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旅游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探析

2015-05-12付德申邱雪晨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旅游业

付德申 邱雪晨

【摘 要】新时期,快速发展的旅游业对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根据目前旅游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具体需求,应通过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加强多学科渗透学习;加深校企合作层次,强化职业技能教育;提高教学师资力量,实行教师轮训制度等,尽快培养出一批熟悉企业运行业务、具有较高外语能力、创新能力较强、具有国际化管理水平的旅游管理复合型高素质专业人才。

【关键词】旅游业 旅游管理专业 复合型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C-0072-02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深化改革,旅游业也迎来了发展新机遇。国务院提出“把旅游业培养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以来,在提升旅游业经济地位,为旅游业提供前提条件、改善发展政策环境的同时,也对旅游业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这对旅游人才的培养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新时期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新要求

在新时期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其“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对人才提出了新要求。这包括大量的服务人才、技能人才、学术研究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时期旅游业扩张发展需要大量的旅游人才。在短短几年内,我国旅游业发展较为迅速,跻身旅游大国行列,2013年旅游外汇收入超500.28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22706.22元,旅游营业总收入总额超过2430亿元,几乎是2009年的1290亿旅游总收入的两倍。同年,入境外国游客人数超过1.32亿人次,国内游客总数达29.57亿人次,相比2009年我国20亿旅游人次总数,增长率达50%。同年星级饭店11367家,其中5A级景区达147家,景区总数超过6042个,旅行社超过24944家。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速度较快,而相关的从业人员配备缺口较大,且呈增速趋势。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旅游人才数量的增加是首要条件。

(二)新时期旅游业扩张发展需要知识密集型人才。我国旅游业正在从劳动密集型阶段向劳动密集及知识密集型并存阶段发展,在这个转型阶段不仅需要大量的服务人员与技术人员从事基层工作,更需要大量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就目前旅游人才结构来看,旅游管理类人才占旅游人才总数的比例较小,特别是旅游经营人才、旅游行政管理人才与旅游公共管理人才。而市场对旅游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却非常旺盛,市场需要这些新型人才在旅游行业的创新与发展、规划布局与产业引导等方面从事重要工作。人才的短缺直接阻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转化升级,这要求我们尽快对原有人才结构进行调整

(三)新时期旅游业扩张发展需要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旅游业以旅游资源与设施为载体,为游客提供文娱与旅游体验及衣、食、住、行等服务。而旅游作为多产业融合的产物,与第一、第二产业相比,其是由许多产业相互联系形成的较为复杂的产业整体。因此,旅游业需要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大量高素质的复合型旅游人才,这包括旅游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心理学、市场营销学等学科。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及多学科与多产业的相互融合和深入渗透,我国旅游业的服务形式将更加多样化、国际化,这对旅游人才的外语应用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知识转换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旅游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忽视人文教育的质量。旅游业具有现代服务业的显著特征,近年来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人格魅力越来越重视,与理论知识相比,更看重学生的为人处世的能力、高质量完成任务的执行力、注重细节的动手能力、善于观察与判断的能力、处事不惊的灵活变通能力、辩证的思维方式等。相对于理论课堂教学,这些能力学生往往更能在实践锻炼与“人文教育”中获得体会。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面,将重心放在了经营与管理方面,更多的是给学生输出经济学、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对经济利益的过度重视,相对地忽视了学生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缺失直接导致学生的人格有欠缺、人文素养较低、性格较为“死板”、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二)忽视教学方式的创新。在现有的高校中,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注入式的知识吸收方式让学生成了学习知识被动者,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市场教学、交流教学的缺失直接导致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接受的知识因没有通过实践的过程强化,不再反复记忆或使用,容易在短期内遗忘;第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较为表面,往往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第三,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脱节,将理论知识应用与实践的能力较弱;第四,教育与旅游行业的发展脱节,人才培养不再符合市场需求,毕业生就业困难。在参与工作后往往缺乏旅游业工作人员所必需的创新能力,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思维已难以适用于目前新型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现实状况,难以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以及对创意、主题、体验等新型旅游方式的需求。

(三)忽视跨学科融合学习。旅游作为新型的社会消费形式,是由许多产业相互联系形成的整体,其产业体系的复杂性较强,涉及的相关产业与行业较多,对人才的要求也较为全面。这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也要掌握一些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例如管理学、心理学、地理学、会计学、统计学、计算机等,虽然许多学校在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培养时都开设了以上相关学科,但学生对于学科之间的融合利用能力较差,知识未能形成体系,怎样使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为“旅游”所用是目前各地高校需要探讨的问题之一。

