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脸》教学实录及评析

2015-05-12王玲湘胡兰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花脸冯骥才爸爸

王玲湘 胡兰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买花脸”“演花脸”等相关段落。

2.品析领悟“语言就是画面”的表达特点。

3.体会童年“放胆去闹”的自由与快乐,引发对留住童年的思考。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学,质疑导入

师:同学们,听过著名词作家阎肃爷爷创作的《唱脸谱》吗?那熟悉的旋律、节奏鲜明的锣鼓点儿,是否让你联想起京剧舞台上演员的一招一式呢?(播放《唱脸谱》片段,生专注地听、看。)

师:仔细听,认真看,你都看到了哪些脸谱?

生:窦尔敦、关公、曹操、张飞……

师:在赏着脸谱、听着歌声中,让我们走进冯骥才先生的《花脸》。(板书:花脸)

师:冯骥才文中的花脸与《唱脸谱》中的花脸一样吗?它指什么?请打开预学单,依据文本的语句作解释。

师:相信高年级同学的预学不仅仅停留在这里。继续聊聊,课文围绕花脸写了哪几件事?

生1:课文写了买花脸、演花脸。

生2:其实还有闯祸。

生3:我觉得闯祸可以改成撕花脸。

师:当然,初读后,你们也一定有自己的疑问。“学贵有疑”,就让我们一起来聊聊问题。

生1:为什么不以“过年”为题,而是以事物命题?

生2:什么叫祖传的经验?

生3:为什么二姑拍手一说,爸爸就不打“我”了?

生4:我想知道文中的有限的自由是什么?

生5:男孩子都喜欢放鞭炮,“我”为什么偏偏喜欢花脸?

……

师:同学们提问的角度很多,有些同学是从内容上提问,其中像二姑一拍手,爸爸就不打“我”了,其实与中国人过年的文化有关,有些是从表达目的上,有些是从表达方式上,还有关注细节方面的。很多问题与“花脸”有关,就像这位同学一样(指生5),于是,我们就从为什么偏偏喜欢花脸入手,展开研究。

二、共学花脸,言意兼得

1.走进“买花脸”。

师:几十种花花绿绿的花脸中,“我”为什么偏偏喜爱这个花脸?

生:这个花脸好特别。

(师课件出示:这花脸好大,好特别!……看得我直缩

脖子。)

师:跟别的花脸不一样,这是谁的花脸?

生:关羽的。

师:谁能简单介绍关羽?

生1:他是三国中的大英雄。

生2:他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结拜为兄弟。

生3:关羽的武器是青龙偃月刀。

师:英雄威风凛凛、盛气凌人的样子,文中有一个四字词语,叫——

生:咄咄逼人。

师:咄咄是个叹词,表示惊奇的声音。

(师拟“咄咄”声,生不由自主地模仿。)

师:这咄咄逼人的样子,谁能读出来?

(一生读)

师:崇拜英雄,是你们的天性哦,谁还想读?

(一生读)

师:那样浓那样鲜亮的色彩,真神气呀。通面——

生:赤红。

师:颜色不够浓烈,一双——

生:墨眉。

师:头上边突起一块——

生:绿包头。

师:带上这花脸,你俨然就是小关公啊。看这眼角,那叫——

生:雄俊地吊起。

师:几分英气、几分威严。尤其是脸下边的胡须——

生:是用马尾做的很长的胡须。

师:关羽的胡须,二尺多长,铺满胸膛,根根墨黑,好好捋捋,脸下边——

生:是用马尾做的很长的胡须。

师:单个看也就罢了,偏偏放在其他花脸中。你看,别的花脸愣头愣脑,而这花脸——

生:这花脸好大,好特别!

师:别的花脸傻头傻脑,而这花脸——

生:通面赤红,一双墨眉,眼角雄俊地吊起,头上边突起一块绿包头,长巾贴脸垂下,脸下边是用马尾做的很长的胡须。

师:别的花脸神头鬼脸,而这花脸——

生:虽然毫不凶恶,却有股子凛然不可侵犯的庄重之气。

师:色彩、样子、对比,作为画家的作家,他的语言就是画面。(板书:语言就是画面)这咄咄逼人的英雄关公,又怎能不让小男孩喜欢?

