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南亚留学生的跨文化学习适应性调查

2015-05-12柯威王毅凤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学习适应性广西高校跨文化

柯威 王毅凤

【摘 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质的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广西6所高校的212名东南亚留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学习环境、教学活动、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四个维度考察东南亚留学生的跨文化学习适应性,并提出提高东南亚留学生跨文化学习适应性的建议。

【关键词】东南亚留学生 跨文化 学习适应性 广西高校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C-0023-04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教育领域合作的逐步深入和“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的展开,越来越多的东盟留学生来到中国高校学习。截至2012年,东盟来华留学生人数已经突破6万人,占来华留学总人数的19%;预计2020年,东盟来华留学生和中国到东盟的留学生都将达到10万人规模。由此,东盟留学生在中国高校的跨文化适应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王建电指出,研究留学生的适应问题与研究其他“旅居者”的适应问题有所不同,留学生的问题更倾向于教育适应。“学习适应性,即学习的适应能力,是指主体根据环境及学习的需要,努力调整自我以达到与学习环境平衡的行为过程”。王建电还指出,留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指的是留学生在国外大学校园所经历的一些具体问题,如学术问题、语言交流、完成课业等。留学生既要适应全新的教学体制和教学形式,同时又要适应完全陌生的异国文化和生活。

目前,已有不少学者通过质的研究、问卷调查、量化分析等方式研究了外国留学生在国内高校学习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并取得累累硕果。以东南亚留学生为对象的研究近年来也逐步兴起。肖耀科、陈路芳、周敏波、程莹等人从人际交往、学业适应、社会文化适应、心理适应、“文化冲击”现象等方面研究了东盟留学生在中国高校所遇到的一系列跨文化适应问题。也有部分学者将其中单个国别的留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如贺平、青松、朱欣、林秋美等人分别从不同角度研究了越南和印尼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但国内对留学生的跨文化问题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大量的、成熟的文献资料,且缺乏以东南亚留学生这一群体为研究对象,针对学习适应性进行的深入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文主要研究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东南亚留学生在学习环境、教学活动、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四个方面的适应性;二是东南亚留学生遭遇具体的跨文化学习时的适应困难。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医学院、广西科技大学6所高校的212名东南亚留学生。其中男生93人,女生116人,缺失3人;越南79人(37.3%),泰国47人(22.2%),印尼28人(13.2%),老挝29人(13.7%),柬埔寨14人(6.6%),马来西亚5人(2.4%),缅甸4人(1.9%),菲律宾1人(0.5%),缺失5人;汉语进修生48(22.6%)人,本科生124(58.5%)人,硕士生29(13.7%)人,博士生1(0.5%)人,缺失10人,所学专业涵盖了文、理、工、农、商。

(三)问卷调查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在参考杨军红的《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问卷》和周敏波的《东盟留学生适应情况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根据了解到的实际情况编制而成。考虑到研究对象的汉语水平,问卷采用中英文双语对照的形式。问卷含有4个分量表和第五部分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每个分量表13个题项,分别测量来华东盟留学生的学习环境满意度、教学活动满意度、师生关系适应和生生关系适应四个维度。其中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又分别从关系的满意度和亲密度两个方面来考察。

量表使用里克特五点量表的形式,前两个维度分别反映了调查对象对所陈述词条的满意程度(1=非常不满意,2=比较不满意,3=一般,4=比较满意,5=非常满意);后两个维度则要求调查对象表明对所述观点的同意程度(1=非常不同意,2=比较不同意,3=一般,4=比较同意,5=非常同意)。四个维度量表的信度分别为0.89,0.91,0.77和0.76;总量表的信度为0.92。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有效回收212份,有效回收率为84.8%。问卷回收后使用SPSS21.0进行数据统计,得到本研究中量化部分的数据资料。

(四)质的研究

为了关注个体差异和难以量化的微观层面上复杂的动态因素,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和质的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研究者对部分被调查者进行了为期7个月的跟踪调查,通过深入访谈、旁听留学生课程、参与留学生课外生活等方式,在微观层面上对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同时也采访了部分任课教师,以期更客观地对现象进行分析。最后将访谈录音、在线聊天记录和外部观察笔记整理成文字资料。出于保密原则,下文所提及的人名均为虚构。

三、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学习环境(见图1)

东南亚留学生对学习环境满意度均值为3.56,表明其对学习环境的适应情况良好。为了让受访者自评对学习环境适应的总体情况,该量表的最后一题设计为:“总体来说,对学习环境的满意程度”,结果显示该题项的均值为3.57,这与学习环境满意度量表的均值3.56十分接近,进一步验证了数据的有效性。

