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化发展实现路径研究
2015-05-12王崇志
王崇志 黄 河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安徽·宿州 234000)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80年代以后出生,户籍还在农村,但没有种过地,早早进入社会,成人后长期在城市务工的劳动者。这一群体的提法第一次出现是在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之后相关学者对此开展多方面的研究,新生代农民工有别于传统的农民工,他们更渴望融入城市,更加谋求职业的发展,是现代化生产的技术工人人力资本的主要载体,更是农民工职业化的重要群体。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迎来新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民工荒”现象,其实质则是“技工荒”,本应成为技工主体的新生代农民工由于知识技能的缺失、职业发展的盲目等原因,无法适应现代劳动力市场要求,这反应的正是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化发展的问题[1]。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化是指进城务工经商的新生代农民工通过自身就业能力和素质的提高逐步向技术工人转化的过程[2]。通过职业化发展,新生代农民工不仅可以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加快融入城市,实现市民化,还有助于我国加快实现城镇化和工业现代化。
一、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现状与特点
(一)人力资本特征
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6894万人,其中,新生代农民工人数为12528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46.6%(见表1)。文化程度方面,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整体高于老一代农民工,尤其是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比例达到33.3%,远高于老一代农民工的比例(14.1%),但也不难看出,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程度仍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阶段(见图1)。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32.7%,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各年龄段农民工接受培训比重均有提高,其中,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占33.4%,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尽管接受过培训的比例有所提高,但整体而言,接受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仍然占少数。
表1 2013年新生代农民工规模 单位:万人
图1 2013年农民工文化程度(单位:%)
(二)就业特征
就业特征关系到一个人及其家庭的社会质量和社会地位,因此,人们一般都向往有个较好的职业[3],根据《2013 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80.3%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外出就业,按照就业的地域分布来看,选择东部地区就业的比例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而中部和西部两个地区的比例则几乎相同(见图2),这一规律也符合劳动力像更发达地区转移的规律。从就业地点的分布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半数以上选择在地级以上的大中城市就业,比例达到54.9%,且与老一代农民工的选择相反。从事的行业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仍然以以制造业为主,比例为39%,其次是建筑业,比例为14.5%,这一比例相较于老一代农民工大幅下降(见表2)。这与朱筱凯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标志着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观念的变化,他们更愿意选择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这些门低、比较干净、技能要求不高的行业[4],虽然这些行业可以使他们短期内成为熟练工,但对于职业化发展和后天个人成长确是不利的。克拉克的研究表明,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专业,当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则会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呈现梯度逐步转移[5],按照这个规律,未来新生代农民工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职业化发展成为必然的选择。
图2 2013年农民工就业地域分布(单位:%)
表2 2013年农民工从事行业分布单位:%
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新生代农民工知识能力不足是内在因素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14年第四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表明,有过半数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有技术等级或职称的要求,比例达到58.2%,而与此对应的,在求职者中具有符合要求的技术等级或职称的有59%,因此,从劳动力的供求对比看,各技术等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可见,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中,技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技能人才、高级技师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分别为 2.78、1.99、1.76、1.61。由此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文化水平不足,加上后天的职业培训不足,使得他们的职业技术等级难以满足企业升级转型的要求,其职业能力与市场所需求的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发生了脱节,这不仅制约了他们的职业化发展,也导致出现了“民工荒”等问题,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6、1]。
(二)社会环境限制是客观因素
社会环境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化发展的影响是无形,不利的社会环境以多种方式阻碍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化发展,一方面,缺乏平等的就业市场,新生代农民工即便是有工作能力,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一些地方保护主的政策规定等因素,用人单位也将他们拒之门外,即便是被招聘进来,也相较于城镇劳动力,缺少职业培训以及晋升的机会,同时还存在着农民工与城镇劳动者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和就业歧视问题,这一系列不利的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化发展的愿望和动力。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工作还没有走上系统化、科学化的道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由政府主导和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缓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现有的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与实际相脱离,即便是专业的培训机构也大多是只是盲目照搬城市职工职业培训的模式,片面追求短期效果,没有顾及到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实际需求,使培训流于形式[7],新生代农民工通过参加教育培训走上职业化发展的道路还十分艰难。
(三)制度不合理是根本因素
