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灵动艺术

2015-05-12蒋晓路

科教导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语言魅力教学艺术

蒋晓路

摘 要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艺术可以让小学生感受到教材中语言的魅力,让小学生在“慢艺术、不可低估儿童和否定性评价中受益,在走进文本和情感共鸣中,表达自然,有审美移情的态度。

关键词 教学艺术 语言魅力 表达自然 审美移情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2.068

Smart Art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JIANG Xiaolu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0)

Abstract Rural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can make students feel the charm of the art in language teaching, so that students benefit from the "slow art, children should not be underestimated and negative evaluation, the entered text and emotional resonance, the expression of natural, aesthetic empathy attitude.

Key words teaching art; language charm; natural expression; aesthetic empathy

1 对话关键词,运用对比法

关键词语是小学语文课文的眼睛,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一页“窗户纸”,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为孩子“捅破”这页“窗户纸”,和学生一起透过这页“窗户纸”,运用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开挖词语的深度,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够使关键词语在学生头脑中运动起来,这是关键词语教学的魅力。由于小学生受认知水平所限,较难感受到课文表现的情感,那么对比法就成为引导小学生学习课文的“百度地图”。如《丑小鸭》一文中,鸭子欺负丑小鸭都会用一个关键词,那就是“啄”,可以让小学生有感情的读课文,认真体会鸭妈妈的“啄”和其他鸭子的“啄”有何区别。正如在学校,同学欺负你的“打”字和犯错被爸妈惩罚的“打”字区别在哪里?有学生就说,爸妈的“打”和鸭妈妈的“啄”都表现出疼爱之情,“我”妈打我都是在“我”屁股上轻轻地“打”,正如文中鸭妈妈轻轻地“啄”一样,都是对孩子的爱;而同学的“打”就是讨厌的“打”,正如文中其他鸭子狠狠地“啄”一样。丰子恺认为,对于一只苹果,不要专念其为几个铜板一只的水果。①文中的关键字我们不要专念表面,而要念其背后的情味。在散文《秋天的思念》一文中,史铁生勾勒出儿子的形象是:“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的形象是:“这时,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我的动静。”让学生找出关键词“悄悄地”并细细品读,将“甜美的歌声”与“摔向四周”对比,将作者的“高调”反应与母亲的“低调”反应对比,语言凝练优美,富有节奏感,将母亲对儿子深沉的母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学生找到关键词,对比不同之处后,再让小学生有感情地读一遍课文或文字,笔者明显发现比第一遍读得要有进步。让小学生细细品味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看到“窗户纸”背后的“美景”。关键词语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让小学生发现课文中关键词语的美。对比,学生容易掌握的简单方法,却让小学生满怀新鲜感,内心充满乐趣。

2 对话举象造境,运用图形法

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和符号转化为小学生易于接受的图形语言,能帮助小学生建构清晰的文字形象,可将学生置身于语言文字和符号精心营造的情境中,让小学生感受到文字和符号背后的语言魅力。如小学低年级的古诗《锄禾》,教师出示中午太阳当空图、禾苗图、瘦弱农夫图,让学生由中午太阳当空图了解“日当午”的诗意;由禾苗图联想到叶子,继而了解“禾苗”的意思;由中午太阳当空图和瘦弱农夫图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意。画中的太阳和农夫与学生脑中的辛苦联系起来,辛苦也是这首古诗的诗眼所在,让学生感受辛苦,“辛苦”一词成为立体的词,带有温度的情感词,让学生品尝“诗味”,感受文字美。

3 课堂教学中的“慢”艺术

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离不开一个“慢”字,教师让学生慢慢说,慢慢去听,舍得给小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时间。笔者曾经教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语文课,一篇学生日记中的话至今历历在目,学生写道:“我认为,我的答案是真实的,但是不按着老师的思路去说,我就会成为不听话的孩子,老师会不喜欢我的。”教师有时候也会让儿童自己表述对问题的看法,但倾听的耐心度不够,会有忽视儿童的嫌疑。如在《詹天佑》這篇老课文中有一句:“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教师让学生自己解释“毅然”的意思,有学生说是“斩钉截铁”,有学生说是“毫不犹豫”,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应该把“毅然”换成“稍加犹豫”,顿时一片质疑声,许多同学认为一个爱国工程师不可能犹豫的,但老师认为该生很有思想,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应该慢慢地听他表述。他认为,修铁路的地理环境差,当时清政府统治的中国,技术落后,缺乏修建铁路方面的人才,外国的专家也是犹豫不决,詹天佑应该会稍加犹豫,但是稍加犹豫之后会毫不犹豫,因为他是热爱国的工程师。小学生(下转第162页)(上接第138页)敢于说出不同的声音,教师不应以背离“预定轨道”而打断,而是要慢慢听学生说完,让表达真实可靠的想法,唯有学生真实可靠的自然之美才更具有生命活力,更易感染师生,撞击师生的心灵。