(四)忽视小领域现实教学。各地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校将学生培养方案设计为“全方位、全方面、厚基础、宽口径”综合人才培养,教学内容涵盖旅游行政管理、旅游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却忽视了学科专业下因人而异的小方向的专业教学,学生往往是什么都懂一些,但什么都不精。不管是酒店、旅行社、会展、餐饮、娱乐或是景区、自然保护区、温泉休闲会所的经营和开发等领域,行业特性都较强,而非“宽口径”传统模式培养的学生所可以胜任的。当学生在参与激烈的小领域具体岗位就业竞争时,与经验丰富的人才相比处于明显劣势。

三、旅游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旅游业已由单一的观光型旅游形式发展成集观光、休闲娱乐、养生、度假、会展、商务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新型旅游。目前,酒店业对于专业素质较强的高端管理人才的需求非常紧迫,特别是对酒店经营管理、市场分析与营销、活动创新与策划、外语交流沟通等方面擅长的复合型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为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深化改革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迫在眉睫。

(一)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加强多学科渗透学习。目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只适用于初级服务的旅游人才培养,已很难与当今旅游业对高端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为适应旅游相关行业较快的国际化发展,缩小旅游业在人才方面的缺口,首先要改变的是传统的应试教育。高端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除此之外,外语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营销策划能力、灵活应变能力等实务技能也是必不可少的。旅游业是由多产业渗透融合的复杂产业体系,旅游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注重和强调人才培养的通用性,打破单专业特点的片面的思维定势,加大力度增进专业群建设与学科群建设的有机互动和相互促进,使学科基础相同或相近,或者服务领域和研究对象相同或相近的一组专业,实现相近专业资源共享,系统地整合,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实现教育资源利用的效益最大化,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会将企业专业知识应用到本专业上,实现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加深校企合作层次,强化职业技能教育。旅游管理人才的应用性是其显著特征之一,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是培养人才职业应用技能的重要体现。职业技能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巩固专业理论知识与职业应用技能,同时也有助于毕业生更好地适应从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转变。考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过程是一个温故知新、锻炼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过程,要求毕业生获得两项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是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方式。校企合作是深化教学改革、保障教学质量、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必要途径。学校与企业信息与资源共享是双方进行人才培养合作取得互利共赢成果的重要原因。学校通过企业可以获取到最新的行业信息与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学生的实习基地与岗位。企业接受顶岗实习学生、参与学校的教学授课,可以从学校获取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通过顶岗实习可以构建企业人才资源库,建立企业的人才后备资源,缓解旅游人才匮乏的难题。

(三)提高教学师资力量,实行教师轮训制度。师资力量是教育工作的坚实基础与有效保障。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目前,在师资力量方面,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结构较为单一。有经济、管理学科背景,特别是从事基层一线工作,曾从事企业经营管理职业的教师匮乏,难以满足新时期旅游管理专业对“双师型”教师的需要。因此,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及旅游管理相关部门挂职与调研、培训,实行教师轮训制度是尽快弥补旅游管理专业师资力量缺失的必行之路。教师的轮训制度,务必贯彻全部专职教师,新任教师实习工作从基层做起,到酒店实习一年,按3∶3∶6的比例,分别在服务员、领班、主管岗位轮岗实习;其余教师每两年要到企业实习训练3个月,通过了解市场的变化,与旅游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一起研究与探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并将轮训过程中的经验与感想做成书面形式,由校方总结并修订成授课材料,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同时,邀请行业经理人加入教师队伍,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出一支专业理论基础较好、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袁媛.中国旅游人培养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

[2]杨森.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长春:辽宁师范大学,2012

[3]郭舒,石张宇,梁波.旅游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4]刘伏英.中外旅游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差异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8(7)

[5]罗美娟,张德鹏,张春慧.旅游管理专业“校·企·社”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设计[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3(5)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B298)

【作者简介】付德申(1972- ),男,广西桂林人,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区域产业政策;邱雪晨(1991-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可持续发展。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旅游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旅游业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思考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有效教学的实践探讨
基于校企合作的“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的跨界培养
泛北部湾区域经济视野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高师钢琴主修课教学探究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