制度的建立和创新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制度的缺失将从根本上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同样会影响到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化发展。一方面是户籍制度的影响,由于我国现在实行的户籍制度是城乡二元结构,这使得农民工群体进城后无法与城市居民一样获得平等的身份,进而在社会保障、工资待遇、就业机会、教育培训等方面均得不到公平的资源分配。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虽然在不断完善,但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保障长度还远低于城市居民,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短板,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对新生代农民工也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4],例如国家规定,养老金缴费的金额要达到15年后才可以享受基本养老保险,这对流动性强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讲是不利的,也不具有可操作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农民工参保比例不高的结果。据统计,2013年外出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比例有所提高,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比例分别为 15.7%、28.5%和17.6%,这一比例还远低于城市居民的参保比例,无论是老一代农民工,还是新生代农民工,在从事的各个行业所得到的社会保障情况均不理想,加上相关部门的维权职能发挥不足,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已经成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化发展的障碍。
三、新生代农民工实现职业化的发展途径
(一)新生代农民工要主动进行自我完善
一项对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适应感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生活适应的比率在80%以上,对于自己是城里人的认知程度为8.9%,虽然比例不高,但未来农民工市民化将是发展趋势[8]。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在心里层面首先做好角色定位,认清现状,根据自身知识、兴趣以及就业形势,选择自身适合的职业,将对职业的期望与自身发展和社会现实相结合,避免好高骛远。第二,要提高自我提升的意识,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对于职业培训的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仍然不高[9],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职业培训对于个人职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思想意识上还不够重视职业培训。因此,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要注重对自己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要主动学习,主观上重视对自己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进而提升工作能力和职业自信心[10]。第三,扩大自己的生活圈,转变社会交往理念,在生活中团结同事,在工作中加强合作,可以利用工会、社区等社会团体机构,扩大交际的范围,从而克服自卑心理,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11]。
(二)政府搭建职业教育和培训平台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由于特殊的身份特征,自身的素质高低不仅依靠已有的教育,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培训集成[2]。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培训体系,政府作为整个培训流程的操作者与监管者责任重大[12],各级政府要从宏观调控、安排专项经费、制定惩罚措施、加强监督管理等各方面工作着手,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政策的扶持和指引作用,调整优化职业培训结构,内容和形式的确定要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发展战略[13]。此外,政府也要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和鼓励,提高企业开展职业培训的意识,给予企业更多的鼓励和优惠政策,激发企业开展培训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本着开放的态度,鼓励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到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中来,从而构建起由政府、企业、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新生代农民工组成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化就业体系,规范培训工作,提高培训成效。
(三)完善制度保障
实践经验表明,制度是经济效率提高的直接影响因素,合理的制度安排有利于推动生产要素向边际报酬高的地方流动,进而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14]。因此,实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化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制度的改善和创新,首要的是户籍制度改革,我国对此已经做好顶层设计,在推进落实过程中,应打破城乡分割状态,满足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市民化产业工人的发展要求,实现城乡一体化,促使新生代农民工可以自由迁徙,同工同酬,消除就业歧视,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其次,要创新社会保障制度,不仅要创新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民工也可以老有所依,也要创新和完善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方面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农民工群体的后顾之忧,为此,一方面要从制度制定方面力争更加合理、科学,针对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将其纳入到社会保障网络体系中,例如设立个人账号全网通等。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还要做好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规范管理,对用人单位的履行情况严格监督,加大执法力度,保障各项制度的落实。
新生代农民工将是未来我国实现“新四化”的一支主力军和生力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他们的职业化发展也将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重要动力,这个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新生代农民工等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总体而言,我国对于职业化发展的研究晚于西方国家,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化发展的研究更是还不够完善,还有很多的空间,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还需进一步丰富,但无论如何,在我国不断加大改革力度的宏观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化发展之路将会在更加顺利,职业前景也将更加开阔。
[1]冯虹、沈自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化的困境与出路[J].当代青年研究,2014,(03):5-10.
[2]杨秀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化研究[D].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3]史柏年.城市边缘人—进城农民工家庭及其子女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2005.
[4]朱筱凯.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基于对杭州及周边地区的调查[D].浙江杭州:浙江大学,2008.
[5]马晓河.建国60年农村制度变迁及其前景判断[J].改革,2009,(10):5-16.
[6]黄大伟.城乡统筹发展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7]郑小琴.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现状分析和路径探索[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03):233-237.
[8]朱勇安.新生代农民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9]马世英、崔宏静等.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J].人口学刊,2014,(03):95-106.
[10]张俊.基于心里契约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以山东省内企业新生代农民工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2013.
[11]权立枝,孟瑞红.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韧性及其自我提升策略[J].生产力研究,2013,(03):89-90.
[12]赵苓妃.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湖南省H市的调查与思考[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