2.走进“演花脸”。

师:为什么作者偏偏喜欢这个花脸?我们还可以从演花脸中发现。

(生自由读:我手握大刀……“哧溜”一下滑到底。)

师:从哪儿感受到的?

生1:我从第一句话,“他摇晃着肩膀”,很威风,孩子在家长面前不可能很威风,一般都是乖巧可爱的,他今天就很威风,放胆去闹了。后面“憋足嗓子”可以看出来他声音特别大。

师:联系自己,你平时也不敢,是吗?“憋足嗓子”,多会抓词啊。

生2:从第10自然段,他从圆木上滑下来能看出他是放胆去闹,因为平时他不会从圆木上滑下去,那样很危险。

师:你做了一个对比。

生3:我从“大刀呼呼抡两圈”,“呼呼”说明刀抡得特别快。

师:还有声音呢。

生4:第8自然段里“摆了个张牙舞爪的架势”中的“张牙舞爪”,显示出了他特别放胆去闹,平常是不敢在家里摆张牙舞爪的架势,他还把大刀呼呼抡两圈,完全显明了他放胆去闹。

师:高年级的同学,就是这样抓住不同的词语来感受的。既然是演花脸,那我们就来演演怎么样?哪个同学来试试?请一位男同学。请一个同学给他读一读。

(一生读,一生表演。)

师:演得怎么样?根据文本的语言评一评。

生1:他演得挺好的。

生2:他呼呼的动作做得十分逼真,敢放开了去做。

师:我也想采访一下,你演的是谁啊?

生:我演的是作者扮关羽的时候。

师:演的是关公。关公是什么人?

生:是一位武将,是一位大英雄。

师:谢谢你。男孩子们是不是从小都崇拜英雄,都有英雄梦?还记得吗?其实上节课就看到了描写关公花脸的那些词语。男同学来读读,看你是不是有那种感觉。

生(男):咄咄逼人、神奇、凛然不可侵犯、威风十足、威壮不凡、庄重之气。

师:现在你们都是大英雄了,有什么感觉?

生1:感觉自己很威风。

生2:觉得自己很厉害。

生3:觉得自己仿佛成了

关公,有威武不凡、不可侵犯的

感觉。

师:好啊,那就把这种感觉都带进去。看过京剧吗?还得有亮相哦。我们分组练一练,一个同学演,一个同学读,怎么样?

(各组练习)

师:好,哪组上来试试?这回老师可给你们配上了行头哦。你们这一组上来吧。这是青龙偃月刀,还给他配上花脸。其他人愿意配的,一起来。

(小组1表演)

师:好啊,这样的亮相,这样的神气,哪个组还愿意试一试?自己选一句在组里演起来吧。

(小组2表演)

师:好,还想往下,那第二句、第三句我们一起来读,一起来演。

生(齐):我愈发神气……“哧溜”一下滑到底。

师:上节课我们就说了,这位作家也是一个画家,我们根据他的语言就演出画面来了。这么读着、演着,语言就展现出来了。(板书:语言 画面)

3.走进“闯祸”。

师:我们继续去感受作者是怎么用语言展现出放胆去闹的画面的。我们平时闯祸发生的时间可能是几分钟甚至很短的一瞬间。可是你们看,作者的语言、文字短吗?

生:不短。

师:那他的文字里都藏着哪些画面呢?我请五位同学来读一读。高年级的同学不动笔墨不读书,其他同学拿起笔。每一句展现了什么画面,你用文中的一个四字词概括一下,给画面题词。

生1(读):下午,又有来客进入客厅,妈妈一喊我,我便跨上楼梯扶手飞骑而下,呜呀呀大叫一声闯进客厅,大刀上下一抡。

生2(读):谁知用力过猛,脚底没根,身子栽出去,“叭”的一声巨响,大刀正砍在花架上的大瓷瓶上,哗啦啦粉粉碎。

生3(读):只见瓷片、瓶里的桃枝和水飞向满屋,一块瓷片从二姑脸旁飞过,险些擦上了。

生4(读):屋内如淋急雨,所有人穿的新衣上都是水渍。

生5(读):再看爸爸,他像老虎一样直瞪着我,哎哟,一根开花的小桃枝迎面插在他梳得油光光的头发里。

师:来看看,交流一下,聊聊,第一句是什么画面?

