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破译的技巧
2015-05-12王忠民
王忠民
与孩子的交谈中,学会倾听很重要,而倾听的关键在于了解孩子话中隐藏的含义。也许我们会说,一个牙牙学语的小孩子,说话哪有什么含义!恰恰相反,孩子的话语看似稚拙可笑,但话语的背后往往含有“潜台词”,我们要破译他们话语中的密码,并不那么简单。
妈妈带着5岁的佳佳第一次去幼儿园,佳佳一看到墙上贴的画,马上大声问道:“谁画的?这么难看!”妈妈有些尴尬,不满地看着孩子,急忙掩饰道:“人家画得那么好,还说难看,真不懂事!”
幼儿园的老师懂得这一问题的含义,微笑道:“到了这里,你不一定要画得很好。要是你喜欢画,画得不好也没关系哦。”佳佳听后,顿时眉开眼笑,轻松起来了。因为,藏在她心底的问题其实是:“如果一个孩子学画画,画得不好怎么办?”
佳佳的提问“套”出了她所担心的事:“这儿真好。阿姨不爱生气,画得不好也不生气,我不必害怕。”如释重负的佳佳向妈妈摆手再见,开始了第一天的幼儿园生活。
由此看来,同孩子交谈,要准确理解孩子的问话,必得掌握破译的一条原则:从事件想到关系——孩子告诉或问及大人一件事时,通常情况下,你最好是先对事件影响的关系作出反应,而不是想当然地对事件本身作出反应。
媛媛回到家,满脸不高兴,对妈妈嘟嘟个嘴,质问妈妈道: “你怀我时为什么不吃葡萄啊?”妈妈很惊讶,被媛媛的问话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媛媛抱怨说: “不吃葡萄,看我现在的眼睛多么小!”
原来,媛媛在幼儿园听小朋友说,妈妈在怀孕的时候如果吃葡萄,生出来的孩子眼睛就一定大。媛媛的眼睛小,于是回到家里就有了质问妈妈的一幕。
弄清楚了事情的原委,妈妈打趣道: “谁说没吃?只不过妈妈吃的是葡萄干。”可是,妈妈的幽默并没有逗笑孩子,更没有使孩子打消疑虑,反而令孩子对“妈妈吃葡萄孩子就眼睛大” 的话深信不疑。
幸好,媛媛的爸爸深谙教子之道,他在旁边一直留心地听着母女的对话,看到孩子快被引上“歧途”了,赶忙凑过来,用浅显而科学的话语,耐心地解释眼睛大不大跟妈妈吃不吃葡萄没关系的道理,末了,还亲自拿过来几颗葡萄,喂给正在怀孕的大花猫,说: “我们验证一下吧!等大花猫产下小仔,我们就知道吃葡萄跟眼睛的大小确实没有关系。”
从事件想到后果——孩子问到我们某件事情时,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孩子所关心的这件事情的后果是什么,要对事件背后孩子所认为的后果作出正确的反应。这是我们同孩子交谈时要掌握的第二条破译原则。
一位母亲问她5岁的儿子涛涛: “如果妈妈和你出去玩,我们渴了,又没带水,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涛涛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儿,认真地说:“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不用说,母亲闻言有多么的失望。她本想对孩子训斥一番,然后再教孩子应该怎么做,可就在话将要说出口的一刹那,“潜台词”三个字提醒了她!对,“两个苹果各咬一口”的背后一定还有没说完的话——潜台词!她摸摸涛涛的小脸,温柔地问:“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吗?”涛涛眨眨眼睛,一脸的童真:“因为……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霎时,母亲的眼里充满了泪花。
从事件想到背后隐藏的感情——当我们问到孩子某件事情时(或者是孩子问到我们某件事情时),我们最好是对事件背后可能隐藏的感情作出反应,而不是对事件本身作出反应。这是破译的第三条原则。有时候,孩子说话的方式难免让父母心里一紧。父母一定要“稳住”,不可着急询问,更不可语气严厉、劈头盖脸地粗暴呵斥。
总之,和孩子们交谈,是一种独特的技巧,它具有自身的规律和意义。孩子们表达思想时很少是直入直出的,他们常常以“代号”为媒介,“王顾左右而言他”似的传达信息。父母们只有抛却“大人物”的武断恣意,静心去观察,细心去体会,方能准确“破译” 童音,聆听到孩子真实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