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丝黑穗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2015-05-11王东莲
王东莲
摘 要: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积极选育及应用抗病品种,努力减少初侵染来源,加强苗期栽培管理以及种子药剂处理等。
关键词: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症状;发生规律;综合防治
玉米丝黑穗病又称乌米和哑玉米。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玉米生产国,属于世界性病害。目前我国各玉米产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也是我国春玉米种植区的重要病害之一。一般年份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率在3%~8%左右,个别严重地块超60%。病穗整个为黑粉,所造成的损失非常大。该病主要危害玉米的果穗和天花,一旦发病严重,会导致颗粒无收。有不少地区还将该病同玉米黑粉病混同,统称“乌米”或“灰包”。但实际上这是由两种不同病菌所引发的不同病害,应认真加以区别。
1 危害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主要危害其果穗与雄穗。大部分病株果穗短小,顶端尖状,基部变粗,近乎球形,不吐花丝,除了苞叶,整个果穗就是一个黑粉包。后期一部分苞叶破裂,黑粉外散。黑粉一般粘结成块状,内有丝状物,因而称作丝黑穗病。但也有少部分受害的果穗整个变形。大部分病株雄穗穗形没有变化,仅有个别小穗受害后变为黑粉包或整个雄穗受害后变成一整个大粉包。
本病是苗期从玉米芽鞘入侵的系统性病害。在幼苗期受到严重危害时,其症状表现为植株矮化型、矮化丛生型和多分蘖型。第一种为:整株矮小,节间短,上粗下细,朝一侧弯曲,叶片簇生,呈暗绿色,叶片中带有黄白色条纹,抽出的雌、雄穗变为黑穗;第二种为:病株矮化十分明显,节间缩短,叶片丛生,整个病株繁茂粗短,果穗明显增多,几乎每个腋芽都长出黑穗;第三种为:病株分蘖多,每个分蘖茎上均形成黑穗,而且大部分顶生。不过,并不是所有病株都存在以上典型症状,诸如玉米抗病性和土壤病菌数量及土壤环境等因素而有所变化。像苗期的发病症状很容易与病毒病、生理病害等的症状相混淆。
2 病原
病原菌为丝胞堆黑粉菌,黑穗里所形成的黑粉是病菌的冬胞子。冬胞子呈黄褐色或赤褐色,近乎球形,直径在10~14 μm,表面有细刺。冬胞子没有成熟前集成一个孢子球,成熟后分散开来。冬胞子萌发后产生3个分隔的先菌丝,侧生担孢子。担孢子又可芽生次生担孢子。担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直径8~15 μm。该病菌有十分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玉米上的病菌不能侵染高粱,而高粱上的丝黑穗病菌虽然能侵染玉米,但侵染力非常低,两者属于不同的变种。
3 发病规律
病菌以冬胞子的形式散落于泥土中,混入粪肥中或沾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冬胞子能在土壤中存活2~3年。使用病株残体或带菌土沤制的未经腐熟的的肥料,用病秸秆或用“乌米“喂牲畜均会造成粪肥带菌,而施用这些带菌的粪肥就会引起玉米田间发病。种子表面带菌数量虽然不是很多,但仍然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玉米从播种到发芽,冬胞子也同时萌发并产生冬胞子,经过性结合产生侵染丝进而侵入玉米。从侵入时间和部位看,从玉米种子萌发开始到5叶期,甚至更长生长阶段都有可能受到侵染,但最容易受到侵染的阶段还是从种子萌发到1叶期,尤其是在幼芽期。从侵染部位看,不仅仅是胚芽鞘,也能从根茎下部至根部侵入。病菌入侵后,会蔓延至生长锥的基部分生组织中,花芽从开始分化时,菌丝就向上蔓延进入到花蕾原始体内。有时生长锥生长比较快,病菌蔓延速度较慢,未能及时进入雄花序,而只能在果穗上发病。
玉米丝黑穗病以土壤传病为主,只是苗期的初侵染,并无再侵染,因而,品种抗病性弱,发病率就会高。土壤中菌源数量多,发病重。播种出苗期的环境因素对病害发生的轻与重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4 防治技术
4.1 选用抗病品种 选育抗本地主要病害的自交系,尽量以高抗的自交系为亲本,配制抗病丰产的杂交种。积极推广应用抗病丰产优良品种,如龙单14、吉单180、吉单342、、长单374、农大108、农大313等。
4.2 合理轮作 合理轮作是减少田间菌源的有效措施。对重病天维实行3年轮作,至少也要进行2年轮作,基本能消灭土壤中病菌的危害。深翻土壤,将病菌孢子翻压到播种层以下,也可减少菌源,降低发病率。
4.3 拔除病株 在苗期进行铲除,根据病苗的典型症状,铲除病株是减少菌源的主要措施,可在定苗前结合田间管理,及时铲除病苗和可疑苗。在中期喇叭口期,病苗症状明显时,立即砍除。在后期玉米抽穗后,病菌孢子尚未成熟散落前,及时割除病穗带出田外深埋或者焚烧,以防病菌落入田土中,同时将病株就地砍倒放置田间。
4.4 加强苗期管理 促其块出苗,出大苗,出壮苗,以增加抗病力。选择优质抗病种子,细心存放,充分晾晒,以提高种子发芽势。此外,幼苗扒土晒根也是一项重要的防病措施。
4.5 肥料施用 杜绝使用病株、病穗用于积肥或饲料,如非用不可,也要经过充分发酵腐熟,以防粪肥带菌。
4.6 种子处理 用杀菌剂、种衣剂处理种子可兼治玉米丝黑穗病和地下害虫,效果明显。在药物选用上应首选含有戊唑酮的种衣剂。玉米播前用10%烯唑醇乳油20 g湿拌种子100 g,堆闷20~30 h。也可选用种子重量0.3%的三唑酮乳油拌种,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7拌种。此法需要先用清水将种子湿润,然后再与药剂拌匀,晾干后即可播种。endprint