生1:闯进客厅。

生2:飞骑而下。

生3:呜呀呀大叫一声。

师:咱们就用其中的一个给他题题词——飞骑而下。第二句呢?

生:我是把两个词合在一块儿,身栽瓶碎。

师:我们俩是知音。的确,可以这么合一合。那第三句呢?

生1:我觉得第三句应该是飞向满屋。

生2:险些擦上。

师:行啊,可以用你的,也可以用瓷片飞过。第四句大家一起说,叫——

生:如淋急雨。

师:好啊。第五句可有难度了。这个场面叫——

生:我是把几个字结合在了一块儿,桃枝迎插。

师:这个真有意思,抓得很好,叫迎插。是的,我看到也有几个同学这样写。有意思。你看,整个这么长的文字中藏着五个画面,叫——

生:飞骑而下、身栽瓶碎、瓷片飞过、如淋急雨、桃枝迎插。

师:那作者又是怎么写的,怎么表现放胆去闹的画面的?你挑一个画面谈谈。

生:我想说的是第五句话,他说再看爸爸,他像老虎一样直瞪着我。刚才爸爸还对自己改变了印象,但因为他闯了一个大祸,所以他爸爸就像老虎一样,有些凶狠,还有些恐怖,像要把他吃了一样瞪着他。但是他把大瓷瓶打碎了,一枝开花的小桃枝还插在爸爸的头上,爸爸当时很严肃,但是头发上还插了桃枝,他爸爸连桃枝都没有发现,就板着脸看着自己的孩子。

师:很多同学都觉得这个特别有意思,都笑了。刚才我记得也有同学对这句有疑问。就读读这一句。你们想想,爸爸平时是怎么样的?

生:平时就比较严肃,但现在非常生气。

师:严肃的爸爸,此时如此生气,像老虎一样瞪着,还有迎插,所以现在看着爸爸,他觉得非常——

生1:滑稽。

生2:搞笑。

师:从这里我们感受到,放胆去闹可不一样哦。那带进去读读。

生(读):哎哟,一根开花的小桃枝迎面插在他梳得油光光的头发里。

师:把这个画面展现在

你脑中,我们也送进去。再看

爸爸——

生(读):再看爸爸,他像老虎一样直瞪着我,哎哟,一根开花的小桃枝迎面插在他梳得油光光的头发里。

师:谁还能说说?

生:我可以从第一句话的“呜呀呀大叫一声”看出来,因为他平时在家里的时候,他爸爸那么严厉,他肯定不敢大叫一声闯进客厅,所以我觉得他这次闹得有点过分了。

师:他关注了一个声音,呜呀呀。仔细找找,这里面的声

音还不少啊,除了呜呀呀还有

什么?

生:叭、哗啦啦、哎哟。

师:连起来读读。

生:叭、哗啦啦、哎哟。

师:我能把这些声音拿掉吗?

生:我认为不能拿掉,因为拿掉描写声音的词后不生动,让人感觉他不是特别地放胆去闹,只是小小地、出格地。

师:听明白了吗?有声音更有画面感,那就听你的,把声音送进去,请你来读一读,读到声音的时候,咱们一起来。

生:(齐)下午……一根开花的小桃枝迎面插在他梳得油光光的头发里。

师:掌声送给自己。就是这样,语言就是画面,让我们好好感受放胆去闹。

三、思辨升华,拓展阅读

师:难怪冯骥才会这么写,“从这事,我悟到一个祖传的经验——”

生(齐):从这事,我悟到一个祖传的经验……这便是所有孩子都盼望过年的更深一层的缘故。

师:读到这里,你说说祖传的经验是什么?

