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知情共育教学探究

2015-05-11孙波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5年5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策略

孙波

内容摘要:初中语文要通过树立生本理念、挖掘知情因素、遵循教育规律、优化教学方法等途径让要实现“知情合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 知情共育 策略

语文教学要做到知情合一,“知”是“情”的基础,只有建立在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各种情感。“情”是“知”的原动力,能促使认知活动的组织,并对认知结构起关键作用。认知素养和情感素养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知情共育,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以生为本,确立知情共育教学前提

1.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可以传承文化精神、浸润人文灵魂,产生自己的独特体验。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1)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部分教师或为完成讲解,只留有较少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文,或过于注重合作交流,看似气氛活跃,然收效甚微,甚至学生连文章的基本内容都不了解。对篇幅较长的文章,教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读一些重要部分,而对于篇幅简短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反复成诵。(2)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尽信书不如无书。”学生要摒弃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不能成为复制粘贴的机器,要持批判的态度去阅读课文,去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如在学习《社戏》时,看戏时的打瞌睡,足以说明戏并不好看,豆也“不中吃”。而在文章的结尾却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是不是自相矛盾,作者难以自圆其说?其实,通过反复阅读也就不难发现,煮的豆很一般,戏也并不好看,但难以忘却的是与小伙伴们在一起的快乐。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爱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选取科技、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读物,让他们在周记中抒写自己的感受。

二、利用资源,深入挖掘教材知情因素

1.要重视教材,但不能囿于教材。语文教材是规范课堂教学的教学材料,它承载着完成课程目标的使命。教材所选取的篇目大多文质兼美,如《背影》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至亲至爱的感情,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深深怀念之情;从《幽境悲剧》中感受到作者矢志不渝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这些名篇佳作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不能顺从于中考的指挥棒的淫威,一味地根据考纲对文本“去粗取精”。教师要深入研读课文,将自己融入作品之中,感受人间大爱、体味世态炎凉,才能与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

2.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知情因素。教师要在通读教材、解读教材、挖掘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的内涵有更为广度和深度的理解。如在学习《枣核》一文,通过“再三托付”、“托在掌心”等词感受一个美籍华人的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

三、遵循规律,优化知情共育教学环节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选好教学切入点,在重点情节处、描写精美处、主旨凸现处、关键过渡处进行细细品读,如有《背影》中通过父亲为父买橘子时艰难的爬月台的情节,表现父亲的慈爱、艰难和努力,以及他对儿子的深厚感情。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探索,提出统领中心内容的问题,然而引导学生探究,让他们产生质疑,在思考、交流、讨论中解决问题。如在《都市精灵》教学中,教者提出问题:(1)课文都写到了哪些都市精灵?你觉得哪些写得较好?好在哪里?(2)你能有感情地朗读出最喜欢的部分吗?(3)生活在都市里的动物被作者写得如此活灵活现,可见作者丰富的语言功底?你能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吗?(4)作者采用什么样的顺序和方法来组织材料的?(5)作者写都市精灵,从同内到国外,从过去到现在,他对这些变化与不同持怎样的观点?表达了他怎样的感情?

四、优化教法,实现知情共育教学目标

1.激发兴趣,创设情境。教师要通过创设故事情境、问题情境、音乐情境等渲染气氛,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中,教者播放“西双版纳”音乐,提出问题:“听完这一段美妙的音乐以后,你的脑海里浮现了哪些画面?”

2.利用朗读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通过范读,让学生以情寻情,导引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让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3.深入品析,体味情感。教师要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情节对比,感受文章深层内涵,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实现心与心的交流。如《最后一课》通过平时上课与最后一课的对比,烘托出庄严、悲愤的氛围。

总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高举“知情合一”的大旗,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语文的魅力,从而产生美好的情感。

(作者单位:江苏阜宁县羊寨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策略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我的手机在哪?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初中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简析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