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的现状调查与对策
2015-05-12莫迟
莫迟
摘 要 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的多变性与多样性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本文根据90份问卷对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的现状及特点进校调查研究,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对策,以期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在社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生流动党员 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3.091
Investiga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Flow
Party Members and Countermeasures
——Take Hotel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Tourism College of Zhejiang as an example
MO Chi
( Tourism College of Zhejiang, Hangzhou, Zhejiang 311231)
Abstract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arty flow members' variability and diversity is a prominent issu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party building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at appears,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90 questionnaires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flow of party members into the school survey study proposed to further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party's student mobility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exemplary role in the flow of party members in society.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 flow party members;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1 學生流动党员的类型
根据高职院校现状,学生流动党员可以大致分为以下4种类型:一是进行国内教学实习半年(含半年)以上,且实习地远离学校,无法正常参加学校组织生活的学生党员;二是出国(境)学习、实习半年(含)以上,党组织关系保留在学校党组织的学生党员;三是毕业后暂时未落实工作单位,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了暂缓就业和户口、档案手续暂时保留在学校的学生党员;四是由于各种原因暂时未能办理组织关系转出手续,如出国(境)实习期限未满或“隐性党员”(不愿或不敢亮出党员身份,或因组织关系难于转移而不能亮出党员身份,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①等,经个人申请学校组织部批准,组织关系仍保留在学校党组织的毕业生党员。
2 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的特点及现状调查
2.1 学生流动党员的特点
高职院校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强化与社会的衔接等,多采用“2+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有长达一年时间在校外实习,占据大学生涯的1/3时间,因此在外流动时间长,且实习单位地域分布广,岗位多样化,不利于管理培养。此外,学生党员党龄较短,大多处于预备考察期,因而组织观念、理想信念、党员意识等容易淡化。优点是年轻,乐于并易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在实习岗位上,专业基础扎实,学习能力突出,往往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胜任所从事的工作,从而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2 学生流动党员的现状调查
为进一步掌握学生流动党员在外实习过程中的现状情况,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系对110余名学生党员展开问卷调研,调查对象为完成一年实习经历的学生党员,共回收有效问卷90份。通过问卷调研整理,结合座谈交流等实际情况,得出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现状如下:(1)对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组织制度不健全,管理模式相对落后。近年来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扩大,学生党员队伍也在日益壮大中,但学校缺乏为流动党员专项设置的教育管理机构,没有形成科学完善的组织制度,容易造成对流动党员管理的忽视和脱节。尤其在顶岗实习阶段中,数量大、分布广、流动频繁的特点容易造成党务工作者的畏难情绪,况且缺乏切实可行的教育管理模式,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滞后性与被动性。(2)实习单位类型多样,部分企业党建工作基础薄弱,党员教育管理难以展开。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国有企事业单位实习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对于党组织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如在回答所在实习单位是否建立有党组织;实习期间是否参加过单位的党组织活动、是否有感觉到自己的党员身份;是否因为党员身份而受实习单位特别重视,国有企事业单位实习的学生情况明显好于非公企业、外资企业的学生。因而部分学生党员反映在外实习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对于自身的党性修养有所懈怠。(3)学生流动党员组织观念淡薄。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的党龄短,在校接受党组织教育和培养的时间不长,容易造成组织观念淡薄,个人行为自由化等问题。且问卷调查显示实习期间学生党员接受的教育培训机会大大缩减,这些主观、客观的原因直接影响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与表率作用。在此期间,学生党员缺乏与党组织联系的积极性,个人思想汇报也敷衍了事,为了完成工作量或提高个人专业技能而忽略了自身党性修养和思想意识的提高。甚至有学生党员中途变更实习单位,也不主动告诉学校党组织,导致信息滞后,管理脱节。
3 加强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内容,全国有流动党员350多万名,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是新形势下提高党员质量、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一项重要任务。②结合前期对流动党员的现状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对应措施如下:
(1)建立并完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充分运用现代通信手段,设置灵活多样的组织管理模式。如通过网站论坛、QQ、微信群、校方实习平台等,完善组织管理制度、民主生活制度、学习教育制度、双向联系制度、定期汇报制度等。在离校前,向所在党支部登记自己的去向、实习单位、工作单位、待业地点、联系方式、电子信箱、QQ等个人信息,对出国出境的学生党员要确保能按时召开视频会议。对于未能按时参加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不做党分配的工作的流动党员,应根据党章规定作出相应处理,以保证组织纪律的严肃性。确保学生党员在外期间能接受组织的教育管理。
建立并完善网上党校,组织流动学生党员定期理论学习。丰富党建网站的内容,适时发布相关信息通知,上通下达,及时让流动党员了解学校各项工作进展,关心党员,服务学生,提高学生流动党员的凝聚力。
(2)积极探索流入地与流出地党组织双向共管的新模式。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聘请校外组织员,协助学校共同培养管理学生流动党员。了解学生流动党员思想状况和存在的困难,征求他们对党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对于顶岗实习阶段的流动党员,党务工作者还要主动对接实习单位,保持紧密联系,尽可能统筹实习单位的资源力量,强化校外学生流动党员的考察培养,做好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沟通协调工作,确保正常开展学生党员民主生活会等党务工作,将学校、学生与企业三方有机紧密结合,从而加强三方及时有效地互动沟通,有的放矢地对流动党员进行管理教育。从根本上监督管理学生党员的学习、工作及思想表现,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与温暖,从而不断增强自身的理想信念,充分发挥学生黨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3)提前一步,做好学生流动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源头上抓起,严格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十六字发展方针。在学生党员离校前加强引导,组织相关理论教育,学习并掌握学校关于流动党员的管理制度,填写《学生党员实习手册》。签订《流动党员承诺书》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③同时学习党章,加强党的组织生活纪律、党员责任和义务教育,增强党性观念。无论身在何处,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遵守党的纪律,自觉履行党员义务,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时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好出口关。在外期间要积极主动与学校保持沟通联系,定期做思想汇报。学会充分运用各类载体平台,互通信息,掌握实时动态,做到与时俱进。
总之,加强和改进学生流动党员管理教育,是新形势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还需要党务工作者不断提高认识,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为学生流动党员积极搭建平台,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同时让学生党员感受组织的关怀与温暖,培养思想纯洁、道德高尚的优秀的共产党员。
注释
① 胡海军.亮出“党员”这张“名片”:非公企业“隐性党员”成因及对策[J].企业党建,2006(3).
② 十八大党章学习读本[Z].人民出版社,2012.
③ 张正才.推进地方高校流动党员党建工作机制探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