虽然东南亚留学生对学习环境适应的总体情况良好,但通过一对一访谈,仍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对留学目的地的作息时间体制的适应上。首先,东南亚学生对中国南方较长的午睡时间难以适应,因而他们下午缺课现象比较严重。其次,东南亚学生常常无法按时来上课,直接对课堂学习秩序创造不良影响。迟到在中国语境下是对老师的不敬,在西方语境下是对他人时间的侵占;守时是欧美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观,因此,这也造成东南亚学生与欧美学生隔阂的进一步加深。最后,东南亚学生常常感到难以应对当地生活节奏,在学习上力不从心。爱德华·霍尔认为文化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信息集成系统,而时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时间在许多方面与生活相连,不容忽视”。中国南方天气炎热,午睡被人们看作下午工作精力充沛的必要条件,而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生活节奏逐步加快,人们看待时间的观念也越来越接近西方的“时间就是金钱”价值观。东南亚留学生如果不能较快地适应中国,特别是留学当地的时间体制,必将影响到身体和心理的稳定,对其学习状况造成不良后果。

(二)教学活动(见图2)

东南亚留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满意度均值为3.51,表明其对教学活动的适应情况良好。为了让留学生自评对教学活动适应的总体情况,该分量表的最后一个题项设计为“总体来说,对教学活动的满意程度”,结果显示该题项的得分排列中间位置,进一步验证了数据的有效性。

虽然东南亚留学生对教学活动的适应情况良好,但通过深入调查发现,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东南亚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低,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许多东南亚留学生会选择在商业或金融院系学习,但全汉语授课实际上对他们来说是个非常大的挑战。因此,在这些专业课上,留学生的出勤率低,通常不到一半。他们几乎不参与任何课堂活动,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几乎没有。其次,一些学生不适应问答式课堂活动。东南亚学生从小接受的课堂管理方式与中国存在诸多差异,被老师当众指出自己的不足,这些学生感到很没有“面子”,“他们认为在课堂上受到责怪是非常有损自尊的事情,对此他们非常不开心”。最后,许多学生对教师以考试为中心来安排教学内容感到不满。留学生大都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更希望老师能不拘于课本的语法和课文安排,多涉及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让课堂更有趣,更多地了解中国。

(三)与教师的关系(见图3)

东南亚留学生在师生关系适应上的得分均值为3.20(第5、7、8、9、11、12、13题为负面陈述,反向计分;第1、3、4、11、12、13题考查师生关系的满意度,第2、5、6、7、8、9、10题考查师生间的亲密度——笔者注),表明其在师生关系上的适应情况一般。其中,东南亚留学生对师生关系满意度的均值为3.40,而与教师亲密度的均值得分仅为3.03。这说明,东南亚留学生虽然能与老师友好相处,但与老师的亲密程度却不高。

调查显示,师生关系的高满意度主要来自对教师教学态度的首肯。而亲密度低,则与多方面的因素相关联。首先,大班教学模式使得课堂互动难以展开。汉语专业尚能20多人一个班,而其他专业则有30~70人不等,医学类专业甚至超过百人。其次,学生与管理老师之间的交流少。另外,拿中国老师与欧美老师比较,对中国教师的职业角色理解有偏颇。与欧美文化的“低权力距离”教育背景相比,中国的教育文化属于“高权力距离”。陈国明指出,权力距离大的国家对组织中的层级和角色定位比较严明,权力距离小的国家不遵从僵化的礼节、头衔、地位与年龄,更注重个人的特色。英美等西方国家看重学生的独立性和个体,其实这些国家的老师并不会干涉学生的生活,他们给学生的亲密感主要产生于没有头衔的称呼方式和平等对话式的教学方式。中国老师将自己的职位道德定位在“为人师表”这个高度,即教师要在生活方式、学科学习等各方面为学生做出道德的表率,从而获得学生的尊敬、树立师长的威信。在课堂上,许多传统的中国老师会遵循教学纪律,注重教学礼仪,教学方式也以教授学科知识为主,正是这种正式的交流方式让个别留学生误以为老师“居高临下”。

(四)与同学的关系(见图4)

东南亚留学生在与中国同学相处上的得分均值为3.21(第8、9、10、11、12、13题为负面陈述,反向计分;第2、4、5、7、11、12题考查对生生关系的满意度,第1、3、6、8、9、10、13题考查与中国学生的亲密度——笔者注),说明其在生生关系上的适应情况一般。其中,东南亚留学生对生生关系满意度的得分均值为3.28,与中国学生亲密度的得分均值为3.15,说明生生关系的亲密度低于满意度。

留学生缺少与中国学生交流的机会可能是说明亲密度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高校出于方便管理的理念,常常将留学生的居住和学习与本地学生分开,比如建筑独立的留学生公寓楼、分班教学。另外,许多东南亚留学生汉语、英语水平均不高,他们很难与本地学生深入交往。国际关系不稳定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东南亚学生与中国学生之间的交往。

四、学习适应存在的突出问题

综合上述四方面反映出的问题,东南亚留学生学习适应性存在的难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语言冲击

