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与科学是高考改革的生命线
2015-05-11欧金昌
欧金昌
2014年年底,国家相继公布了四个关于高考改革的配套性文件,与2014年9月印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形成呼应,是进一步深化高考改革的细化操作指南(以下简称新方案)。
此番高考改革,无论是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到高校招生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从取消体育特长生,奥赛、科技创新大赛和思想品德突出事迹加分,到取消高校自主招生联考,都意味着多项高中教育、高考办法和大学招生流程都有了全新的调整与变化。
长期以来,高考制度饱受诟病的核心,归根结底其实是“公平”与“科学”的问题。“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突出,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而此前进行的一些调整,如3+X、文综理综、提前批录取、自主招生等,只能算是“局部手术”,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沉积问题。因此,对高考制度实施一次“大手术”的呼声十分强烈。
新方案中,无论是考试环节、评价机制,还是录取形式、录取比例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调整,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为旨归,有利于科学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从而最终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可以说,公平与科学是此次高考改革的生命线。
一是调整了考试方式,打破“一考定终身”。 新方案打破了过去的文理分科,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3个科目,由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可以在完成必修内容的学习后确定选考科目,且能一科多考。高校要在学生选择考试科目前,公布对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具体要求。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3个科目成绩以等级呈现,其他科目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教学要求,合格即可。这样的设计,意味着学生将逐渐从考试的紧张情绪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学习实力。
二是调整了综合评价方式,进一步规范自主招生。高中学校要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素质档案,综合考察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表现。高校根据各自要求,对档案材料进行研究分析和使用,高中教师不得参与。这就使得自主招生的“门槛”不再以学习成绩作为单一指标来确定。在考核中,明确不得采取联考方式,如需笔试的原则上不超过两门,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科专家的评价作用,考核结果更注重学生的潜力和能力,有利于选拔对口优秀人才。
三是改革了录取制度,维护社会公平公正。新方案减少了加分项目,在录取的过程中建立了录取申诉制度,并明确要求从2015年起,由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等于是要求校长对录取结果永远负责。在监督上,除了行业监督外,新方案特别提出了社会监督,以及“阳光工程”,把所有能公开的都公开。此外,新方案还调整了招生比例,部属高校招生要向西部与落后地区倾斜,确保社会各个阶层享有公平机会,从另外一个侧面化解异地高考这一社会难题。
总之,新方案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遵循科学的教育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公平公正作为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力求扭转片面应试教育的倾向,体现了“公平”与“科学”的价值追求,令人鼓舞和期待。
当前,新方案已经出台,上海、浙江已经成为试点,成效如何,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但有一点应该明白,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一劳永逸,我们期待相关部门在某些非议面前多一份担当,期待公众在改革过程中多一份宽容,让高考改革在鼓励与支持中不断修复与完善,从而完成一次成功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