给学生,引导他们发展广泛的对话关系,从中激活、生成乃至升华体验,实现师生的生命建构与人格成长。
阅读教学更是对话的过程,是每个个体运用自我的期待视野同文本撞击的过程。语文课堂的“对话”其实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网络结构。即: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内隐的还有教材编者的参与。在这一结构中,笔者认为学生个体与文本的对话是关键。因为读书就是对话,是人的第一生活与其第二生活的对话,这样的读书才是灵动的,才是令人兴致盎然的。这样的对话会丰富人的第一生活,触动人的思想和灵魂,实现人性回归,既品读课文,也品读人生。
三、评价——爬上去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评价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评价这个环节中,教师要站起来,甚至是爬上去。评价要从学生的终生发展着眼,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平等是增进情感、融洽关系的催化剂,小学生渴望同学之间的平等,也希望师生之间的平等,甚至于想超过老师。教师与学生互换角色,教师处在学生的地位上听学生评价,学生在欣喜、“受宠若惊”之余,更多的是快乐。他们一定会抓住机会,好好地表现一番。
在课堂教学中,不管采用哪种评价方式,不管是针对学习内容的评价,还是针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评价,教师的胸怀都要宽一些,境界要高一些,视角要广一些。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感受,要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每一次评价都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诚意。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在评价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