生:祖传的经验我觉得应该是很多小孩儿过年时放胆去闹,闹到疯了,就受到惩罚的经验。

师:他还没明白,需要同学帮助一下。什么叫祖传的经验?帮帮他。

生:祖传的经验就是祖宗传下来的经验,过年这几天,孩子们就可以放胆去闹。

师:听他回答我知道了,那叫祖宗传下来,几年是这样,几十年、几百年、上千年都这样。一年之中——

生(齐):一年之中唯有过年这几天是孩子们的自由日,在这几天里无论怎样放胆去闹,也不会立刻得到惩罚。

师:我明白了,那爸爸、爸爸的爸爸,小时候也是这样子的吧?一年之中——

生(齐):一年之中唯有过年这几天是孩子们的自由日,在这几天里无论怎样放胆去闹,也不会立刻得到惩罚。

师:听了你们这样读,我似乎明白了,那爸爸、爸爸的爸爸,小时候正月初一如果打碎花瓶的话,过了正月十五就会怎么样?

生1:被狠狠地惩罚,新账旧账一起算。

生2:我觉得可能会被死揍一顿。

生3:还会把花脸撕碎,加倍算账。

师:所以,冯骥才接着写道——

生(齐):当然那被撕碎的花脸也提醒我,在这有限的自由里可得勒着点自己,当心事后加倍算账。

师:有限的自由,还得勒着点自己,你们愿意吗?

生:不愿意。

师:那有限的自由里,为什么要勒着自己呢?难道“我”错了?究竟是谁错了呢?小组讨论讨论,注意利用你们的学习单。

(小组讨论)

师:小组里很热烈。我们一块来分享。

生1:我们组有两种意见。一个是“我”没有错,爸爸错了。我认为,“我”和爸爸都有错。“我”错了,是因为虽然爸爸没有提醒“我”,但“我”放胆去闹也是我的不对。爸爸不对是因为就算再严厉,也不能死揍一顿。

师:我听着似乎有点道理。

生2:我们小组一致认为爸爸没有错。因为爸爸和妈妈给了你一个范围去闹,给客人表演,一起来高兴高兴,但是爸爸妈妈没有支持你去犯错,支持你去闯祸。既然打碎了一个大花瓶,就一定是有错的。因为是打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爸爸妈妈没有允许你去打碎。所以我觉得孩子有错,爸爸没有错。他打碎了可能是在市面上卖几十万、几百万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东西,是花重金买来的,或祖传的,这个玩意儿打碎了得到的应该不是一点半点的惩罚。所以我觉得爸爸没有狠狠地把他打个半死都已经是非常幸运了。

师:看来你平时是一个乖儿子。还对家里的花瓶做了理性的估价。你同意吗?

生3:我不赞同这个观点,我认为“我”是对的,因为在这几天里家长并没有提醒我不要这样放肆,而且在文章中也说到了,爸爸对“我”另眼看待了,证明家长是支持“我”的,支持“我”去演花脸,好得到客人的掌声,来招待客人。

师:多会从文本里找理由啊,你看爸爸开始的时候另眼相看,妈妈还夸“我”呢,没给“我”提醒,有道理。你呢?

生4:我觉得“我”和爸爸都没有错,因为过年这几天可以适当地闹闹,平时都是很拘谨的,唯有过年这几天可以开心地玩。爸爸也没有错,如果天天这么放肆的话,那真的管不了了。

师:我知道大家还有很多很多话要说,其实听到这儿,我也觉得对于儿子来说,童真是没有错的;对于爸爸来说,成人有规,他也没有错。我想,争论也罢,说也罢,聊到这,你也一定想表达,无论是对文中的“我”、爸爸,还是童年。拿起共学单,写下来。

(生写)

师:来,咱们一块来交流

交流。

生1:我想对爸爸说,我们固然会犯一些错误,可是童年的时光一去不复返,我们应该珍惜童年这真实和充满快乐的时光。

师:理解是一种幸福,被理解也是一种幸福。

生2:我想对童年说,童年是人生中很重要的阶段,它是自由和快乐的,是游戏的天堂。

师:说得多好啊,有哲理!“游戏的天堂”,还有人说“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生3:我想对爸爸说,童年一去不复返,却有很深的回味,留下快乐比留下痛苦好。

生4:我想对“我”说,童年是一个重要的阶梯,不用害怕闯祸,这只是童年中一个小小的插曲。

师:我相信还有很多很多,谢谢你们,你们用小读者的方式,读懂了冯骥才爷爷的心,其实,冯骥才爷爷就说过这样的话。他的写作就是——

生:人为了听见自己的心才写作。

师:冯骥才爷爷作为画家,他还有一句话——

生:为了看见自己的心才

画画。

师:插图是课文的眼睛,插图也是文章的眼睛。知道吗?冯骥才爷爷也为《花脸》画了一幅图,他自己的画,想看吗?