4 不可低估儿童

语文教学中要有一问:把学生摆在了什么位置?摆正学生的位置,源于教师正确地认识小学生。教师可能主观地认为小学时期的学生尚处在形象思维在占主导地位的时期,认识和理解能力不够成熟,也就忽视了小学生对课文的情感感受能力已经超越了形象思维的范围。其实当小学生已经面临着同学情和朋友情的困惑,他们简单思想中“情”的分量远大于成年人。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去年的树》一文中,江苏的周益民老师是则引领孩子想象小鸟的眼神、体会小鸟的心情:师:如果你就是树根,你就是大门,你就是煤油灯旁的那个小女孩,看着飞来飞去的鸟儿,你看着他,静静地看,你是否注意了她的眼睛?那是一双怎样的眼睛?那眼睛里又流露着怎样的目光?大家默读第5~17自然段,想一想。生:我看到鸟儿湿漉漉的眼睛,流露出焦急的目光;生:我看到她那悲伤的目光,因为好朋友马上就变成灰烬了。②可以发现,小学生已经“品尝”到伤感的“苦咖啡”,这或许比我们低估儿童,把生死不渝的友情直接“灌给”学生要好些,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味到伤感的美。

5 在课堂教学中添加否定性评价

课堂评价包括教师对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态度、作答时的语言表达情况等进行的评价,一般情况下,我们比较提倡肯定性的评价,对孩子进行赞赏,以鼓励他们积极学习。在不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的情况下,适当地运用否定性评价能给课堂添加趣味,在否定中由肤浅走向深刻。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文中有鲁迅先生“笑谈碰壁”,对于这个词语,有学生认为是光线较暗,根本看不见,所以碰壁了。这种观点明显只是从字面意思去理解,不够深刻,这时教师给予否定性评价,教师问学生:“按照这种观点,鲁迅的面部岂不是要碰歪了?”此话一出,学生会意识到自己的理解有些肤浅,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当时的历史背景進行思考,,通过教师的介绍,学生知道了深刻含义是指当时社会的黑暗。教师的追问,让学生思考由表及里,学生头脑中的有意义思想自然在舌尖上行走。

6 走进文本,情感共鸣,表达自然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学生为本,把课堂的一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与课文中的人物角色进行对话,这样学生经过潜心阅读,获得属于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月光曲》一文中,描绘着兄妹二人深深手足情和盲少女对音乐的无限热爱,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情感,是本课教学的关键点之一。笔者发现,课文的第3段中有兄妹二人的对话,正好吻合这一关键点,所以笔者首先引导学生一字一句地分析,并让学生朗读,虽然学生也很积极,但是课堂中却没体现出“情味”。在文学艺术中,真与自然是意境美的基本标志,意境标准的基本要求。③之后笔者改变思路,直接让男女同学结成“兄妹”,分角色读课文中的对话,注意课本中的对话描写,体会兄妹之间的真情,最后教师问“哥哥”,你听到“妹妹”这样懂事的话,你有何感想;问“妹妹”,你真的是随便说说吗,为什么;问大家,贝多芬又如何感想。教学开始的片段之所以没有“情味”,是因为缺乏移情,移情让学生自己仿佛进入了文中的兄妹角色,和文中思路产生共鸣,进入审美欣赏状态。审美中移情现象的产生,乃是由于我们在面对外部世界的时候,我们是持了审美的态度,这样我们就能在自己心中最直接地体验对象世界的生命。④

注释

① 丰子恺.丰子恺集 [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93.

② 陈莉.多元有界:文本细读之《去年的树》[J].小学教学:文本解读,2011(9):13.

③ 聂振斌.王国维美学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36.

④ 潘智彪.审美心理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151.

猜你喜欢

语言魅力教学艺术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魅力摭谈
论小学数学课堂上的趣味性教学
给国际象棋语言插上灵动的翅膀
幼儿园老师的语言魅力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简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互动的艺术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