语言障碍会给初来中国的留学生带来巨大冲击。这里说的语言不仅指“语言习得”,还包括“新文化运用语言的独特的方式”。除专业术语令人望而生畏外,当地方言、网络词汇和流行词汇的迅速产生和更新,也让留学生无法加入本地学生群体。“语言帮助一个人构建他的身份,使他在被一个群体接受的同时被另一些群体排斥在外”。语言不通更加重了东南亚学生对“留学生”身份的认同,从而不自觉地在自己与本地学生之间划出界线,使他们在课堂学习和课外生活中都成为了一个孤立的群体。学习语言障碍可能会随着在所居国逗留时间的增长而减少,但却很难完全消失。语言障碍将会造成沟通障碍,是延缓整个文化适应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社会偏见

广西的经济发展刚刚进入快速轨道,社会文化的开放度不高,一些院校的师生对外来文化和外国人缺乏了解,存在着偏见。偏见是“一种深藏着的针对某一群体的负面情感。这个情感会引起愤怒、恐惧、厌恶和焦虑”。采访中,一些中国学生流露出东南亚留学生的偏见,如“素质不高”、“太开放”。当偏见变为负面思维定式,就会阻碍他们与留学生的交往。还有人反应女留学生在宿舍里备有电棒,则从侧面看出了留学生对当地人或是生活环境有强烈的不安全感,甚至可能产生恐惧心理。上述两种情况都会增加留学生在异国的生活适应性的难度。

(三)文化价值观的冲突

文化价值观的冲突是造成之前讲述的双方在教学环境、课堂活动不适应、师生间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原因。由于英语一直是中国外语教育的主体,相较于对西方文化的耳熟能详,中国师生鲜有知道东南亚国家文化礼仪的。一些中国老师、学生在肢体动作和谈话中冒犯了东南亚国家的学生却毫不知情。另一边,东南亚学生对中国、中国文化的认识多停留上一些社会表象上,又喜欢拿中国和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使他们产生了对中国的误解。

五、建议

2014年,留学生为美国经济贡献了80.4亿美元,为澳洲经济贡献了157.4亿元。可见留学生教育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因此,各院校应该关注留学生在中国的学习生活情况,做好各项工作,帮助留学生早日适应当地的学习和生活。从这次研究调查到的情况表明,东南亚留学生虽然对广西高校的学习生活基本满意,但在增加与当地师生交往和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了解两方面还有很大的需求。对此,笔者建议加强各方的跨文化交流培训。校方不仅需要提供留学生入学时的学前指导和教育工作,使他们对所在院校的生活环境、教学方式、管理制度有充分的了解,还应进行长期的文化导入,加入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体验活动,如长期开展文化研讨活动;举行踢毽子、绘中国画、制陶器等文化体验活动;鼓励创立文化交流协会,让留学生加入学生社团。以广西大学为例,可以“泰语协会”为桥梁,建立起较为成熟的一对一互助交流。通过长期的文化导入,留学生学会以跨文化的角度来正确认识中国,进而提高中国的国家形象。另一方面,也要提高本地师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中国师生需要意识到,即使是在自己的国度,也需要具备全球视野,掌握一定的跨文化交际技能。

【参考文献】

[1]“双十万学生交流”在中国与东盟间建起一座“人文桥梁”[EB/OL].(2011-08-18)[2014-05-24].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011-08/18/content_23496218.htm

[2]王建电.从多维角度对2+2项目留学生在美国校园文化学习适应的研究[J].语文学刊,2010(12)

[3]陈雪琴.浅谈学习适应能力与华裔留学生管理[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10)

[4]肖耀科.陈路芳.在中国的东南亚留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对广西民族大学东南亚留学生的调查[J].东南亚纵横,2012(5)

[5]周敏波.东盟留学生跨境适应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广西高校为例[D].南宁:广西大学,2012

[6]程莹.广西东盟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基于U曲线理论不同阶段的分析[D].南宁:广西大学,2012

[7]贺平,青松.越南留学生在中国经历的“文化冲击”现象研究——以西南交通大学越南留学生为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0(3)

[8]朱欣.对越南留学生学习适应性调查及教学管理对策[J].高教论坛,2009(4)

[9]林秋美.在厦印尼留学生适应性及学习情况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4

[10]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11]霍尔·E.无声的语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2]胡氏清玄.从多元文化的视角研究广西大学东南亚留学生课堂的文化冲突[D]. 南宁:广西大学,2011

[13]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14]萨莫瓦尔,L. A.波特,R. E.麦克丹尼尔,E. R.跨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广西大学大学生实验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训练基金资助(SYJN20130820)

【作者简介】柯 威(1980-),女,湖南常德人,硕士,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研究、英语教学;王毅凤(1991-),女,瑶族,广西贺州人,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学生。

(责编 何田田)

猜你喜欢

学习适应性广西高校跨文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大学英语FCM学习适应性干预策略研究
浅析中职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及对策
论广西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广西高校图书馆网上资源荐购服务调查与分析
大学新生数学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