生:想。

师:题目就叫《寻觅》,那他又在寻觅什么呢?

生1:寻觅童年。

生2:寻觅童年那些美好的回忆。

生3:寻觅快乐。

师:真好,原来语言与画面之间共同的通道就是——

生:儿童。

师:就是——

生:自由。

师:多好啊,同学们,原来自由、快乐就是儿童的解读,就像巴尔扎克说的那样——

生(读):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懵懵懂懂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

师:一起读,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

生:一股强烈的欲望。

师:这强烈的欲望,不就是你们想展现的自由、向往的自由吗?小说《魅力》、电影《美丽人生》又是怎样展示童年,带给我们对童年怎样的思考呢?那就让我们带着对童年的思考走出课堂。同学们,下课。

【评析】

播下一粒“留住童年”的种子

——观《花脸》课堂教学所感

从教师到教研员,从中学到小学,从农村到省城到京城,始终站在课堂里的著名特级教师王玲湘,用自己的言传身教诠释着她所主张的“生长语文”的核心理念:在生活化的听、说、读、写语言实践中,整合课内外资源,构建“言”“文”共生的生态课堂。

这节《花脸》首先体现出的是王老师对于语文学习规律本身的尊重,那就是什么样的文章便还它什么样的味道。身兼画家和作家的冯骥才,其写作的特点之一,就是语言的画面感,其绘画与文学在散文里得到了无痕的融合——满篇语言都是画面。《花脸》可以看作是关于“童年”放胆去闹的连环画:画面里色彩渲染的英雄凛然正气,画面里线条勾勒的小男孩的神气与父亲的滑稽。然而,画面与文字的联系该怎样让学生体验到呢?王老师特别擅长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加以体验,学生通过看插图、听音乐、朗读、表演等多种形式,将文本的世界与个人生活的世界建立联系,体验到冯骥才用自己的如花妙笔,不仅描绘出充满童趣的画面,更隐含着作者对童年的思考。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语言、思维与精神共同成长,从而创造出“言”“文”共生的课堂。

“言”“文”共生的课堂,需要学生自主体验、自我生成,切忌生硬灌输。怎样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乐于探究,实现生长?质疑,以及由质疑所引发的顺学而导可以说是本节课的第二个亮点。教师在学生预学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学生的疑问,并将学生的疑问恰当整理、分类处理,选取学生质疑比较集中的核心问题作为共学环节的主问题。这样的设计,将传统语文课上教师以自己提出的核心问题占据课堂的方式彻底颠覆。同时,对于除了核心问题以外的学生的其他问题,王老师避免了只问不答、有问忘答、问此答彼的弊病,将其编织在教学过程的适当环节中。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解决的是自己和同学提出的真问题,于是语文的学习便成为创生意义学习,而唯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属于童年的课堂。

特别是到清华附小之后,王老师受清华附小校长、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主题教学”的影响,开始深入地思考自己课堂的走向。于是,“情感·思辨”成为她课堂的主线。课堂上随着文章的理路,学生感受到童年的情趣与无奈。同时,教师由学生的发言和质疑引发的追问:“那有限的自由里,为什么要勒着自己呢?难道我错了?究竟是谁错了呢?”激发学生无限的关于童年的思考:自我的与他人的、昨天的与今天的、实在的与想象的……学生在对于儿童与成人、自由与约束的思辨中达成了与儿童世界的互通、与成人世界的和解。

也许,关于童年,关于童年的自我认识,一堂课的“整合”只能是播下一粒种子。但,我愿以王老师的这节课与老师们分享:每天都怀着对儿童天然的虔诚,让儿童把天性中的声音和形态表现出来,这才是真正的“生长语文”。

(胡兰工作单位: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花脸冯骥才爸爸
冯骥才的天津味道
花脸
花灯和花脸
冯骥才:关于文人画史的思辨
花脸一朵朵
冯骥才携新书亮相全国书市
我和爸爸
爸爸
爸爸冷不冷
可怜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