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魔戒》系列作品在中国的接受特点

2015-05-11刘雅薇王扶桑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5年5期
关键词:托尔金魔戒接受美学

刘雅薇+王扶桑

内容摘要:托尔金的《魔戒》及其同背景下其他作品所共同构成的中土系列在中国知名度日隆,热度未尝稍退。在传播过程中,接受者接受这一文本的过程颇为曲折,此外在其具体的接受视角上也有鲜明的特色。本文首先尝试厘清该文本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从而以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说明《魔戒》系列作品在中国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展现了怎样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魔戒》 托尔金 接受美学 传播过程

托尔金的作品业已风靡欧美超过半个世纪,从1954年首次推出《魔戒》引发英国文学界讨论到60年代在美国大放异彩,再到2000年被读者评为“千年之书”震惊业界,其影响力至今未见衰退。而随着《霍比特人》系列大制作电影的陆续推出,相信以此为契机,《魔戒》将得以再一次巩固其经典地位,保持热度不退。但是就内地而言,却是直到2002年依据《魔戒》改编的电影《指环王1》引进大陆,托尔金的作品才广为人所知,并随着译林出版社顺应潮流推出了系列作品的中译本而收获首批读者。一时间,“精灵”、“矮人”、“巫师”等等鲜有耳闻的带有鲜明西方传统神话色彩的语汇充斥当时尚未普及如今日的互联网上,模仿之作开始逐渐遍布坊间,甚至引发了一轮“奇幻文学”的热潮。在此最后一部系列电影推出的时间节点,可以说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积淀来梳理托尔金作品在国内的接受问题。

一、接受过程

由《魔戒》改编的电影《指环王》在中国被接受的过程,是一个典型的电影先于原著流行的案例。电影版的第一部于2001年12月在美国首映,2002年4月在大陆首映,其间国内关注度逐渐抬升,尤其是在其包揽奥斯卡金像奖13项提名之后。然而当时多数报道为简介形式,较为空泛。2002年系列电影的第二部在美国上映后,国内报道才逐渐深入,比较有代表性的有2002年3月《看电影》杂志所做的“共醉魔戒”专题,《科幻世界》的跟进报道等。2002年4月姗姗登陆内地院线的第二部电影成功引发第二波观影热潮,变得极具话题性。无论是各大网络论坛还是刊登在报纸杂志上的文章,变得具有倾向性,并且明显接受了西方媒体的影响,开始大量运用epic(史诗)、fantastic literature(奇幻文学)等概念。到了2003年12月,系列的最后一部电影《王者归来》在美国上映,并于翌年一举获得11项奥斯卡大奖,“指环王热”在国内也被彻底引爆——2004年3月12日,《王者归来》的中国首映声势浩大,院线看准商机推出“零点行动”,媒体也是一片热捧,最终这部收官之作坐上了当年内地电影票房冠军的宝座。时隔近十年之后,在这类奇幻作品已被观众广为接受的2012年,魔戒“前传”《霍比特人》终于也在大众的期待之下被同一个导演搬上了大银幕。这一次,不仅仅有媒体提早预热,“中土红皮书”、“魔戒中文网”、“指环王百度贴吧”、“龙骑士城堡”等等粉丝聚集的网络平台也造势已久。然而与《指环王》系列所不同的是,《霍比特人》系列投资甚巨,高达4.61亿英镑,却并没有再能复制当年盛况。

图书出版的情况则存在巨大争议。虽然在1993年已有内地出版社出版了《霍比特人》(当时的译名为《小矮人闯龙穴》),但并未引起重视。直到电影推出,译林出版社看准市场需求,从2001至2004年陆续推出了托尔金中土系列作品的独家中译本。其列在译林世界文学名著·现当代系列之中,译文语言优美典范,质量颇高,然而或许是受限于当时的出版方的眼界,翻译文本并没有特别考虑青少年读者和奇幻文学爱好者这两类特殊读者群体的感受。此外亦有校对不精,错漏频出的问题,尤其是原文本身就极庞杂晦涩的《精灵宝钻》,该书中译本错译、漏译和人名地名前后不一的问题已经严重到影响读者的正确理解,实在应为这本中土系列的基石之作在中国长时间流传度极低的情况负责。这就导致网上一时间讨伐抵制声四起,同时也成为台湾朱学恒译本流传入大陆和网友翻译版崛起的一个契机,进而造就了时至今日仍争论不休的译名版本统一问题。但无论如何,自此开始有关托尔金的中土系列作品开始大量被引进,翻译。这一过程持续到《霍比特人》系列电影筹拍再次达到一个高潮。首先在2011年译林出版社推出了朱学恒和邓嘉宛合译的《哈比人》精装本,在2012年继而推出邓嘉宛翻译的《精灵宝钻》,2013年终于顺应民意出版了朱学恒版《魔戒》。与此同时,201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也借《霍比特人》的东风延请邓嘉宛、石中歌和杜蕴慈三位在网络粉丝群体中声名显赫的译者重新翻译并出版了全新的《魔戒》,再配以吴刚版《霍比特人》,精装、平装、插图版等等不一而足,俨然彻底更新了内地中土系列的版本。

二、读者分类

由于电影《指环王》在国内比原著《魔戒》拥有更高的接受度,因此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电影文本和文学文本作为两套符号系统互相影响又互相排斥的情况。

在这样的传播过程中,接受者也逐渐产生了分化。电影观众、或者可以包括大部分看了电影又买了书收藏但并未认真、系统阅读系列全部作品的读者可以说是人数最大的一批。这一批受众并没有深入了解的兴趣,倾向用自己基于DND游戏、魔兽游戏和中国本土泛神论自然崇拜所产生的期待视野来接受托尔金所创造的中土世界。在这一问题上,电影更是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受限于经费、时长和好莱坞体制等诸多原因,电影不可避免的对原著进行了修改。非常突出的一点是托尔金作品中的宗教感在电影中被完全抹杀了,此外各种族间时间感的不同步所造成的历史感也被消磨殆尽,更不用说书中那些语言游戏和复杂的转喻体系。但必须承认,这批接受者是托尔金作品受众中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分。他们中可能有编辑,有网络红人,有写手……话语权属于他们,后来的受众很有可能在接触托尔金作品的早期受到这些人的影响。这样不理想的“普通读者”也可能就在下一批接受者的身边,他们将用自己的解读影响后来者。

当然,托尔金的作品还拥有一大批所谓的“粉丝”,他们在网路上有自己的聚集地。三部曲电影上映不久,在水木清华和北大的论坛就成立了相应的版块。国内影响力数一数二的奇幻论坛龙骑士城堡拥有托尔金版块,在著名的幻想类文学论坛奥德赛公会也有托尔金专区。在百度,“指环王”贴吧是拥有超过五万名会员的大型贴吧,围绕托尔金作品产生的其他贴吧更是数不胜数。在豆瓣,这方面最成功的小站是“中土红皮书”,截至目前已经收获了超过16000的关注。甚至,魔戒的粉丝已经成立了名为“one ring”的专门论坛,其间虽一度关闭,却依然绵延至今。

猜你喜欢

托尔金魔戒接受美学
“斜杠大佬”“指环王”缔造者托尔金
工艺美术运动与《魔戒》的生成
会飞的大鲸鱼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美人鱼》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
《魔戒》原著作者托尔金将出传记片
霍比特人是人吗?
中文风暴,经典版图游戏巨著《魔戒圣战》中文版消息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